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狀況 » 皮膚黃染護理診斷術語
擴展閱讀
汗泡濕疹吃什麼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濕疹長什麼樣的 2025-05-16 23:22:04
濕疹嬰兒喝什麼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皮膚黃染護理診斷術語

發布時間: 2023-02-22 22:37:14

❶ 黃疸的主要護理診斷

黃疸的主要護理診斷

黃疸的主要護理診斷,新生兒黃疸對於大家來說應該並不陌生,很多寶寶在出生後都會出現黃疸的現象,但是有些黃疸是生理性的,有些新生兒黃疸是病理性的,需要引起大家的注意,下面是黃疸的主要護理診斷。

黃疸的主要護理診斷1

新生兒黃疸的護理診斷,全身以及眼睛都可以看出發黃的跡象,並且吃奶少,潛在並發症,活動無耐力等。護理措施包括了解黃疸程度,光照療法護理,嚴密觀察,健康教育。

護理診斷:

1、潛在並發症∶膽紅素腦病,與膽紅素通過血腦屏障有關。

2、活動無耐力∶與紅細胞大量破壞引起貧血有關。

護理措施:

1、了解黃疸程度:觀察皮膚 根據患兒皮膚黃染的部位和范圍,估計血清膽紅素,判斷其發展速度。

2、光照療法護理:耐心喂養患兒黃疸期間常表現為吸吮無力、納差,護理人員應按票調整喂養方式如少量多次、間昌k喂養等,保證奶量攝入。

3、嚴密觀察:生命體征觀察 體溫、脈搏、呼吸及有無出血傾向,尤其在藍光照射時,加強監測次數,注意保暖,確保體溫穩定,及時發現呼吸變化並積極處理。

4、健康教育:若為母乳性黃疸,囑可繼續母乳喂養,如吃母乳後仍出現黃疸,可改為隔次母乳喂養逐步過渡到正常母乳喂養。若黃疸嚴重,患兒一般情況差,可考慮暫停母乳喂養,黃疸消退後再恢復母乳喂養。

新生兒黃疸的護理常規有:

1、黃疸發生的時間比較早。寶寶在出生後的24個小時之內出現的黃疸,都有可能是病理性黃疸,這個時候就要及時就醫。寶寶出現黃疸之後,還有伴有一些其他的表現,比如精神變的很煩躁,積熱,不願意喝奶或者是昏昏欲睡,食慾不正等等,這些情況的話,也往往預示著孩子,會有嚴重的狀況,需要及時帶著寶寶就醫。

2、黃疸持續時間長,比如寶寶出生後的兩到三周黃疸還是持續不退的話,那麼這種情況要及時就醫。寶寶出現黃疸之後,伴有發燒,那麼這也是疾病的危險信號,也是需要立即帶去醫院讓醫生判斷具體情況。

3、寶寶黃疸發生的速度特別的快,很快寶寶就黃起來,而且黃疸程度的很重的話,也是需要及時就醫,讓醫生明確病因,並進行下一步的處理。 引起黃疸的原因是非常多的',所以家長們在寶寶發生黃疸的時候,千萬不要掉以輕心,重症黃疸是會威脅到生命的,所以需要及時的跟醫生進行溝通,分析孩子發生黃疸的原因,從而進行下一步的處理和干預。

黃疸的主要護理診斷2

新生兒黃疸的診斷護理要做到以下幾點:

1、判斷黃疸的程度。爸媽可以在自然光線下,觀察新生兒皮膚黃染的程度,如果僅僅是面部黃染,為輕度黃疸;軀幹部皮膚黃染,為中度黃疸;如果四肢和手足心也出現黃染,為重度黃疸。

2、觀察大便顏色。如果大便成陶土色,應考慮病理性黃疸,多由先天性膽道畸形所致。如果黃疸程度較重、出現伴隨症狀或大便顏色異常應及時去醫院就診,以免耽誤治療。

3、盡早使胎便盡早排出。因為胎便里含有很多膽紅素,如果胎便不排干凈,膽紅素就會經過新生兒特殊的肝腸循環重新吸收到血液里,使黃疸增高。

4、給新生兒充足的水分,小便過少不利於膽紅素的排泄。

發現黃疸不要著急,此期間可用些葡萄糖沖水喝,糖水的利尿作用可使膽紅素加速排出。吃奶不好及飢餓可能使生理性黃疽加重延長。各種急慢性疾病也可使生理性黃疸加重或延長,應積極治療這些疾病。

應注意與迅速出現的嚴重的病理性黃疸相鑒別,觀察黃疸進展情況,出生後黃疸發生的時間、部位、程度變化,有無肌張力低下、嗜睡、吸吮反射減弱、發燒、嶇吐等情況。若出現上述表現,切莫延誤病情,失去治療時機。

黃疸的主要護理診斷3

黃疸的相關護理診斷有哪些

治療原則

1、產前治療 可採用孕婦血漿置換術、宮內輸血和考慮提前分娩。

2、產後治療 包括換血療法、藍光療法)、糾正貧血及對症治療

(可輸血漿、白蛋白,糾正酸中毒、缺氧,加強保暖,避免快速輸入高滲性葯物)。

黃疸的護理

1、活動無耐力(activity intolerance) 與紅細胞大量破壞引起貧血有關。

2、潛在並發症,膽紅素腦病 與膽紅素通過血腦屏障有關。

3、知識缺乏與缺乏對黃疸的認識有關。

黃疸的臨床表現

症狀的輕重和母親產生的IgG型抗體量、抗體與胎兒紅細胞結合程度及胎兒代償能力有關。ABO溶血症臨床差異很大,Rh溶血症常比ABO溶血者嚴重。

1、胎兒水腫,患兒出生時全身水腫,皮膚蒼白,常有胸、腹腔積液,肝脾腫大及貧性心力衰竭,如不及時搶救大多死亡,嚴重者為死胎。

2、黃疸Rh溶血者大多在24小時內出現黃疸,ABO溶血病大多在出生後2~3天出現,黃疸發展迅速。

3、貧血Rh溶血者,一般貧血出現早且重;ABO溶血者貧血少,一般到新生兒後期才出現。重症貧血易發生貧血性心力衰竭。

4、膽紅素腦病(bilirubin encephalopathy)是指游離膽紅素通過血腦屏障引起腦組織的病理性損害,又稱核黃疸。一般發生在生後2~7天,早產兒尤易發生,當血清膽紅素>342umol/L(20mg/dl)易引起核黃疸,需積極處理。

一旦發現寶寶有黃疸的跡象,媽媽要及時和醫生進行溝通,准確判斷出寶寶黃疸的原因,然後對症下葯,早日讓寶寶脫離黃疸的威脅。黃疸治癒以後,平時要注意寶寶的飲食,多吃含維生素的食物;多帶寶寶到戶外走動,呼吸呼吸新鮮空氣,多曬曬太陽。

❷ 皮膚及鞏膜黃染是怎麼回事

皮膚及鞏膜黃染是肝膽疾病常見的症狀和體征,被稱為 黃疸,是由於膽色素代謝障礙,致血液中膽紅素濃度增高(膽 紅素血症),滲人組織中,使皮膚、鞏膜、黏膜和其他組織被染 成黃色所致。在正常狀態下,膽紅素進人與離子血液循環的 速度保持動態的平衡,故血清總膽紅素相對穩定於8.5 ~ 17.1/imol/L,其中直接膽紅素在3.4pmol/L以內,間接膽紅素 在13.68fim0l/L以內,當血清總膽紅素超過34.2^mol/L時,臨 床上便可觀察到黃疸。若血清中膽紅素超過正常范圍而肉眼 看不出黃疽時,稱為隱性黃疸。要注意把黃疸與假性黃疸區 別開,假性黃疸是血清膽紅素濃度不高而出現皮膚、鞏膜的黃 染,常見於長期服用阿的平,進食過量含有胡蘿卜素的胡蘿 卜、南瓜、西紅柿和柑橘等食物,老年人球結膜下脂肪堆積等 情況。 正常人血中膽紅素很少,而且基本上都是游離膽紅素,幾 乎沒有結合膽紅素。因為在肝內生成的結合膽紅素,直接從 膽道排人腸腔,不會反流人血。正常人尿中有少量尿膽素原 和尿膽素,這是來自腸道中的糞膽素原和尿膽素原重吸收人 血後,有一部分人體循環,經腎從尿排出體外。

❸ 患者男性,45歲,因皮膚、鞏膜發黃1周,加重2天入院。1周前家人發現其皮膚黏膜發

沙發,我看看有沒有專業醫生來回答你這個問題

❹ 新生兒黃疸的護理診斷

新生兒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newborn)是指母嬰血型不合,母血中對 胎兒紅細胞的免疫抗體IgG通過胎盤進入胎兒循環,發生同種免疫反應導致胎兒、新生兒 紅細胞破壞而引起的溶血。 【病因和發病機制】 目前已知血型抗原有160多種,但新生兒溶血病以ABO血型 系統不合最為多見,其次是Rh血型系統不合。主要是由於母體存在著與胎兒血型不相容 的血型抗體(IgG),這種IgG血型抗體可經胎盤進入胎兒循環後,引起胎兒紅細胞破壞, 而出現溶血。 (一) ABO血型不合 母親多為 O 型,嬰兒 A型或 B型,如母為AB型或嬰兒為O型則均不會發生溶血。 由於自然界中廣泛存在A、B血型物質,因此,O型血婦女通常在孕前早已接觸過A、B 血型物質的抗原物質刺激,其血清中產生了相應的抗A、抗B的IgG型抗體,妊娠時經 胎盤進入胎兒血循環引起溶血,故ABO血型不合者約50%在第一胎即可發病。 (二) Rh血型不合 Rh血型有6種抗原(C、c;D、d;E、e),其中 D抗原最早被發現且抗原性最強, 臨床上把凡具D抗原者稱Rh陽性,反之為陰性。我國漢族人大多為Rh陽性,僅0.34% 為Rh陰性。 當胎兒紅細胞的Rh血型和母親不合時,若胎兒紅細胞所具有的抗原確為母體缺少, 一旦胎兒紅細胞經分娩時胎盤失血進入母體循環,使母體產生相應的血型抗體。由於初 次母體致敏,免疫反應發展緩慢且產生的是IgM型弱抗體並不能通過胎盤,到以後產生 IgG型抗體時,胎兒已經娩出,因此Rh溶血病般不會在第1胎發生。當發生初次反應 後的母親再次懷孕時,即使分娩時進入母體的胎兒血量很少(0.01~0.lml),亦能很快 地發生次發兔疫,產生大量IgG型抗體,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引起溶血。因此Rh溶血 病症狀隨胎次增多而越來越嚴重。極少數未輸過血的母親在懷第1胎時就發生Rh溶血 病,這可能與產婦是Rh陰性而產婦的母親為Rh陽性有關。 Rh血型不合溶血病主要發生在Rh陰性孕婦和Rh陽性胎兒,但也可發生在母嬰均 為陽性時,這主要是由抗E,抗C或抗e、c等引起。其中以抗E較多見。 【臨床表現】 症狀的輕重和母親產生的IgG型抗體量、抗體與胎兒紅細胞結合程度 及胎兒代償能力有關。ABO溶血症臨床差異很大,Rh溶血症常比ABO溶血者嚴重。 1.胎兒水腫 患兒出生時全身水腫,皮膚蒼白,常有胸、腹腔積液,肝脾腫大及貧 血性心力衰竭,如不及時搶救大多死亡,嚴重者為死胎。 2.黃疸 Rh溶血者大多在24小時內出現黃疸,ABO溶血病大多在出生後2~3天 出現,黃疸發展迅速。 3· 貧血 Rh溶血者,一般貧血出現早且重;ABO溶血者貧血少,一般到新生兒後 期才出現。重症貧血易發生貧血性心力衰竭。 4.膽紅素腦病(bilirubin encephalopathy)是指游離膽紅素通過血腦屏障引起腦組 織的病理性損害,又稱核黃疸。一般發生在生後2~7天,早產兒尤易發生,當血清膽紅 素>342umol/L(20mg/dl)易引起核黃疸,需積極處理。 【治療原則】 1.產前治療 可採用孕婦血漿置換術、宮內輸血和考慮提前分娩。 2.產後治療 包括換血療法、藍光療法(參閱第五章第五節)、糾正貧血及對症治療 (可輸血漿、白蛋白,糾正酸中毒、缺氧,加強保暖,避免快速輸入高滲性葯物)。 三、新生兒黃疸的護理 【常見護理診斷】 1.活動無耐力(activity intolerance) 與紅細胞大量破壞引起貧血有關。 2.潛在並發症,膽紅素腦病 與膽紅素通過血腦屏障有關。 3.知識缺乏(家長) 與缺乏對黃疸的認識有關。 【護理措施】 (一)了解黃疸程度 1.觀察皮膚 根據患兒皮膚黃染的部位和范圍,估計血清膽紅素,判斷其發展速度。 2.光照療法護理(參閱第五章第四節) 3.耐心喂養患兒 黃疸期間常表現為吸吮無力、納差,護理人員應按需調整喂養方 式如少量多次、間歇喂養等,保證奶量攝入。 (二)嚴密觀察 1.生命體征觀察 體溫、脈搏、呼吸及有無出血傾向,尤其在藍光照射時,加強監 測次數,注意保暖,確保體溫穩定,及時發現呼吸變化並積極處理。 2.神經系統 主要觀察患兒哭聲、吸吮力和肌張力。從而判斷有無核黃疸發生。 3.大小便觀察 大小便次數、量及性質,如存在胎糞延遲排出,應予灌腸處理,促 進大便及膽紅素排出。 4.處理感染灶 觀察皮膚有無破損及感染灶,臍部是否有分泌物,如有異常及時 處理。 5.補液管理 合理安排補液計劃,及時糾正酸中毒。根據不同補液內容調節相應的 速度,切忌快速輸入高滲性葯物,以免血腦屏障暫時開放,使已與白蛋白聯結的膽紅素 也可進入腦組織。 (三)健康教育 ① 使家長了解病情,取得家長的配合; ②對於新生兒溶血症,作好產前咨詢及孕婦 預防性服葯; ③發生膽紅素腦病者,注意後遺症的出現,給予康復治療和護理。 ④若為 母乳性黃疸,囑可繼續母乳喂養,如吃母乳後仍出現黃疸,可改為隔次母乳喂養逐步過 渡到正常母乳喂養。若黃疸嚴重,患兒一般情況差,可考慮暫停母乳喂養,黃疸消退後 再恢復母乳喂養。 ⑤若為紅細胞G6PD缺陷者,需忌食蠶豆及其製品,患兒衣物保管時 勿放樟腦丸,並注意葯物的選用,以免誘發溶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