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狀況 » 白皮膚黃膽明顯嘛
擴展閱讀
汗泡濕疹吃什麼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濕疹長什麼樣的 2025-05-16 23:22:04
濕疹嬰兒喝什麼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白皮膚黃膽明顯嘛

發布時間: 2023-02-21 23:34:52

1. 黃疸有什麼症狀

「導讀」 不少寶寶在出生幾天之後,臉蛋兒、胸部和眼白處會出現發黃的現象,這種現象叫做黃疸。黃疸是一種常見的症狀,是因為體內膽紅素代謝出現障礙而引起血清內膽紅素濃度升高所致的,主要表現為在皮膚、口腔黏膜和眼白處出現發黃現象。紅膽素是血液中紅血球老化後經代謝而產生的一種廢物,這種廢物最後會經過肝臟排出體外,但當這種廢物產生過多或無法排出時,就會在體內堆積,從而導致血清內膽紅素濃度升高,並出現上述發黃現象。 黃疸有什麼症狀

新生兒黃疸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兩種,兩種黃疸都會出現皮膚、黏膜、白眼球發黃的症狀,而發病時間和持續時間是區分兩者的主要因素。

生理性黃疸是新生寶寶的一種正常現象,症狀表現為在寶寶出生後2-3天出現皮膚、黏膜、白眼球發黃,在胸口和臉部的發黃現象會特別明顯。到了第4-6天時,這種發黃現象會達到高峯,但到了1-2周後就會消退,早產的寶寶可能會持續到第3周才消退。這段時間內,寶寶除了可能會出現輕微食慾不振以外,不會出現其他不良現象。

病理性黃疸則較為嚴重,很可能會引起核黃疸等嚴重疾病,危及生命。寶寶若在出生後24小時內就出現黃疸,且2-3周仍然不消退,甚至繼續加重或復發,又或者是出生後1周至數周內才出現黃疸的話,就屬於病理性黃疸。病理性黃疸發病期間,黃疸現象會比生理性黃疸明顯得多,且伴有嗜睡、吸奶無力、肌張力減退等現象。如果不及時醫治,還將出現尖叫、抽搐、呼吸衰竭、核黃疸等嚴重症狀。寶寶出現病理性黃疸時,家長一定要及時將寶寶送往醫院治療,防止呼吸衰竭和核黃疸的發生,避免寶寶患上腦癱和智力發育障礙等後遺症。

黃疸是什麼

黃疸是一種常見的症狀,是因為體內膽紅素代謝出現障礙而引起血清內膽紅素濃度升高所致的,主要表現為在皮膚、口腔黏膜和眼白處出現發黃現象。紅膽素是血液中紅血球老化後經代謝而產生的一種廢物,這種廢物最後會經過肝臟排出體外,但當這種廢物產生過多或無法排出時,就會在體內堆積,從而導致血清內膽紅素濃度升高,並出現上述發黃現象。

成年人和新生兒都有可能患上黃疸,但新生兒出現該症狀較為常見,且危險性更高。新生兒黃疸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當寶寶出現黃疸時,家長不能掉以輕心,要密切觀察寶寶的狀況,尤其是出現病理性黃疸時,要將寶寶及時送到醫院治療,以免病情加重,危及生命。

黃疸指數正常值

黃疸指數是否正常,是診斷是否患有黃疸的主要指標,它的正常值是以血清膽紅素為參考指標的。成年人的血清膽紅素小於17μmol/L時為正常。對於新生寶寶來說,足月兒的血清膽紅素正常值為不超過204μmol/L(12.9mg/dl),早產兒的血清膽紅素不超過255μmol/L(15mg /dl)就為正常。當寶寶的黃疸指數超出正常值時,家長一定要高度重視,盡早帶寶寶就醫。

黃疸的危害

對於生理性黃疸,媽媽們不用過分擔心,因為寶寶患生理性黃疸發病後一周左右就能自行康復。但是寶寶若出現病理性黃疸,就必須高度警惕,及時就醫。如果病情持續加重,就可能會引起高燒、抽搐、呼吸衰竭、核黃疸等病症。呼吸衰竭和核黃疸會嚴重危及寶寶的生命,即使經搶救後存活下來,寶寶的情況也不佳,因為已經造成神經系統損害,會留下腦癱、聽覺損害、腦干聽覺誘發電位異常等後遺症。

黃疸怎麼治療

生理性黃疸一般不需要接受專門治療,發病一周左右之後發黃現象就能自行消失,家長也可給寶寶餵食葡萄糖水以加快黃疸消退。食療方面,取冬瓜皮和玉米葉各3g煎水服用,也能緩解黃疸症狀。此外,可提前早開奶,以加速胎便的排出,這樣對黃疸的預防和消退也有幫助。

但當出現病理性黃疸時,就必須接受治療,不然會留下後遺症甚至危及生命。治療病理性黃疸主要有光照療法、換血療法和葯物治療三種。

光照療法:該療法是治療黃疸最簡單有效的方法。讓寶寶躺在光療箱內,將雙眼、會陰和 *** 遮蓋,其餘部分 *** 在外。然後用單面光和雙面光照射,持續照射2-48小時,但一般不超過4天,直至膽紅素降低到7毫克/分升以下就可以停止治療。

換血療法:換血是治療膽紅素過高最快速且有效的方法,但換血對醫療技術要求較高,並且不是每一個黃疸患者都適合換血療法,而且這種療法也有可能產生一些不良反應,所以這種療法主要用於重症的病理性黃疸患者。

葯物療法:苯巴比妥和地塞米松可以治療病理性黃疸,但一定要在醫生的醫囑下服用。中葯方面,以茵陳蒿湯為主。

2. 新生兒黃疸的症狀

新生兒黃疸的症狀

新生兒黃疸的症狀,寶寶剛來到這個世界,一切都是陌生而且不適應的,身體也相對脆弱,那麼這個時候就需要寶爸寶媽的保駕護航,發現問題及時解決。新生兒黃疸的症狀呢,來和我看看吧!

新生兒黃疸的症狀1

新生兒黃疸,即是未滿月(出生28天內)新生兒的黃疸。新生兒黃疸症狀主要表現為面頸部、軀干甚至全身都泛黃,通常2-3日後慢慢消退。新生兒黃疸又分為生理性黃疸與病理性黃疸,這兩種黃疸的症狀又有所不同,主要表現為:

一、生理性黃疸臨床症狀

1、黃疸一般在生後2-3天開始出現。

2、黃疸逐漸加深,在第4-6天達高峰,以後逐漸減輕。

3、足月出生的新生兒,黃疸一般在生後2周消退,早產兒一般在生後3周消退。

4、黃疸程度一般不深,皮膚顏色呈淡黃色,黃疸常只限於面部和上半身,黃疸時孩子的一般情況良好,體溫正常,食慾正常,大小便的顏色正常,生長發育正常。

5、化驗血清膽紅素超過正常2mg/dl,但小於12mg/d1。

二、病理性黃疸臨床症狀

1、黃疸出現時間過早,於生後24小時內出現。

2、黃疸消退時間過晚,持續時間過長,超過正常的消退時間,或黃疸已經消退而又出現,或黃疸在高峰時間後漸退而又進行性加重。

3、黃疸程度過重,常波及全身,且皮膚黏膜明顯發黃。

4、檢查血清膽紅素時,膽紅素超過12mg/dl,或上升過快,每日上升超過5mg/dl。

5、除黃疸外,伴有其他異常情況,如精神疲累,少哭,少動,少吃或體溫不穩定等。

新生兒黃疸的症狀2

如何護理黃疸寶寶

新生兒黃疸的護理方法有以下6點:

1、觀察大便顏色。如果大便成陶土色,應考慮病理性黃疸,多由先天性膽道畸形所致。如果黃疸程度較重、出現伴隨症狀或大便顏色異常應及時去醫院就診,以免耽誤治療。

2、判斷黃疸的程度。爸媽可以在自然光線下,觀察新生兒皮膚黃染的程度,如果僅僅是面部黃染,為輕度黃疸;軀幹部皮膚黃染,為中度黃疸;如果四肢和手足心也出現黃染,為重度黃疸。

3、盡早使胎便盡早排出。因為胎便里含有很多膽紅素,如果胎便不排干凈,膽紅素就會經過新生兒特殊的肝腸循環重新吸收到血液里,使黃疸增高。

4、在黃疽期間要注意給予足夠的糖水及熱力,並保護好肝臟。

5、給新生兒充足的水分,小便過少不利於膽紅素的排泄。

6、如果黃疽出現過早或消失過遲,或黃疸程度過重,或逐漸減輕後又再加重,嬰兒精神不佳、吸奶少或拒奶等臨床症狀時,則屬病理性黃疸,應及時去醫院診治。

生理性黃疸的護理方法

1、喝白開水。

爸媽每天早晚可以給寶寶喂白開水,讓寶寶能夠在排尿的同時排掉體內的黃疸。如果寶寶是喝配方奶粉的話,應在兩餐之間要加喂水。

2、曬太陽。

每天早上10點左右,陽光不是很厲害的時候,可以給寶寶曬太陽,要盡量多的曬到孩子的皮膚,但要保護寶寶的眼睛,不要曬到。另外,還要注意給寶寶做好保暖工作,不要因曬太陽而吹風受涼了。

3、喝葡萄糖。

當爸媽發現新生兒黃疸指數很高的時候,可以給寶寶喝點兒葡萄糖水,把葡萄糖加入水中,喂給寶寶喝就可以了。

4、停止母乳。

如果以上方法都不管用,可以嘗試停止喂養母乳2-3天,因為黃疸高形成的原因可能是母乳,所以停止喂養母乳以後,黃疸指數就會下降的。黃疸症狀較輕時,可以繼續吃母乳,重時應該停用母乳,改用其他配方奶。等寶寶黃疸退了,可以繼續喂母乳。

病理性黃疸的護理方法

如果黃疸在寶寶出生後24小時內出現,一定要趕緊去醫院,千萬不要耽擱。因為,這種黃疸一般發展都很迅速,病情也往往比較嚴重。病理性黃疸的寶寶,治療一般採用吃葯和照藍光。

1、吃葯

帶寶寶到醫院測量黃疸指數,如果還是高,醫生會給開控制黃疸的葯,例如媽咪愛或者茵梔黃一類的。

2、照藍光

如果用完以上方法都不管用,而且孩子出生已經一兩個月了,黃疸仍然很嚴重,建議到醫院讓醫生診斷,如果是病理性的,就需要在醫生的指教下住院照藍光,就是讓新生兒在保溫箱里照藍光進行治療。

針對幾種引起病理性黃疸的疾病,有不同的護理方法:

1、新生兒溶血症護理方法:如果寶寶被確診為新生兒溶血症,一定要盡早治療,絕不可以拖延。一般採用藍光照射效果較好,如果溶性嚴重則要進行換血治療。

2、新生兒膽道閉鎖護理方法:如果寶寶被確診為新生兒膽道閉鎖,一定要在出生後2個月內進行手術。如果不及時手術,3個月後病情逐漸發展,會導致肝硬化。

3、新生兒肝炎護理方法:如果寶寶被確診為新生兒肝炎,經過保肝等治療後會很快就好轉,一般不會有什麼嚴重後果。

溶血性黃疸的'護理方法

護理新生兒溶血性黃疸,要給新生兒補充充足的水分。判斷新生兒液體攝入是否充足的辦法是看新生兒的小便,一般正常的新生兒一天6-8次小便,如果次數不足,有可能他的液體攝入不夠,小便過少不利於膽黃素的排泄。

爸媽應當保證新生兒的液體攝入,一般新生兒的胎便應當2-3天就排完了,這樣就能減少其黃疸的程度。

病理性黃疸一般採用藍光照射治療,光療時遮擋好寶寶眼睛、會陰部,同時醫生會開退黃疸葯。一般來說新生兒對葯物敏感,有可能有嘔吐現象發生,爸媽要及時處理好。若寶寶出院黃疸仍未全部褪盡,爸媽可把寶寶皮膚完全曝露讓太陽直接照射,同時要注意眼睛部分光線遮擋,有助於黃疸消退。寶寶滿月或者42天時要回醫院復診,請醫生重點檢查黃疸情況以便及時發現問題。

除了照藍光和補液外,在出院後媽媽要堅持給寶寶進行母乳喂養,若喂養還是出現黃疸症狀,則改為隔天母乳哺乳,寶寶病情好轉後慢慢過渡為正常母乳喂養即可。

爸媽要仔細觀察黃疸變化,觀察黃疸是從頭開始黃,從腳開始退,而眼睛是最早黃,最晚退的,所以可以先從眼睛觀察起。如果不知如何看,專家建議可以按壓身體任何部位,只要按壓的皮膚處呈現白色就沒有關系,是黃色就要注意了,要及時將孩子送院治療。

3. 寶寶生出來的時候很白,過了幾天變黃了,以後會不會永遠很黃皮膚

寶寶剛出生時,皮膚一般都是比較白的,但隨後幾天會出現生理性黃疸,使皮膚變黃,一內般來說容,足月兒的生理性黃疸大概在半個月內消失。但也有些寶寶黃疸持續不退,如果期間寶寶吃奶好,精神好,不發熱,大便也不白,先不用過於擔心。多給寶寶餵奶、喂水,多排尿,以促進體內多餘的膽紅素的排泄。有部分寶寶黃疸是由於母乳引起的,使得黃疸遲遲不退,甚至要過一二個月才退,暫停母乳喂養時,黃疸變輕,再繼續喂母乳時,又會加重,但一般會比之前輕一點。母乳性的黃疸不會對寶寶造成不良後果,父母不必為此擔心,使確診後也不要終止母乳喂養。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寶寶黃疸嚴重,黃疸程度重,呈金黃色或黃疸遍及全身,手心、足底亦有較明顯的黃疸,大便顏色發白,食慾不好,嘔吐,最好帶寶寶到醫院檢查一下,看看是不是病理性的黃疸。

4. 如何判斷新生兒是否得了黃疸寶寶黃疸有什麼特徵

一般來說,新生兒出現黃疸,會導致皮膚發黃。而且是有一定順序的。皮膚黃色色斑一般出現在頭面部,包括鞏膜。隨著病情加重,胸部、背部等軀幹部位也開始出現黃色色斑。如果新生兒手腳有黃疸,說明孩子體內黃疸值高。比如新生兒的尿、痰、汗是否有黃染,如果有黃染,也可以認為是黃疸。其次是大便顏色的變化。發黃期,孩子的大便會更綠更稀。這些觀察只能初步判斷黃疸,黃疸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所以,一旦新生兒皮膚發黃,最好及時去醫院檢查。新生兒黃疸一般以皮膚黃、眼睛黃、小便黃為外部特徵,很容易判斷。

觀察寶寶皮膚顏色的變化,一般2~3天,看寶寶皮膚的黃色是否減少;如果疾病等原因導致新生兒病理性黃疸,要找出具體病因,對症治療,去除病因。黃疸病因消除後,自然消退。在必要和適當的時候,可以使用一些葯物來治療黃疸。黃疸是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的,以達到消除黃疸的目的。嚴重的情況下醫生會給寶寶進行輸血,寶寶體內會沖出膽紅素,當然有一定風險,但相對於核黃疸的後遺症,還是值得做的。

5. 黃疸都有些什麼症狀

1 、皮膚、鞏膜等組織的黃染,黃疸加深時,尿、痰、淚液及汗液也被黃染,唾液一般不變色。 2、尿和糞的色澤改變。 3、消化道症狀,常有腹脹、腹痛、食慾不振、惡心、嘔吐、腹泄或便秘等症狀。 4、膽鹽血症的表現,主要症狀有:皮膚瘙癢、心動過緩、腹脹、脂肪泄、夜盲症、乏力、精神萎靡和頭痛等。

6. 黃疸的症狀有哪些

臨床表現 1.症狀與體征 (1)發熱:黃疸伴發熱多見於急性膽管炎,同時還伴有畏寒。肝膿腫、敗血症、鉤端螺旋體病均有中等度發熱,甚至高熱;急性病毒性肝炎或急性溶血時常先有發熱,而後才出現黃疸。 (2)腹痛:黃疸伴上腹部劇烈絞痛或疼痛者,多見於膽道結石、膽道蛔蟲症或肝膿腫、原發性肝癌等。病毒性肝炎者多表...現為右上腹持續性脹痛與鈍痛;肝膿腫或肝癌也可表現為上腹部或右上腹的隱痛或脹痛。 (3)皮膚瘙癢:黃疸伴皮膚瘙癢者多見於肝內、外膽管梗阻(膽汁郁積)性黃疸,如膽總管結石、癌腫或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妊娠復發性黃疸等。部分肝細胞性黃疸者也可伴有皮膚瘙癢,而溶血性黃疸常無皮膚瘙癢。 (4)尿、糞便的顏色:梗阻性黃疸時尿色深如濃茶,而糞便顏色可變淡,膽道完全阻塞時糞便似陶土色。溶血性黃疸者尿如醬油色,糞便顏色也加深;而肝細胞性黃疸時,尿色輕度加深,糞便色澤呈淺黃色。 (5)食慾減退、上腹飽脹、惡心與嘔吐:病毒性肝炎者在黃疸出現前常伴有食慾減退、惡心、嘔吐、上腹飽脹等消化不良症狀,多數患者同時厭油膩食物。長期厭油膩食物或者進食油膩食物後誘發右上腹疼痛或絞痛發作者,多為慢性膽囊病變;老年黃疸患者伴食慾減退等消化不良症狀時應考慮系癌腫所致,且常伴有體重呈進行性減輕,甚至發生高度營養不良的表現。 (6)消化道出血:黃疸伴有消化道出血時,多見於肝硬化、肝癌、膽總管癌、壺腹癌或重症肝炎等。 (7)鞏膜及皮膚黃疸的色澤:根據黃疸的色澤可初步判斷黃疸的病因或種類。鞏膜皮膚黃疸呈檸檬色多提示為溶血性黃疸;呈淺黃色或金黃色時多提示為肝細胞性黃疸;呈暗黃色或黃綠色時多提示為梗阻性黃疸(梗阻時間愈長,黃疸呈黃綠色愈明顯)。 (8)皮膚其他異常:如面部及暴露部位皮膚有色素沉著,同時有肝掌、蜘蛛痣或頸胸部皮膚毛細血管擴張、腹壁靜脈顯露曲張等表現時,多提示為活動性肝炎、肝硬化或原發性肝癌。如皮膚有瘙癢抓痕、色素沉著及眼瞼黃瘤等表現時,多提示為梗阻性黃疸。溶血性黃疸患者一般皮膚色澤較蒼白。 (9)肝臟腫大:病毒性肝炎、急性膽道感染時,肝臟呈輕度或中等腫大,質地軟,表面光滑,常有壓痛;肝臟輕度腫大、質地較硬、邊緣不整齊或表面有小結節感多見於早期肝硬化(晚期肝硬化者其肝臟多呈變硬縮小表現);肝臟明顯腫大或呈進行性腫大、質地堅硬、表面凹凸不平、有結節感時,多提示為原發性肝癌。 (10)脾臟腫大:黃疸伴脾臟腫大時,多見於病毒性肝炎、各型肝硬化、肝癌、溶血性貧血以及敗血症、鉤端螺旋體等疾病。 (1 1)膽囊腫大:黃疸伴膽囊腫大時,多提示膽總管下端有梗阻存在,多見於膽總管癌、胰頭癌、壺腹部癌,或肝門部有腫大的淋巴結或腫塊壓迫膽總管。所觸及的膽囊其特點是表面較平滑,無明顯壓痛,可移動,這種膽囊腫大常稱為Courvoisier征。而在膽囊癌或者膽囊內巨大結石時,腫大的膽囊常表現為堅硬而不規則,且多有壓痛。 (1 2)腹水:黃疸伴有腹水時,多考慮為重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晚期或系肝癌,或者胰頭癌、壺腹癌等發生腹膜轉移等。 2.溶血性黃疸的特徵 (1)黏膜、皮膚輕度黃染,呈淺檸檬色,無皮膚瘙癢。 (2)在急性溶血時伴有寒戰、發熱、頭痛、嘔吐、腹痛及腰部酸痛等症狀。 (3)急性發作時尿呈醬油色(血紅蛋白尿)。 (4)脾臟腫大。 (5)末梢血網織紅細胞增多(骨髓紅細胞系統增生活躍)。 (6)血清總膽紅素濃度增高(一般不超過80μmol/L),以非結合膽紅素增加為主,結合膽紅素基本正常或輕度增加。 (7)由於血清中非結合膽紅素增高,致使肝細胞攝取,結合非結合膽紅素的速度加快,故結合膽紅素的形成代償性增加,從膽道排至腸道的結合膽紅素亦增加,腸道中尿膽原增加,最終導致尿中排出的尿膽原增加(「腸肝循環」中回到肝臟的尿膽原增加的結果,圖2)。 (8)糞便中排出的糞膽原增加。 (9)尿中膽紅素陰性(非結合膽紅素不溶於水,不能從腎臟排出)。 (10)在地中海貧血時紅細胞脆性降低,而在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時紅細胞脆性增加。 3.肝細胞性黃疸的特徵 (1)黏膜和皮膚呈淺黃或深金黃色,少數患者有皮膚瘙癢。 (2)血液中總膽紅素濃度增高,非結合與結合膽紅素都增高。 (3)尿中膽紅素呈陽性反應(結合膽紅素溶於水,可從腎臟排出)。 (4)尿中尿膽原與糞中糞膽原的多少,取決於肝細胞損害與毛細膽管阻塞的程度,如果毛細膽管阻塞時(即肝內郁膽),則尿中尿膽原及糞中糞膽原含量減少;無毛細膽管阻塞時,則尿中尿膽原含量常增加,而糞中糞膽原含量正常。尿中尿膽原增加的原因是腸肝循環中吸收入門靜脈的尿膽原,因肝細胞受損後,將其處理為結合膽紅素的能力降低,故較多的尿膽原便進入體循環而導致尿中尿膽原增加。 (5)肝功能受損的血清學表現,如轉氨酶明顯升高、白蛋白降低等。 (6)如系病毒性肝炎所致的肝損害,則各型病毒性肝炎的標志物常呈陽性。 (7)肝活體組織病理檢查可發現肝細胞的基本病變。 4.阻塞性黃疸的特徵 (1)皮膚呈暗黃、黃綠或綠褐色,伴皮膚瘙癢者多見,少數患者伴心動過緩。 (2)尿色深,似濃茶樣,糞便顏色變淺,肝外膽道完全阻塞時糞便呈白陶土色。 (3)血清總膽紅素增高,以結合膽紅素增高為主。 (4)尿中尿膽原減少或缺如。 (5)尿中膽紅素陽性。 (6)血清鹼性磷酸酶、γ-谷氨醯轉肽酶及總膽固醇增高,脂蛋白-X陽性。 診斷 觀察患者鞏膜、黏膜與皮膚有無黃疸應在良好的自然光線下進行,並應與進食過多的南瓜、胡蘿卜、西紅柿及柑橘等引起的假性黃疸相鑒別(假性黃疸者其血清膽紅素正常)。老年人鞏膜可有少許脂肪沉著而表現為微黃色,不應視為發生了黃疸。黃疸的診斷與鑒別診斷應詳細詢問病史,並作仔細的體格檢查,再結合必要的實驗室及特殊檢查進行綜合分析判斷,才能正確作出黃疸的病因診斷。 1.病史 (1)年齡與性別:不同年齡可有不同病因的黃疸,例如新生兒可有生理性黃疸;嬰兒有黃疸要排除肝炎或先天性膽道閉鎖;兒童與青年則以病毒性肝炎多見;中年婦女尤較肥胖者要考慮有膽石症可能;40歲以上患者要考慮癌的可能性,男性以肝癌、胰頭癌多見,女性則以膽道癌多見。 (2)職業:常與有害物質,如四氯化碳等接觸者發生黃疸時,應考慮到有中毒性肝炎的可能。 (3)服葯史:經常服用氯丙嗪、苯二氮卓類、雌激素、對乙醯氨基酚(撲熱息痛)、甲睾酮、對氨基水楊酸、異煙肼、利福平等葯物後出現黃疸者,應考慮是葯物性肝病。黃疸多系肝內膽汁淤積所致。 (4)肝炎接觸史、輸血與注射史:近期有與肝炎患者密切接觸,或有輸血、應用血漿製品、注射史等後,出現黃疸者應考慮病毒性肝炎。 (5)既往史與家族史:有反復發作的膽絞痛史,有膽道手術史者,如出現黃疸(或再次出現)時應考慮黃疸是膽道病變所致,可見於膽總管結石、膽道蛔蟲、膽道殘余結石、膽道術後膽管狹窄等。家族史中除考慮病毒性肝炎外,還應想到有無先天性非溶血性黃疸的可能性。 (6)妊娠史:妊娠期發生黃疸者除考慮病毒性肝炎、膽石症等疾病外,還應想到妊娠期復發性黃疸、急性妊娠脂肪肝或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等疾病。 (7)傳染病史:應了解有無血吸蟲病史、華支睾吸蟲病及鉤端螺旋體病史。 (8)飲酒史:有長期大量飲酒史者如發生黃疸應考慮有酒精性肝硬化的可能。 2.症狀與體征。 3.實驗室及其他輔助檢查。

7. 嬰兒黃疸有什麼症狀

黃疸是新生兒期常見的臨床症狀,而黃疸可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黃疸。生理性黃疸的症狀:寶寶在出生第2~3天開始出現黃疸並逐漸加深,在第4~5天黃疸較深,第2周後黃疸開始減輕。注要分布在面部及軀幹部、,菩新生兒的生理性黃疸可以自行消退,小兒體溫正常,食慾好,體重漸增,大便及尿色正常。面病理性黃疸出現早,在產後24小時內即出現黃疸應視為異常。呈金黃色或遍及全身,手牚心、足底也較明顯,出生2~3周後黃疸仍持續不退甚至加深,或黃疸減後又加重。伴有貧血或大便著色變淡。體溫不正常,食慾差及哎吐等。

8. 新生兒臉黃身上白

新生兒臉黃身上白

新生兒臉黃身上,中國人的皮膚普遍都是偏黃一點的,但是皮膚的黃也是有一定的程度的,一些新生兒的皮膚會出現臉很黃但是身體確實比較白的情況,那麼新生兒臉黃身上白是什麼原因呢?

新生兒臉黃身上白1

正常情況下三個月的寶寶如果說有臉黃身上是白的,一般這個如果說之前有過黃疸其實都很容易會出現有臉上發黃的情況的

其實檢查了之後如果說沒什麼問題沒有貧血,這個問題不大的,平時要注意給他多曬一下太陽,有些時候曬太陽不夠多,戶外活動比較少都會有影響。

新生兒手比臉白的原因是什麼

一般來說,新生兒在6-8月皮膚就能恢復變白。新生兒的皮膚薄、血管豐富、有較強的吸收和通透能力。因此,不可隨意給新生兒使用葯膏,尤其是含有激素類的葯膏,靜心等待寶寶的成長,情況會逐漸好轉的。

另外乾燥的話,要注意給他多喝水,早晚洗臉後最好是塗一些潤膚霜為好,例如含有金盞花、洋甘菊成分的貝悅嬰兒護膚品,要注意每天多吃一些蔬菜水果,這樣寶寶就不易引起皮膚乾躁了。

還有一點的就是,寶寶皮膚黑,很多都是和遺傳有關系的,但是如果父母的皮膚都不是很黑,可能是因為黃疸褪去不是很好造成的,平時可以少出去曬曬太陽,寶寶慢慢長大就好了。

寶寶的皮膚顯得特別嬌嫩、敏感,很容易受刺激,引發各種疾患,那嬰兒皮膚護理要點有哪些?

1、清潔

每日清晨起床後,媽媽需將柔軟毛巾或柔軟紗布以溫水浸濕後,再給嬰兒擦拭肌膚。五官清潔要注意,比如當孩子吃完食物後,別忘了徹底清潔他的嘴部。

動作一定要輕柔,不可用粗糙毛巾擦拭嬰兒稚嫩臉龐,更加不能用鹼性大的肥皂清潔嬰兒皮膚。晚上臨睡前,需使用柔濕巾為嬰兒擦拭屁股,適合嬰兒使用的柔濕巾,含有豐富的潤膚效果,在清潔的同時還能有效避免「紅屁股」。

有條件情況下,每晚給嬰兒洗溫水澡不失為一種更好的清潔方法。

2、保濕

(1)由內調理。父母要讓嬰兒多喝水,補充身體所需水份。

(2)外部保濕。將溫熱的.濕毛巾輕敷在寶寶唇部,可有效補充水分。若寶寶唇部乾燥情況較為嚴重,之後最好再為寶寶塗抹嬰幼兒專用的潤唇高或潤唇油,香油也可以。

寶寶洗臉後,及時塗抹潤膚露等潤膚產品也能有效維持保濕效果。洗澡完畢,家長需仔細將寶寶身體用毛巾輕柔擦乾,周身塗抹潤膚露等潤膚產品,這樣做可以有效避免肌膚水分流失。塗抹時,父母可以先用雙手焐暖潤膚霜,吸收效果更好。

3、防曬

嬰兒皮膚細嫩柔弱,需格外防曬。外出時,切忌過度暴露在陽光下,尤其要注意「強光」照射。在這里提醒大家,嬰兒防曬產品不能與成年人混用,以免其中添加的化學成分對寶寶的肌膚造成傷害。

新生兒臉黃身上白2

新生兒出現黃疸時,主要表現為鞏膜以及全身的皮膚出現黃染,皮膚黃染最常見的部位是面部和軀幹部。有些孩子的四肢也會出現皮膚黃染,但是一般來說皮膚黃染上肢不會超過肘部,下肢不會超過膝蓋,全身皮膚黃染孩子的手心和腳心可以是白色的,說明黃疸不是非常嚴重。

家長可以觀察孩子黃疸的進展,沒有必要馬上到醫院進行治療,多數屬於生理性的,如果上述部位也出現了黃染,也就是手腳都變成了黃色。

則說明黃疸比較嚴重,有可能不排除是病理性黃疸,或者生理性黃疸膽紅素升高的過高,如果不放心的話可以到醫院進行檢查,進一步排除、診斷。

兩個月新生兒臉黃手白是什麼原因

新生兒兩個月臉黃手白可能是患有黃疸。

新生兒患有黃疸的幾率比較高,主要表現是臉黃,輕度黃疸可以手白。主要是由於體內的膽紅素水平增高,所以導致皮膚發黃。新生兒只是臉上有輕微的黃色,出現臉黃手白,說明黃疸不是很嚴重,體內的膽紅素可能在5~7mg/dL左右。

如果不治療黃疸會持續發展,當膽紅素升高到10mg/dL左右,可能會蔓延到身軀,導致身軀、四肢也會出現黃色。當膽紅素到達12mg/dL左右,就會蔓延到腳心、手心。

新生兒臉黃身上白3

首先來看下寶寶皮膚發黃怎麼回事

1、生理性黃疸會困擾很多新生寶寶,在出生後23天,寶寶的臉部就會有發黃的跡象,新生媽媽在調節自己身體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寶寶此時的健康。

2、貧血是寶寶臉色發黃的常見原因,有些寶寶經常出現腹瀉,很有可能造成營養不良而貧血,建議所有臉色發黃的寶寶預先測一下微量元素和血紅蛋白的指標,來查出缺少的營養成分。

3、遺傳因素和肝膽疾病,寶寶回因為有這些很難避免的疾病,而臉色發黃,此時需要由醫院檢查確認,但如果寶寶以前臉色不黃,一般不會是遺傳原因。

接著一起來看下寶寶皮膚發黃怎麼護理

1、讓寶寶胎便盡早的排出

在早期時我們要盡早給新生兒喂養,讓胎便盡早的排出,因為胎便里含有很多膽黃素,因為如果胎便不排出干凈膽黃素就會經過新生兒的特殊的肝腸循環重新到吸收到血液里使黃疸增多。

怎樣看胎便是否排干凈呢?主要是看胎便從黑色胎便轉變為黃色胎便就是排干凈了。

2、給新生兒充足的水分

判斷新生兒液體攝入是否充足的辦法是看新生兒的小便,一般正常的新生兒一天6-8次小便,如果次數不足,有可能他的液體攝入不夠,小便過少不利於膽黃素的排泄。

我們應當保證新生兒的液體攝入,一般新生兒的胎便應當2-3天就排完了,這樣就能減少其黃疸的程度。

3、注意觀察

胎黃嬰兒的全身癥候,有無精神萎靡、嗜睡、吮乳困難、驚惕不安、兩目直視、四肢強直或抽搐等症,以便對重症患兒及早發現,及時處理。密切觀察心率、心音、貧血程度及肝臟大小變化,早期預防和治療心力衰竭。

4、注意清潔

保護嬰兒皮膚、臍部及臀部保持清潔,防止破損感染。需進行換血療法時,應及時做好病室空氣消毒,備齊血及各種葯品、物品,嚴格操作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