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狀況 » 皮膚粘膜黃染14小時入院
擴展閱讀
汗泡濕疹吃什麼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濕疹長什麼樣的 2025-05-16 23:22:04
濕疹嬰兒喝什麼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皮膚粘膜黃染14小時入院

發布時間: 2023-03-02 16:15:21

⑴ 皮膚莫名其妙變黃小心「胡蘿卜素血症」

一天,陰雨綿綿,門診進來一位打扮時髦的阿姨,坐下就說:「醫生,我懷疑自己肝有問題,你幫我好好看看,抽個血化驗化驗。」

原來,這位李阿姨是居委會舞蹈隊的骨幹,60多歲的年紀對她來說根本不算啥,大大小小活動都少不了她。

我仔細詢問了病史,李阿姨一向作息規律,近日也無特殊不適。除了有高血壓在服葯控制,無其餘慢性病史和惡性腫瘤家族史。檢查發現其手掌明顯發黃,面部略黃,鞏膜無黃染,腹部無壓痛。

當詢問到飲食習慣時,李阿姨告訴我:一星期前鄉下來人,帶了好多自己種的大南瓜,怕來不及吃會壞,就頓頓燒南瓜。早晨南瓜粥,中午蔥油炒南瓜,晚上蒸南瓜當主食吃,家裡人都快吃不消了。

其實,李阿姨皮膚變黃,都是南瓜惹的禍。因為南瓜中富含「胡蘿卜素」,大量進食後,會在皮膚上顯現出明顯的黃色,這種症狀被稱之為「胡蘿卜素血症」。這種皮膚黃染在停止攝入大量胡蘿卜素後2~6周內可以逐漸消退,不需要特殊治療。

我把這些情況向李阿姨解釋了一番,她高高興興地回家了。

關於「胡蘿卜素血症」

原因:大量進食胡蘿卜素和類胡蘿卜素(包括α-胡蘿卜素、β-胡蘿卜素和番茄紅素)含量豐富的食物:胡蘿卜、橘子、南瓜、紅薯、芒果、番茄、西藍花、甜椒等。

臨床表現:典型皮膚顏色呈橙黃色,手掌、足底等區域更加明顯,也可發生在顏面部、鼻唇溝等處,但不存在於粘膜組織和鞏膜。血清膽紅素正常,不伴有全身症狀。

治療:無需特殊治療,停用相關食物,待皮膚黃染自行消退。

其他可能導致高胡蘿卜素血症的疾病:腎病綜合征、糖尿病、甲狀腺功能減退症、高脂血症、神經性厭食症等。

還有哪些情況能引起皮膚變黃呢?

溶血性黃疸:大量紅細胞被破壞,如溶血性貧血、新生兒溶血病、不同血型輸血後溶血等。

特點:皮膚黏膜和鞏膜黃染,急性溶血可出現醬油色尿。以非結合膽紅素升高為主。

肝細胞性黃疸:肝細胞廣泛受損,如病毒性肝炎、葯物性肝損、以及全身感染性疾病(如敗血症、瘧疾等)導致的肝臟損害等。

特點:皮膚和粘膜呈淺黃至深金黃色,消化道症狀較明顯,結合膽紅素和非結合膽紅素均升高,肝功能異常。

膽汁淤積性黃疸:膽總管結石或狹窄、炎症水腫;肝癌、胰頭癌、十二指腸腫瘤;葯物性膽汁淤積等。

特點:尿色黃染明顯,大便可呈陶土樣色,可有全身瘙癢。

新生兒黃疸:生理性:皮膚淺黃色,手心、腳心一般不黃。

病理性:皮膚橙黃色,遍及全身。需要結合發病時間、精神狀態、血清膽紅素等以鑒別。

先天性非溶血性黃疸:Crigler-Najjar綜合征等。

我該怎麼辦?

當發現自己皮膚變黃了,先仔細想想最近身體是否存在不適,以及有無特別的飲食、用葯等。在無法判斷皮膚變黃的原因下,可來醫院就診,由專業醫生來給予鑒別和診斷。

本文由上海市同仁醫院全科醫療科主任醫師徐仲卿進行科學性把關。

「達醫曉護」供稿

⑵ 新生兒生下時,發現黃染,黃染是怎樣引起的

新生兒出生後,由於生理性紅細胞破壞過多、肝功能欠成熟等原因,可引起血液中膽紅素的含量增加,出現黃疸現象。隨著上述原 因的逐漸消除,黃疸亦逐漸消退。這是一個生理過程。 生理性黃疸,大都在出生後第2~3天出現,4~5天達高峰,以後逐漸減輕,14天內消退。早發性黃疸:出現早,多與出生最初幾天吃奶時間短、胎便排出晚有關。遲發性黃疸:常在一周後出現,兩個半月內慢慢消失,與母乳某些成分有關。只要孩子吃奶好,體重增加,精神好,可以觀察,先不必治療。若出現吃奶不好, 精神不好,要及時上醫院。 黃疸先見於面、頸部,然後遍及軀乾和四肢,鞏膜亦可有黃染。部分新生兒的口腔黏膜也可能輕度發黃。黃疸多為淺黃色。 病理性黃疸意味著嬰兒患有某些較嚴重的疾病,如溶血病、敗血症、膽汁淤積綜合征,以及其他代謝性疾病,應全面檢查、分析,及早治療。如出現下列情況,則應立即上醫院: 1、生後24小時內出現黃疸。 2、足月兒皮膚發黃時間超過2周,早產兒皮膚發黃時間超過3周。 3、皮膚或鞏膜黃染較深,或呈黃綠色,或連同足底皮膚也明顯黃染。 4、生理性黃染消退後,又重新出現皮膚黃染。 5、在皮膚黃染期間,嬰兒伴有拒奶、少哭、多睡、嘔吐、腹瀉、兩眼凝視、尖聲哭叫以及抽搐等異常情況。

⑶ 六月大嬰兒生後三天出現皮膚黏膜黃染,漸加重,生後純母乳喂養,喂養開始後即出現大便稀

臨床診斷:新生兒黃疸 發病機制:由於新生兒膽紅素代謝具有與成人不同的特點,80%早產兒在生後可出現暫時性的高膽紅素血症,稱為生理性黃疸。在一些感染或非感染因素作用下,使膽紅素產生增加,肝臟攝取結合膽紅素功能不良,使血中游離膽紅素濃度升高,產生病理性黃疸。 區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的方法:早產兒3-5開...始,5-7天高峰,7-9天消退,持續小於4周,屬於生理性黃疸。病理性黃疸早產兒24小時內發病,黃疸消退後又會出現,持續大於4周。你的小孩生後三天出現的可能是生理性黃疸,一般狀態良好的。生後要堅持母乳喂養。生理性黃疸一般不需治療的。

⑷ 醫學上皮膚粘膜黃染是什麼

醫學上皮膚粘膜黃染是一種症狀的描述,主要表現為全身皮膚和鞏膜的發黃。誘因主要有黃疸、胡蘿卜素增高、長期服用含有黃色素的葯物。

特徵如下:

1、黃疸引發者特點:黃疸首先出現於鞏膜,硬齶後部及軟齶黏膜上,隨著血中膽紅素濃度的繼續增高,黏膜黃染更明顯時,才會出現皮膚黃染。鞏膜黃染是連續的,近角鞏膜緣處黃染輕,黃色淡,遠角鞏膜緣處黃染重,黃色深。

2、胡蘿卜素增高引發:黃染首先出現於手掌,足底,前額以及鼻部皮膚。一般不出現鞏膜和口腔黏膜黃染。血中膽紅不高,停止食用含胡蘿卜素的蔬菜或果汁後,皮膚黃染逐漸消退。

3、服用葯物者:黃染首先出現於皮膚,嚴重者也可出現於鞏膜,鞏膜黃染的特點是角鞏膜緣處黃染重,黃色深,離角鞏膜緣越遠,黃染越輕,黃色越淡。



(4)皮膚粘膜黃染14小時入院擴展閱讀:

皮膚黃有可能是休息不夠和營養方面上的不足。與電腦的輻射也有關,如果你每天都是面對著電腦皮膚也會容易變得乾燥和變黃,電腦屏幕是產生靜電的,在這個過程中有很多微小的細塵向你的臉上撲過來。在吃的方面上要注意有美白嫩膚的蔬菜水果。

晚上休息時要徹底的清潔皮膚,晚上搽些保溫霜,也可以多做些皮膚保養和做些面膜,這樣皮膚可能會慢慢的變得白嫩。皮膚黃有其根源。有些是不良的生活習慣造成的,有些可能是器質性問題。據臨床研究,80%皮膚問題都與肝、脾、腎功能失調有關。

如:肝直接影響血脈,肝火旺或肝氣郁結便易形成氣血不通,影響面部的血液循環,皮膚自然暗淡無光;脾主消化、吸收,若脾虛,吸收食物中的養分及轉化能量便受影響。

⑸ 患者男,47歲,高熱畏寒3天入院,皮膚及鞏膜有黃染,體溫39.8,脈搏112次/分,呼吸27次/分

指導意見來:
你好! 發熱有源好多種原因引起,治療得對症處理,退熱可選用一般解熱鎮痛葯,如撲熱息痛片,布洛芬緩釋膠囊,阿司匹林泡騰片等 .或物理降溫,如酒精擦浴,可在腋窩及身體兩側擦拭.但必須積極治療原發病.

⑹ 劉先生,男性,40歲。因「乏力、納差 皮膚、鞏膜發黃1周」入院 2周前常感到四肢無力,食慾下降,厭

40歲因乏力納差2周皮膚鞏膜發黃1周入院2周前常感到四肢無力食慾下降厭油,一周前家人發現其皮內膚黏膜容黃染未加註意近日來黃染較前加重且皮膚瘙癢尿色加深2天來有惡心無嘔吐發熱無腹脹腹痛體重減體1kg精神狀態欠佳因皮膚瘙癢睡眠差查體皮膚鞏膜金黃有抓痕余未見異常1該患者現存的護理診斷有哪

⑺ 皮膚及鞏膜黃染是怎麼回事

皮膚及鞏膜黃染的出現是因為膽道阻塞導致血液中膽紅素濃度增高,致使皮膚黏膜變黃,早期或輕微時見於鞏膜,較明顯時才見於皮膚。

臨床表現:

1、皮膚、鞏膜等組織的黃染,黃疸加深時,淚液及汗液也被黃染,唾液一般不變色。

2、排泄物色澤改變。

3、消化道症狀,常有腹脹、腹痛、食慾不振、惡心、嘔吐、腹泄或便秘等症狀。

4、膽鹽血症的表現,主要症狀有皮膚瘙癢、心動過緩、腹脹、脂肪泄、夜盲症、乏力、精神萎靡和頭痛等。

⑻ 患者男性,45歲,因皮膚、鞏膜發黃1周,加重2天入院。1周前家人發現其皮膚黏膜發

沙發,我看看有沒有專業醫生來回答你這個問題

⑼ 新生兒黃疸

新生兒黃疸主要是由於體內膽紅素沉積在皮膚表面,導致皮膚和鞏膜變成了黃色。新生兒黃疸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大多數為生理性的。足月兒一般在生後2-3天出現黃疸,4-5天達高峰,5-7天消退。

黃疸是什麼

醫學上把未滿月(出生28天內)寶寶出現的黃疸,稱之為新生兒黃疸,主要症狀為皮膚、黏膜、鞏膜發黃,寶寶食慾不振、不安躁動,體溫可能也會有所上升。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中一種很常見的疾病,臨床上約有85%的足月兒及絕大多數早產兒在出生後一周內出現黃疸。新生兒黃疸主要是因為新生兒的肝臟功能發育不完善,膽紅素代謝異常,血中的膽紅素濃度升高引起的一種疾病,具體又可以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


聽音頻學孕育,知識從未如此有趣

長按二維碼分享到微信,在微信對話框中長按識別「快樂呱呱」小程序

家長須知的新生兒黃疸指數 新生兒病理性黃疸應對秘籍 如何正確給新生兒退黃?

先天性非溶血性黃疸

新生兒總是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疾病,讓人防不勝防,其中先天性非溶血性黃疸是什麼來的呢?

先天性非溶血性黃疸是一組以非結合膽紅素升高為特徵的病症,1092年法國醫師Gilbert首先報告,為非溶血性、非結合性膽紅素血症所致的黃疸。先天性患者家族中有25%~50%的人有此病,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從嚴格的定義講,其特點為非溶血性,非結合性高膽紅素血症,而血清膽酸與其他肝功能指標正常。

先天性非溶血性黃疸為非溶血性、非結合性膽紅素血症所致的黃疸。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病因肝細胞膽紅素葡萄糖醛酸轉移酶活力不足所致,主要表現症狀皮膚、鞏膜等組織黃染,尿和糞色澤改變等。

新生兒黃疸原因

當寶寶還是胎兒的時候,靠胎盤供應血和氧氣,脫離了母體,寶寶開始用自己的肺來呼吸,獲得氧氣,體內低氧的環境改變了,不再需要那麼多的紅細胞了,這時候膽紅素就產生了,並且可能過剩。多餘的膽紅素無法通過沒有發育成熟的酶系統來排出體外,跟著血液流動到寶寶的身體各處,反應到外部體征,就是寶寶的皮膚和鞏膜變成了黃色。這種現象就叫做新生兒黃疸。

1、膽紅素生成多

(1)紅細胞破壞多:胎寶寶在媽媽的子宮內處於低氧環境,紅細胞代償性增多,但壽命短,出生後血氧含量增高,過多的紅細胞被迅速破壞。

(2)血紅素加氧酶含量高:在生後7天內含量高,產生膽紅素的潛力大。

2、肝功能不成熟

(1)肝攝取膽紅素能力差:肝細胞內Y、Z蛋白含量不足,使肝對膽紅素攝取不足。

(2)肝結合膽紅素功能差:肝內葡萄糖醛酸轉移酶含量低且活力不足,形成結合膽紅素的功能差。

(3)肝排泄膽紅素功能差:排泄結合膽紅素的功能差,易致膽汁淤積。

3、腸-肝循環特點:新生兒剛出生時腸道內正常菌群尚未建立,不能將進入腸道的膽紅素轉化為尿膽原(糞膽原)。

由於上述特點,新生兒攝取、結合、排泄膽紅素的能力明顯不及成人,且膽紅素產生多而排泄少,所以很容易出現黃疸。尤其寶寶在缺氧、胎糞排出延遲、喂養延遲、嘔吐、脫水、酸中毒、頭顱血腫等情況時,會加重黃疸。

新生兒黃疸怎麼辦 新生兒臍帶護理5招

黃疸的症狀

新生兒黃疸,即是未滿月(出生28天內)新生兒的黃疸。新生兒黃疸症狀主要表現為面頸部、軀干甚至全身都泛黃,通常2-3日後慢慢消退。新生兒黃疸又分為生理性黃疸與病理性黃疸,這兩種黃疸的症狀又有所不同,主要表現為: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有下列特徵:

1、黃疸一般在生後2-3天開始出現。

2、黃疸逐漸加深,在第4-6天達高峰,以後逐漸減輕。

3、足月出生的新生兒,黃疸一般在生後2周消退,早產兒一般在生後3周消退。

4、黃疸程度一般不深,皮膚顏色呈淡黃色,黃疸常只限於面部和上半身,黃疸時孩子的一般情況良好,體溫正常,食慾正常,大小便的顏色正常,生長發育正常。

5、化驗血清膽紅素超過正常2mg/dl,但小於12mg/d1。

新生兒病理性黃疸有下列特徵:

1、黃疸出現時間過早,於生後24小時內出現。

2、黃疸消退時間過晚,持續時間過長,超過正常的消退時間,或黃疸已經消退而又出現,或黃疸在高峰時間後漸退而又進行性加重。

3、黃疸程度過重,常波及全身,且皮膚黏膜明顯發黃。

4、檢查血清膽紅素時,膽紅素超過12mg/dl,或上升過快,每日上升超過5mg/dl。

5、除黃疸外,伴有其他異常情況,如精神疲累,少哭,少動,少吃或體溫不穩定等。

解讀新生兒溶血性黃疸 5招防治新生兒母乳性黃疸

新生兒黃疸正常值

足月出生寶寶的黃疸正常值與早產兒有所不同。通常,足月新生兒黃疸正常值是12.9毫克/100毫升,也就是100毫升的血液中的膽紅素水平低於12.9毫克。早產兒的黃疸正常值15毫克/100毫升血液,也就是100毫升的血液中的膽紅素水平低於15毫克。

當寶寶的黃疸值超過12.9mg/dl或新生兒黃疸指數上升過快時(每日上升超過5mh/dl),或黃疸持續時間過長,超過足月兒在14天內消退,早產兒在4周內消退這個時間,或者黃疸退而復現。就表示新生兒可能患了病理性黃疸。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

生理性黃疸是新生兒的正常生理現象,是由於血清未結合膽紅素增多所致。新生兒出生後,開始自主呼吸,肺循環建立,有充分的氧氣供應後,體內過多的紅細胞開始被破壞,血紅蛋白被分解後產生大量未結合膽紅素,因為新生寶寶的肝酶尚未成熟,未結合膽紅素不能經肝臟代謝而排出體外,在體內越積越多,從而使皮膚、黏膜等組織黃染。隨著紅細胞破壞的減少和肝酶的成熟,未結合膽紅素逐漸被代謝並通過腸道和泌尿道排出體外,黃疸也逐漸減輕並消失。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是指新生寶寶出生後2-3天內出現皮膚、眼球黃染,4-6天達高峰,足月新生寶寶可以在兩周內消退,早產寶寶則需要3-4周消退。黃疸較輕的寶寶可局限在面部、頸部和軀干,顏色呈淺黃色,較重的可波及全身。除黃疸外,新生寶寶一般情況良好,吃奶、睡覺、大小便均正常。但也不是說所有的寶寶都一定會出現黃疸,一般足月寶寶有60%會有黃疸,早產寶寶有80%會出現黃疸。

新生兒黃疸怎麼辦

一般來說,大多數新生兒黃疸都不需要治療。但如果需要,新生兒黃疸治療有以下兩種方法:

1、光照療法

光照治療是一種通過熒光燈照射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的輔助療法。光照治療通常可以緩解新生兒黃疸,因為紫外光能把膽紅素轉變成一種更容易通過寶寶的尿液排出體外的東西。

2、換血療法

如果新生兒黃疸比較嚴重或經過光照療法後膽紅素水平仍持續升高,寶寶就需要進行換血療法。

3、其他療法

還可以採取其他措施來幫助寶寶減退新生兒黃疸。比如,確保寶寶能夠吃到足夠多的母乳或配方奶,這樣就能多排便。如果對寶寶的新生兒黃疸有任何疑問,一定要請教醫生,以確保媽媽選擇了正確的新生兒黃疸治療方法。

新生兒黃疸多久能退

新生兒黃疸多久能退?一般可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兩種,其起病時間和消退時間也不一。新生兒黃疸多久消除?一般來說,生理性黃疸病情不重,起病後一般在2周內即可消退;而病理性黃疸易反復發作,出生後2-3周仍持續不退或繼續加深。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 新生兒在生後2-3天開始出現黃疸,4-5天後最明顯,7-14天自然消退,一般情況良好,無不良反應,稱「生理性黃疸」。早產兒由於肝功能更加不成熟,黃疸會出現得比較晚,大概在第3或者第4天,而且持續的時間會更長,早產兒黃疸可持續14天或者更久。

新生兒母乳性黃疸: 黃疸開始時間為生後4-7天,持續2個月左右,以非結合膽紅素升高為主,無臨床症狀。

新生兒病理性黃疸: 黃疸出現得早,生後24小時內即出黃疸。黃疸持久,出生2-3周後黃疸仍持續不退甚至加深,或減輕後又加深。黃疸程度重,呈金黃色或黃疸遍及全身,手心、足底亦有較明顯的黃疸或血清膽紅素大於12-15毫克/公升。伴有貧血或大便顏色變淡者。有體溫不正常、食慾不佳、嘔吐等表現者。

如果是生理性黃疸是不需要治療的,如果是病理性黃疸的話主要的治療方式是照藍光,所以必須到醫院兒科就診後治療,並復測經皮測膽紅素了解治療效果。病理性黃疸不論何種原因,嚴重時均可引起核黃疸,其預後差,除可造成神經系統損害外,嚴重的可引起死亡。

新生兒黃疸的護理

如何護理黃疸寶寶?新生兒黃疸的護理方法有以下6點:

1、判斷黃疸的程度。爸媽可以在自然光線下,觀察新生兒皮膚黃染的程度,如果僅僅是面部黃染,為輕度黃疸;軀幹部皮膚黃染,為中度黃疸;如果四肢和手足心也出現黃染,為重度黃疸。

2、觀察大便顏色。如果大便成陶土色,應考慮病理性黃疸,多由先天性膽道畸形所致。如果黃疸程度較重、出現伴隨症狀或大便顏色異常應及時去醫院就診,以免耽誤治療。

3、盡早使胎便盡早排出。因為胎便里含有很多膽紅素,如果胎便不排干凈,膽紅素就會經過新生兒特殊的肝腸循環重新吸收到血液里,使黃疸增高。

4、給新生兒充足的水分,小便過少不利於膽紅素的排泄。

5、在黃疽期間要注意給予足夠的糖水及熱力,並保護好肝臟。

6、如果黃疽出現過早或消失過遲,或黃疸程度過重,或逐漸減輕後又再加重,嬰兒精神不佳、吸奶少或拒奶等臨床症狀時,則屬病理性黃疸,應及時去醫院診治。

新生兒黃疸吃什麼葯

1、西葯

(1)葡萄糖及礆性溶液:葡萄糖可供給黃疸寶寶熱量,營養心、肝、腦等重要器官,減少代謝性酸中毒。

(2)血漿或白蛋白:供給與膽紅素聯結的白蛋白,可使游離的非結合膽紅素減少,預防膽紅素腦病。

(3)酶誘導劑:能誘導肝細胞滑面內質網中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的活性,降低血清非結合膽紅素。

(4)腎上腺皮質激素:能阻止抗原與抗體反應,減少溶血;並有促進肝細胞葡萄糖醛酸轉移酶對膽紅素的結合能力。

2、中葯

(1)消黃利沖劑:茵陳9g,桅子3g,大黃3g,茅根10g,金錢草6g,茯苓6g。

(2)茵陳蒿湯:茵陳1.5g,梔子9g,制大黃3g,甘草1.5g。

(3)三黃湯:黃芩4.5g,黃連1.5g,制大黃3g。

病理性黃疸

病理性黃疸出現的時間較早,出生後不到24小時即可出現,而且黃疸一旦出現之後,短期內寶寶皮膚的顏色會迅速加深,且持續時間較長,甚至寶寶會伴有貧血、體溫不正常、嗜睡、吸奶無力、嘔吐、大小便顏色異常、不吃奶甚至出現呻吟、尖聲哭叫。有些病理性黃疸,久延不退,或減退後又復加重,碰到這些情況,都要盡早到醫院診治。

新生兒黃疸預防

1、看父母血型。

媽媽是O型血,爸爸是A型血或者AB型血,新生兒出現黃疸的幾率偏高。這種新生兒黃疸就是溶血性黃疸。溶血性黃疸最常見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為母親與胎兒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親血型為0、胎兒血型為A或B最多見。因此,父母血型是影響新生兒黃疸的主要因素。當然,爸媽也無須太過緊張,不是所有ABO系統血型不合的新生兒都會發生溶血。據報道新生兒ABO血型不合溶血的發病率為11.9%。

夫妻雙方如血型不合(尤其母親血型為O,父親血型為A、B或AB),或者母親RH血型呈陰性,需要定期做有關血清學和羊水檢查,並在嚴密監護下分娩,以防止新生兒溶血症的發生。

2、注意飲食。

懷孕期間,孕婦要注意飲食有節,忌生冷的食物,也不要吃太飽或者讓自己太餓,並忌煙酒和辛熱之品,以防損傷脾胃。

3、多補充富含維生素C的蔬果。

如蘋果、獼猴桃、西紅柿等食物。

黃疸指數

在哺乳到了一定的時期就應該及時回奶,此時可以通過回奶湯回奶,那麼回奶湯的配方是什麼呢?

回奶粥:原料:粳米100克,炒麥芽30克,枳殼6克,紅糖適量。製法:將粳米淘洗干凈,鍋置火上,放適量清水,加入炒麥芽、枳殼前煮、去渣,放入粳米煮粥,等粥熟時,加入紅糖攪拌溶化即可。

絲瓜鯽魚湯:活鯽魚500克,洗凈、背上剖十字花刀。兩面略煎後,烹黃酒,加清水、姜、蔥 等,小火燜燉20分鍾。絲瓜200克,洗凈切片,投入魚湯,旺火煮至湯呈乳白色後加鹽,3分鍾後即可起鍋即可。

黃疸病

黃疸病在新生兒中是比較常見的,有一定的症狀,那麼黃疸病的症狀是什麼呢?

黃疸伴發熱多見於急性膽管炎,同時還伴有畏寒。肝膿腫、敗血症、鉤端螺旋體病均有中等度發熱,甚至高熱;急性病毒性肝炎或急性溶血時常先有發熱,而後才出現黃疸。

還有白眼球、皮膚、空腔粘膜等變為黃色是黃疸病最主要的症狀,另外還會出現尿液、汗液、淚液變黃,而大便顏色會變淺。在消化方面,黃疸病人還會出現腹痛、腹脹、厭食、全身乏力、惡心嘔吐、腹瀉或便秘等。較嚴重的黃疸病,還會出現腹部疼痛、肝區疼痛等更為劇烈的症狀。

黃疸的治療方法

新生兒得黃疸的概率比較大,得了黃疸以後要及時治療,那麼黃疸的治療方法有哪些呢?

新生兒黃疸目前有四種治療方法。首選的是藍光治療,主要針對病理性黃疸進行治療。第二種方法是葯物治療,葯物治療包括微生態葯物治療、白蛋白治療、丙球治療、魯米那和尼可剎米治療等。第三種針對嚴重病例,如ABO溶血和Rh溶血,引起的嚴重貧血,甚至水腫、心衰的病例,在臨床上採用換血療法。

注意新生兒黃疸指數偏高,一般來說可以分為生理性偏高和病理性偏高,對於生理性偏高可以自己過一段時間痊癒,如果是病理性偏高就需要及時的就醫進行診治。

黃疸是什麼意思

黃疸通常表現為全身皮膚為黃色,所以由此得名,那麼什麼叫做黃疸呢?

黃疸就是人的皮膚,尤其是鞏膜出現了黃染,鞏膜外面的鞏膜開始時是白眼珠,如果變黃就是有黃疸,黃疸還表現在皮膚變黃、小便變黃,還有其它地方的一些黃染的就是黃疸。

黃疸是常見症狀與體征,其發生是由於膽紅素代謝障礙而引起血清內膽紅素濃度升高所致。因鞏膜含有較多的彈性硬蛋白,與膽紅素有較強的親和力,故黃疸患者鞏膜黃染常先於黏膜、皮膚而首先被察覺。當血清總膽紅素在17.1~34.2μmol/L,而肉眼看不出黃疸時,稱隱性黃疸或亞臨床黃疸;當血清總膽紅素濃度超過34.2μmol/L時,臨床上即可發現黃疸,也稱為顯性黃疸。

母乳性黃疸多久能退完

母乳性黃疸是新生兒黃疸之一,那麼母乳性黃疸多久能退完,需要斷奶嗎?

一般母乳性黃疸在停止母乳喂養的72小時之後就會退至一半,而且這時候再繼續進行母乳喂養,是不會加重母乳性黃疸的,另外一方面如果要完全褪去母乳性黃疸,可能需要在停止母乳喂養後的1~2個月之後。

其實寶寶出現母乳性黃疸的情況,母親在哺乳寶寶期間就要注意個人的飲食習慣,不要吃辛辣油膩的食物,也不要服用葯物,同時要注意少量多次餵奶的原則,盡量保證寶寶有一定的大便次數,可以減少寶寶腸道對膽紅素的吸收,降低母乳性黃疸的發生率。

母乳性黃疸原因

黃疸的其中一種是母乳性黃疸,那麼患有母乳性黃疸原因有哪些呢?

引起母乳性黃疸的原因主要是由於母乳中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較高,膽紅素在寶寶腸道內重吸收引起的,也與母乳不足,喂養不當有關系。母乳性黃疸一般在兩周內消退,如果兩周後黃疸不消退,就要停食母乳,如果寶寶出現了精神不振、嗜睡、吃奶困難,甚至抽搐等症狀時,一定要及時去醫院就診,平時要注意寶寶皮膚的護理,防止破損或感染。

因此在哺乳期和妊娠期應注意飲食有節,不要過食生冷,也不要過飢過飽,盡量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注意休息。還有孩子出生以後要盡早開奶。

寶寶檢查黃疸

給寶寶檢查黃疸是有一定的注意事項的,那麼怎麼給寶寶檢查黃疸呢?

檢查寶寶的黃疸有兩種方法:經皮測膽紅素,使用特殊的儀器進行測量,但是會受皮膚厚度、膚色、年齡等因素影響,會有誤差,常作為檢測膽紅素變化的一種方法。抽靜脈血進行檢查,這種檢查最准確,在發現寶寶出現黃疸後,如果經皮測膽紅素明顯升高,建議進行抽血化驗。或者在光療結束後進行抽血化驗,評估治療效果。醫生會根據寶寶情況給家長最合適的建議。

其實寶寶出現黃疸的情況,作為家長不用過多的擔心。首先分析一下,寶寶到底是生理性黃疸還是病理性黃疸。如果寶寶是生理性黃疸,家長可以讓寶寶保持清淡的飲食,多喝一些溫開水。同時保持寶寶身上的干凈、清潔,一般情況下寶寶7~10天就可以痊癒。如果寶寶是病理性黃疸,那麼家長就需要注意。首先要找出病因,知道寶寶黃疸具體的症狀,然後再對症治療,尋求醫生的幫助,正常情況下也可以痊癒。

新生兒黃疸檢查

新生兒黃疸是常見的新生兒疾病來的,那麼新生兒黃疸檢查項目是什麼呢?

新生兒黃疸檢查項目主要是血清總膽紅素濃度,當血清總膽紅素在17.1~34.2μmol/L,而肉眼看不出黃疸時,稱亞臨床黃疸或隱性黃疸;當血清總膽紅素濃度超過34.2μmol/L時,臨床上即可發現黃疸,也稱為顯性黃疸。

新生兒黃疸發病時間延長,沒能得到科學規范的治療,可引起高膽紅素腦病,非常容易誘發後遺症,如引起腦癱,癲癇,或者是出現肢體功能障礙,語言功能障礙以及聽力功能障礙。新生兒黃疸分別有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發病初期會表現為皮膚黏膜,鞏膜出現黃染的症狀,同時可伴有易激惹,煩躁不安,拒乳等症狀表現。

⑽ 皮膚及鞏膜黃染是怎麼回事

皮膚及來鞏膜黃染源是肝膽疾病常見的症狀和體征,被稱為 黃疸,是由於膽色素代謝障礙,致血液中膽紅素濃度增高(膽 紅素血症),滲人組織中,使皮膚、鞏膜、黏膜和其他組織被染 成黃色所致。在正常狀態下,膽紅素進人與離子血液循環的 速度保持動態的平衡,故血清總膽紅素相對穩定於8.5 ~ 17.1/imol/L,其中直接膽紅素在3.4pmol/L以內,間接膽紅素 在13.68fim0l/L以內,當血清總膽紅素超過34.2^mol/L時,臨 床上便可觀察到黃疸。若血清中膽紅素超過正常范圍而肉眼 看不出黃疽時,稱為隱性黃疸。要注意把黃疸與假性黃疸區 別開,假性黃疸是血清膽紅素濃度不高而出現皮膚、鞏膜的黃 染,常見於長期服用阿的平,進食過量含有胡蘿卜素的胡蘿 卜、南瓜、西紅柿和柑橘等食物,老年人球結膜下脂肪堆積等 情況。 正常人血中膽紅素很少,而且基本上都是游離膽紅素,幾 乎沒有結合膽紅素。因為在肝內生成的結合膽紅素,直接從 膽道排人腸腔,不會反流人血。正常人尿中有少量尿膽素原 和尿膽素,這是來自腸道中的糞膽素原和尿膽素原重吸收人 血後,有一部分人體循環,經腎從尿排出體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