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狀況 » 黃顙皮膚呼吸
擴展閱讀
汗泡濕疹吃什麼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濕疹長什麼樣的 2025-05-16 23:22:04
濕疹嬰兒喝什麼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黃顙皮膚呼吸

發布時間: 2023-02-12 11:38:31

㈠ 黃顙魚是一種什麼樣的魚您知道嗎

黃顙魚,鯰形目,鱨科,黃顙魚屬。又名黃公靈、黃牯頭、湖北利川區域叫黃角丁、黃辣丁、黃臘丁、黃骨聰、昂公魚、葛格燕、黃骨魚、黃丫頭、黃鴨叫等。廣布於中國東部各太平洋水系。在靜水或緩流的淺灘生活,晝伏夜出。體長123-143mm,雜食,主食底棲小動物、小蝦、水生小昆蟲等。4-5月產卵,親魚有掘坑築巢和保護後代的習性。在生殖時期,雄魚有築巢習性。

黃顙魚其實是一種主要在長江一帶生長的魚種,這種魚主要生活在一些靜水或者是緩流的溪水中。因為這個黃顙魚的肉質比較的鮮嫩,所以已經是被人工進行培養了。黃顙魚的營養價值是很高的,對人體的幫助是很大的,因為黃顙魚中的蛋白質比較豐富。


一、黃顙魚的食療功效:

1、養胃:暖胃,治療胃寒症。

2、利尿消腫:能清除體內毒素和多餘的水分,促進血液和水分新陳代謝,有利尿、消水腫作用。

3、通乳生乳:有補氣血、生乳作用,對產婦有通乳汁、補身體、促康復的功效。有開胃健脾、消除寒氣、催生乳汁之功效。

4、清熱除火:味苦,能清心瀉火,清熱除煩,能夠消除血液中的熱毒。適宜於容易上火的人士食用。

5、化痰止咳:適宜多痰,痰粘稠,咳嗽等症狀。

6、其他功效:黃顙魚魚肉含有葉酸、維生素B2、維生素B12等維生素,有滋補健胃、利水消腫、通乳、清熱解毒、止嗽下氣的功效,對各種水腫、浮腫、腹脹、少尿、黃疸、乳汁不通皆有效。

二、黃顙魚的適宜人群:

黃顙魚適宜消瘦,免疫力低,記憶力下降貧血,水腫等症狀的人群,生長發育停滯的兒童。出現頭暈、乏力、易倦、耳鳴、眼花。皮膚黏膜及指甲等顏色蒼白,體力活動後感覺氣促、骨質疏鬆、心悸症狀的人群。高溫、重體力勞動、經常出汗的人需要注意補充鈉。

也適合脾虛而腫滿者,肝硬化腹水、腎炎水腫、腳氣水腫以及營養不良性水腫者,小兒痘疹初期。

㈡ 夏季夜釣黃顙魚的時候,哪些釣法能讓人輕松釣爆護

一、走釣

黃顙魚,特別是野生黃顙魚不扎堆,有各種建巢的習性。洞穴主要是水草之間、樹墩、灌木叢、石縫、橋樁等等,這些水不是過深,可是水面環境繁雜,或是水下環境繁雜的地區,通常都很容易釣上黃顙魚。野釣黃顙魚,不論是白天還是夜裡,也沒有釣長遠的說法,由於黃顙魚耐熱,肌膚還能輔助呼吸,氣壓低氣溫也能正常釣魚。走釣黃顙魚,注重是指找魚而釣,自然還可以天黑之前打窩,釣魚效率會高許多。

對磯桿基本沒什麼要求,開始早已介紹過了,釣黃顙魚就算是白天也不用釣長遠,何況是在晚上。磯桿要注意角度問題,可以不向前打,而是往上下打,目的在於釣淺水。能選臟水堆積作用的灣子,或是橋樁周邊,這些地方都是夜裡很容易釣獲黃顙魚的地區。餌料還是應用泥鰍、雞肝,磯桿以後要注意釣竿的放置,要平放到岸上,那樣魚鉤才能全部躺在水下,更方便釣底層的黃顙魚。竿稍上能夠夾鈴鐺,或者綁上一個夜光棒。應用串鉤釣法,通常都是多條一起應用,黃顙魚進餐過於兇狠,基本都是死口,所以不太重視提竿時間,照顧多條釣竿徹底顧得過來。

㈢ 夏天正值垂釣黃顙魚的旺季,掌握哪些小妙招不愁釣不到

夏天正值垂釣黃顙魚的旺季,掌握哪些小妙招不愁釣不到?

夏天除了是釣草魚、鰱鱅等大型魚的好時節,也是釣黃顙魚的時節。黃顙魚有著較強的耐高溫能力,而且表皮還附有粘液,有著保護呼吸的作用,因此即便是低壓天氣,也基本對其造不成多大的影響。而且黃顙魚在夏天的食物是非常豐富的,黃顙魚不缺吃,自然個頭也要比其它時候大上許多。今天就主要分享幾個,夏天釣黃顙魚的小妙招,只要掌握其中細節,黃顙魚不愁釣不到!

第一步——作釣黃顙魚的天氣選擇

1、夜釣

釣黃顙魚,打窩我比較喜歡用飼料,將以前釣魚釣到的小魚小蝦,不要扔帶回去,就放到一邊晾乾不用管它,等積累的數量多了以後,將其磨成粉末,里邊再加上垂心者利誘攪拌均勻,隨後與土壤混在一起,揉成團來打窩。

這樣小魚小蝦的口感會愈發的濃厚,對黃顙魚而言,有著不可抗拒的誘惑力,通常會出現意想不到的實際效果。而且加入垂心者利誘後,能使窩料越來越更為的濃厚,味兒在海域中還會蔓延得更為普遍,吸引住更長遠海域的魚類來這里匯聚。垂心者利誘還有多種不同的口味,不但能釣黃顙魚,草魚、鯽魚、鯉魚等普遍的淡水魚類,也都輕輕鬆鬆。

第四步——作釣黃顙魚線組上的搭配

因為黃顙魚有穴居的生長習性,其周邊的路障、石堆、水草植物會更為的多,另加其進餐上也較為兇狠,因此對線組上面有非常大的耗費,最好在出行時,盡可能多備多套子線,以防被鉤拆斷並沒有預留。

此外,魚鉤也要盡可能大一些,因為釣過得人都知道,黃顙魚的嘴巴很大,咬鉤的幅度也非常的猛,所以說魚鉤非常容易就被吞金腹部中,這樣會給摘鉤導致一定的不便,消耗時間,因此盡量選10號的丸世鉤,其鉤柄很長,不容易被吞。

寫在最後:夏天是釣黃顙魚的黃金時節,可以按照以上分享的幾個小妙招去作釣,也祝各位釣友都釣有所獲。

㈣ 養黃顙魚需要注意什麼

當我們在養顙黃的時候,我們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注意好水質,因為這是它們生活的場所,如果說不能很好的保護他們的生活環境,那麼就很容易讓它們造成死亡。
2、在我們給它餵食的時候,最好是不要喂太多,否則也很容易讓他們脹死,這樣就很不劃算了。
3、及時的清理水缸,讓它們能夠在清澈的水中生活,從而更有利於它們的健康。

㈤ 黃顙魚有車輪蟲和指環蟲用什麼葯對魚沒有刺激和傷害

因為黃顙魚屬無鱗魚,對殺蟲葯物比較敏感,市面上一般的殺寄生蟲用的葯物對黃顙魚的刺激性較大,給黃顙魚的寄生蟲病害防治帶來很大障礙。

魚類學家認為,魚鱗是一種多功能的組織。魚鱗猶如盔甲一般,能夠起到保護的作用,它可以幫助魚抵抗疾病,使魚免遭水體中微生物的侵害。但是對於無鱗魚來說,比如黃顙魚它是沒有這一層防護層的,體表僅有粘液這一層保護。

高毒性、高滲透性的農葯、重金屬等葯物對於無鱗魚都有很強的刺激性。當出現寄生蟲時,如果用殺蟲葯去殺蟲,葯物會刺激黃顙魚的皮膚分泌大量的粘液。如果葯物超量並且沒有補救措施,黃顙魚就會不斷超量分泌粘液保護自己,造成葯效過去之後,魚體已經無力分泌粘液,導致體表粘液減少甚至消失,造成魚體失去免疫功能,這時更容易受到寄生蟲和細菌的侵入而繼發其他病症引起死亡。而且殺蟲葯的使用還會造成黃顙魚吃料少、不吃食、溜邊、黑身、抽搐等。

黃顙魚在對常用殺蟲葯物的忍受力是不及四大家魚的,所以在黃顙魚病害防控過程中,盡量使用安全無毒的驅蟲劑防控。

樂暢多苞桉精油,以驅蟲代替殺蟲,以預防代替治療,不僅可以有效的防控車輪蟲,還可以防控指環蟲、孢子蟲等多種寄生蟲,使水產養殖中的寄生蟲不能大量繁殖,使寄生蟲不能引起發病和死亡。它富含1,8-桉葉素、單萜烯、倍半萜烯、醇、酯、醛酮等多種植物活性成分,具有很強的穿透性和滲透性,多種成分協同作用更好的發揮的驅蟲和抗菌的作用,並且不會對水質造成傷害更不會對魚體造成傷害。

總而言之,在黃顙魚對殺蟲葯敏感的情況下,使用安全無毒的樂暢多苞桉精油,不僅可以防控車輪蟲、指環蟲等多種寄生蟲,還不會對魚體造成傷害,為什麼不用用呢?

㈥ 黃辣丁生活在什麼樣水域

黃辣丁又名黃顙魚,多棲息於緩流多水草的湖周淺水區和入湖河流處,營底棲生活,尤其喜歡生活在靜水或緩流的淺灘處,且腐殖質多和游泥多的地方。

白天潛伏水底或石縫中,夜間活動、覓食,冬季則聚集深水處。適應性強,即使在惡劣的環境下也可生存,適於偏鹼性的水域,最適范圍7.0-8.5,耐受范圍6.0-9.0之間。

黃顙魚生存水溫為1-38℃,低溫0℃時出現不適反應,伏在水底很少活動,呼吸微弱,3 d時間出現死亡,高溫39℃出現不適現象。

(6)黃顙皮膚呼吸擴展閱讀:

繁殖方法

黃顙魚為一年一次性產卵型魚類,在自然條件下有集群繁殖習性。繁殖季節在5月中旬至7月中旬,水溫變化幅度為25-30.5℃。

黃顙魚在2齡時性成熟,雌魚的性成熟較雄魚早,黃顙魚絕對懷卵量2500-16500粒,平均4000粒,黃顙魚的主要繁殖區域在水位淺、底質硬、有一定灘腳、透明度高、水流緩慢、餌料資源豐富、適宜築巢孵化的水域。

黃顙魚的食性較廣,但餌料組成都比較簡單,不同的體長階段都是以1-3種餌料生物為主,而且由浮動生物向底棲動物轉變。

㈦ 黃顙魚喜歡晚上出來覓食,夏季夜釣黃顙魚,常用哪兩種方法

黃顙魚喜歡晚上出來覓食,夏季夜釣黃顙魚,常用哪兩種方法?

黃顙魚本便是晝伏夜出的魚類,在高溫的夏天時,十分符合夏釣夏釣,白天不如夜釣的說法。黃顙魚是肉食性魚類,喜愛在晚上「獵物」休息時出去覓食,因為黃顙魚的視覺退化,覓食完全可以不藉助視覺。所以說弱光的環境,渾水的環境,尤其合適野釣黃顙魚。夏天可以釣雨後漲水,特別是白天暴雨以後晚上出門,黃顙魚變得尤其好釣。今天九來看看,夏季夜釣黃顙魚的常用方法吧。

一、走釣

對拋竿基本上沒有什麼需要,逐漸早已詳細介紹過去了,釣黃顙魚就算是白天也不用釣長遠,何況是在晚上。拋竿需要注意角度問題,可以不向前打,反而是往上下打,目的在於釣淺水區。可以選擇渾水堆積作用的灣子,或是橋樁周邊,這種地方都是夜裡很容易釣獲黃顙魚的地區。

魚餌或是應用蚯蚓、牛肝,拋竿以後需要注意釣竿的放置,要平放到岸上,那樣漁鉤才能所有躺在水下,更方便釣最底層的黃顙魚。竿稍上可以夾玲鐺,或者綁上一個夜光棒。應用串鉤釣法,往往全是多條一起應用,黃顙魚進餐過度兇狠,基本都是死口,所以不太重視提竿時長,照顧多條釣竿完全顧得來。

從夜釣的角度看,幾乎沒有什麼魚比黃顙魚更加好釣的。因此即使晚上出門是為了釣大魚,假如大魚不好釣,掛上蚯蚓釣黃顙魚,往往必定有收獲。

㈧ 徐州這邊叫""吱喀耶""的一種魚.背部有刺容易把手劃破,沒有鱗片,身體沒有刺,黃色的巴掌大左右。

昂刺魚,又名黃顙魚(Pelteobagrus fulvidraco),鯰形目,鱨科,黃顙魚屬。又名黃臘丁、嘎牙子、黃鰭魚、黃刺骨,廣布於中國東部各太平洋水系。在靜水或緩流的淺灘生活,晝伏夜出。體長123-143mm,雜食,主食底棲無脊椎動物,食物多為小魚、水生昆蟲等小型水生動物。4-5月產卵,親魚有掘坑築巢和保護後代的習性。在生殖時期,雄魚有築巢習性。

中文學名: 黃顙魚
別稱: 黃辣丁
二名法: Pelteobagrus fulvidraco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輻鰭魚綱 Actinopterygii
目: 鯰形目 Siluriformes
科: 鮠科 Bagridae
屬: 黃顙魚屬 Pelteobagrus
種: 黃顙魚 P. fulvidraco
分布區域: 主要分布於中國長江

目錄

生物學特徵形態特徵
生活習性
食性
年齡與生長
繁殖
分類
營養成分
葯用價值
養殖技術技術簡介
操作要點
魚苗放養
釣法
美食烹飪生物學特徵 形態特徵
生活習性
食性
年齡與生長
繁殖
分類
營養成分
葯用價值
養殖技術 技術簡介
操作要點
魚苗放養
釣法
美食烹飪
展開 編輯本段生物學特徵
形態特徵
昂刺魚(又叫昂魚,嘎魚),黃顙魚體長,腹面平,體後半部稍側扁,頭大且扁平。吻圓鈍,口裂大,下位,上頜稍長於下頜, 黃顙魚
上下頜均具絨毛狀細齒。眼小,側位,眼間隔稍隆起。須4對,鼻須達眼後緣,上頜須最長,伸達胸鰭基部之後。頜須2對,外側一對較內側一對為長。體背部黑褐色,體側黃色,並有3塊斷續的黑色條紋,腹部淡黃色,各鰭灰黑色。背鰭條6~7,臀鰭條19~23,鰓耙外側14~16,脊椎骨36~38。背鰭不分支鰭條為硬刺,後緣有鋸齒,背鰭起點至吻端較小於至尾鰭基部的距離。胸鰭硬刺較發達,且前後緣均有鋸齒,前緣具30~45枚細鋸齒,後緣具7~17枚粗鋸齒。胸鰭略呈扇形,末端近腹鰭。脂鰭較臀鰭短,末端游離,起點約與臀鰭相對。
生活習性
黃顙魚多在靜水或江河緩流中活動,營底棲生活。白天棲息於湖水底層,夜間則游到水上層覓食。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強,因之在不良環境條件下也能生活。幼魚多在江湖的沿岸覓食。 該魚屬溫水性魚類。生存溫度0~38℃。最佳生長溫度25~28℃,pH值范圍6.0~9.0,最適pH值為7.0~8.4。耐低氧能力一般。水中溶氧在3mg/L以上時生長正常,低於2mg/L時出現浮頭,低於1mg/L時會窒息死亡。
食性
黃顙魚食性是肉食性為主的雜食性魚類。覓食活動一般在夜間進行,食物包括小魚、蝦、各種陸生和水生昆蟲(特別是搖蚊幼蟲)、小型軟體動物和其它水生無脊椎動物,有時也捕食小型魚類。其食性隨環境和季節變化而有所差異,在春夏季節常吞食其它魚的魚卵,到了寒冷季節,食物中小魚較多,而底棲動物漸漸減少。規格不同的黃顙魚食性也有所不同,體長2~4cm,主要攝食橈足類和枝角類;體長5~8cm的個體,主要攝食浮游動物以及水生昆蟲;超過8cm以上個體,攝食軟體動物和小型魚類等。
年齡與生長
黃顙魚生長速度較慢,常見個體重200~300g。在自然大水域1齡魚可長到體長56mm,體重5.7g。2齡魚可長到體長98.3mm,體重20.6g。3齡魚可長到135.5mm,體重36.1g。4齡魚可長到160.1mm,體重58.2g。5齡魚可長到177.7mm,體重81.3g。黃顙魚雄魚一般較雌魚大。1~2齡魚生長較快,以後生長緩慢,5齡魚僅為250mm。
繁殖
黃顙魚2~4冬齡達性成熟(約3齡以上),最小成熟個體,雌魚為11.7cm,雄魚為14.8cm。達性成熟的雄魚在肛門後面有一個生殖突,而雌魚則無。在南方4~5月產卵,在北方6月才開始產卵,是產卵較晚的魚類之一。要求水溫在20~30℃。產卵活動於夜間進行,當天氣由晴轉為陰雨,即可產卵。黃顙魚具有築巢產卵保護後代的習性。產卵時親魚選擇具有水草的沙泥質的淺灘,水深8~10cm,利用胸鰭刺在泥底上斷斷續續地搖動。建造魚巢有幾個在一起的,也有幾十個成群的,相隔不遠形成穴群。每個穴徑約為15cm,深為10cm,產卵受精於穴內。雄魚於穴口保護魚卵孵化。當其它魚接近穴口時,雄魚猛撲向入侵者,驅逐入侵之魚。並經常用巨大的胸鰭撥動,使穴中水流通,利用水流輔助卵孵化。守護到仔魚能自行游動為止(7~8天)。此期間雄魚幾乎不攝食。雌魚產完卵後離巢覓食。黃顙魚懷卵量為1086~4469粒,成熟卵徑1.7mm,受精卵為黃色、粘性、沉於巢底或粘附在巢壁的水草須根等物體上發育。其產出的卵徑約為2.5mm,兩天內即可孵化。黃顙魚可能為分批產卵的魚類。
編輯本段分類
黃顙魚的種類較多,有瓦氏黃顙魚、岔尾黃顙魚、盎塘黃顙魚、中間黃顙魚、細黃顙魚、江黃顙魚 黃顙魚
、光澤黃顙魚等。 岔尾黃顙魚 吻短。須4對;上頜須長,未端超過胸鰭中部。體無鱗。背鰭硬刺後緣具鋸齒。胸鰭刺與背鰭刺等長,前、後緣均有鋸齒。脂鰭短。臀鰭條21~23。尾鰭深分叉。鼻須全為黑色。」為江河、湖泊中常見魚類,尤以中、下游湖泊為多。營底棲生活。食昆蟲、小蝦、螺螄和小魚等。個體不大。分布於長江水系。 江黃顙魚 (硬角黃臘丁、江顙) 頭頂覆蓋薄皮。須4對,上頜須未端超過胸鰭基部。體無鱗。背鰭刺比胸鰭刺長,後緣具鋸齒。胸鰭刺前緣光滑,後緣也有鋸齒。腹鰭未端達臀鰭。脂鰭基部稍短於臀鰭基部。臀鰭條21~25。為底層魚類。江河、湖泊中均能生活,尤以江河為多。主食昆蟲幼蟲及小蝦。最大個體2市斤左右。分布於長江和珠江水系。 光澤黃顙魚 (尖嘴黃顙、油黃姑) 吻短、稍尖。須4對,上頜須稍短,未端不達胸鰭基部。背鰭刺較胸鰭刺為長,後緣鋸齒細弱,胸鰭刺前緣光滑,後緣帶鋸齒。腹鰭未端能達到臀鰭起點。脂鰭基部短於臀鰭基部,臀鰭條22~25。尾鰭深分叉。江湖中、下層生活。食水生昆蟲和小蝦。4~5月在近岸淺水區產卵。生殖時,雄魚在水底掘成鍋底形圓穴,上面覆蓋水草,雌魚產卵於穴中,雄魚守候穴旁保護魚卵發育。個體不大,常見體長為80~140毫米。分布於長江水系。 瓦氏黃顙魚 (硬角黃臘丁、江顙、郎絲、肥坨黃顙魚、牛尾子、齊口頭、角角魚、嘎呀子) 在分類學上屬於魚鯰形目,鱨科魚類,在中國長江、珠江、黑龍江流域的江河、與長江相通的湖泊等水域中均有分布,均能形成自然種群,瓦氏黃顙魚是中國江河流域水體中重要的野生經濟型魚類。瓦氏黃顙魚喜棲息於江河緩流江段及江河相通湖泊水體,底棲生活,其肉質細嫩肉、味道鮮美、無肌間刺、營養豐富,極受消費者歡迎。瓦氏黃顙魚比黃顙魚大的多,最大個體可達1kg以上。
編輯本段營養成分
(每100克中含) 可食部 52 水分(克) 71.6 能量(千卡) 124 能量(千焦) 519 蛋白質(克) 17.8 脂肪(克) 2.7 碳水化合物(克) 7.1 膳食纖維(克) 0 膽固醇(毫克) 90 灰份(克) 0.8 維生素A(毫克) 0 胡蘿卜素(毫克) 0 視黃醇(毫克) 0 硫胺素(微克) 0.01 核黃素(毫克) 0.06 尼克酸(毫克) 3.7 維生素C(毫克) 0 維生素E(T)(毫克) 1.48 a-E 1.05 (β-γ)-E 0.43 δ-E 0 鈣(毫克) 59 磷(毫克) 166 鉀(毫克) 202 鈉(毫克) 250.4 鎂(毫克) 19 鐵(毫克) 6.4 鋅(毫克) 1.48 硒(微克) 16.09 銅(毫克) 0.08 錳(毫克) 0.1 碘(毫克) 0
編輯本段葯用價值
黃顙魚 性味:甘、平,微毒。 功用:利小便,消水腫,祛風、醒酒。 宜食:適宜肝硬化腹水、腎炎水腫、腳氣水腫以及營養不良性水腫者食用;適宜 黃顙魚
小兒痘疹初期食用。 《本草綱目》 :「煮食消水腫,利小便。」 姚可成《食物本草》 :「主益脾胃和五臟,發小兒痘疹。」 忌食:根據前人經驗,為「發物」食品,故有痼疾宿病之人,諸如支氣管哮喘,淋巴結核,癌腫,紅斑狼瘡以及頑固瘙癢性皮膚病者,忌食或謹慎食用。忌與中葯荊芥同食。 《日用本草》 :「發風動氣,發瘡疥,病人尤忌食之。」 《隨息居飲食譜》 :「甘溫微毒,發痘瘡。」 《本草綱目》 :「反荊芥。」 選方: (1)水氣浮腫(急性腎炎,腎病綜合症等): 黃顙魚3尾,綠豆1小杯,大蒜頭1個,水煮爛,去魚,食豆,並喝其湯,不能用鹽。 (2)累痢潰爛: 黃顙魚1尾,剖去腸雜,納入蓖麻子20粒,黃泥封固,放炭火中煅存性,去泥,研細末,以菜油調塗,一日2次,用前先以食鹽水洗滌拭擦患處。(此方亦可用治下肢潰爛。) 黃顙魚涎 來源:為黃顙魚皮膚中分泌的粘液。出自《本草綱目》:「黃顙魚涎,翅下取之。」 歸經:肺;腎經。 採收和儲藏:常年均可捕撈。捕後,刮取其皮膚分泌的粘液,鮮用。 用法用量:內服:入丸劑,適量。 功用主治:《日用本草》:「治消渴。」 選方:治消渴飲水無度:黃顙魚涎和青蛤粉、滑石末等分。丸梧子大,每粟米湯下三十丸。 黃顙魚頰骨 來源:為黃顙魚的頰骨。 功用主治: 《普濟方》 :"治喉痹,黃顙魚頰骨燒灰出火毒,以茶清調下三錢匕。"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就診醫生的指導。
美食烹飪
油焗金絲魚 菜系:蘇菜菜譜 原料:金絲魚(即黃顙魚)10條(約l000g),洋蔥、蒜頭、姜、蔥、干辣椒、蔥油、精鹽 油焗金絲魚
、味精、雞精、紹酒各適量。 製法: 1、將金絲魚宰殺,清洗干凈,加入蔥、姜、紹酒、精鹽等調料攪拌均勻,腌漬入味。 2、將洋蔥切片,與蒜頭、段、薑片、干辣椒放入沙鍋底部,鋪上金絲魚,再放入蔥油250g,蓋上沙鍋蓋用中火燜燒10分鍾即可。 操作要領: 金絲魚口感要鮮嫩微辣,蔥香味要濃。 沙鍋蓋蓋後燒制時間不宜過長。 川江紅鍋黃辣丁 原料:黃辣丁500克(學名黃顙魚,即嘎魚,又稱黃丫頭),四川泡酸菜100克,川椒節30克,大蒜50克,鮮番茄50克,芹菜30克,香蔥20克。 底料配置:豆瓣20克,花椒、胡椒各10粒,老薑10克,花生米15粒,冰糖10克,八角5個, 川江紅鍋黃辣丁
香葉4片,蔥油20克,高湯1000克,雞精10克,色拉油10克。 製法: l、將黃辣丁宰殺,撕去腮及內臟用清水洗凈待用。芹菜先斬3厘米長的段,再切成細長條。番茄切0.2厘米厚的片,大蒜瓣去蒂待用,香蔥切成5厘米長的段。 2、鍋置於火上,加蔥油燒至七成熱下冰糖小火炒至呈紅棕色,下入豆瓣、花椒、胡椒、老薑、花生米大火煸炒出香味加高湯、雞精中火熬製成湯艷紅、濃厚鮮香即可濾渣待用。 3、鍋置火上放少量色拉油燒至五成熱,將泡酸菜、黃辣丁、芹菜大火煸炒出香味,加入熬制好的紅湯小火燜燒8分鍾入味,放入川椒節、整大蒜、鮮番茄、香蔥段即可隨火上桌。 特點: 色澤紅亮、肉質鮮嫩、麻辣醇香。 製作關鍵: 所選用的黃辣丁不要太大,中等大小即可。 麻辣黃臘丁 配料:干辣椒、花椒、薑片、蔥段、蒜粒。 調料:料酒、生抽、鹽、糖、雞精。 做法:鍋內放入食油(量比平時炒菜要多一些),油熱後放入花椒炒出麻味後加入干辣椒、薑片、蔥段、蒜粒爆香(切忌火不要太大,花椒和干辣椒不要糊),倒入魚一起翻炒,稍後加入料酒、生抽、糖炒出香味後給鍋內加熱水,以沒過魚身為標准。此魚肉質較嫩,不需久煮,所以這時可以加入鹽、雞精進行調味。快出鍋前加入萵筍塊同煮,切忌不要煮得太久,太軟了不好吃。裝盆後用少許的香菜加以點綴,一道不錯的家常美味就誕生了。 水煮黃臘丁 特點:汁紅肉嫩,咸鮮微辣,香味濃郁,風味四川水煮類型。 水煮黃臘丁
主料:黃臘丁750克 調料:郫縣豆瓣35克,泡辣椒20克,花椒2克,姜米(姜切米粒大)5克,蒜米10克,蔥花15克,霍香葉15克,料酒20克,鹽5克,醬油6克,白糖5克,醋4克,味精2克,蛋青澱粉80克,色拉油1000克(耗100克) 操作工藝: 1黃臘丁宰殺後,去內臟及污物,洗凈瀝干水分後,加入鹽,料酒,澱粉拌勻,碼好上漿,豆瓣、泡椒跺細,霍香葉洗凈,切碎代用。 2鍋放中火上,下油燒至四成熱,放入上漿的黃臘丁在鍋中滑,等到色白時撈出。鍋里留油75克,下豆瓣,泡辣椒,姜蒜米炒香上色,加入肉湯、放入料酒、黃臘丁、醬油、鹽、醋、白糖、花椒燒開,改用小火慢煮,待黃臘丁入味,湯汁濃稠時下味精、蔥花、霍香葉推勻,起鍋裝盤。 黃顙魚作為葯用常取其全魚。其肉性味甘、平,有祛風、利尿之功效,可用以主治水腫、喉痹腫痛等症

㈨ 黃顙魚苗種期主要疾病及預防技術都有那些

下面舉幾個黃顙魚苗種期主要疾病及預防技術:

一、車輪蟲病

1、流行情況及症狀

在黃顙魚苗種期,車輪蟲主要寄生在鰓絲和尾鰭上。一年四季均有發生,嚴重感染時可引起病魚大批死亡。大批死亡主要在4到7月。水淺、水質不良、食料不足、放養過密、連續陰雨天氣等均容易引起車輪蟲病暴發。車輪蟲少量寄生時沒有明顯症狀,嚴重感染時,車輪蟲在魚鰓及體表各處不斷爬動,損傷上皮細胞,使上皮細胞及粘液細胞增生、分泌亢進,鰓上的毛細血管充血、滲出。病魚受蟲體寄生的刺激,引起組織發炎,分泌大量粘液,魚體消瘦、發黑、游動緩慢、呼吸困難而死。

2、預防方案

每半月定期使用克孢素500g加克菌素200g1畝一套。開水悶泡一晚之後化水全塘潑灑。


三、紅頭病

1、流行情況及症狀

該病病症分急性型和慢性型,症狀和敗血症相似。急性型發病急,死亡率高,多在水溫迅速升高,水質惡化的條件下發生。從初期到大量死亡只需3-5天。發病初期病魚離群獨游,反應遲鈍,食慾下降或不吃。頭朝上尾朝下,懸垂於水中的特殊姿勢,有時螺旋狀游動,最後沉入水底死亡。體表典型症狀為頭部發紅,伴隨腹部膨大,鰭條、下頜、鰓蓋、腹部可見細小的充血,出血斑,肛門外凸,剪開腹腔內有大量含血或者清亮的液體,肝腫大變白。另有部分病死魚卻沒有明顯症狀。慢性型病情穩定,死亡量不會出現明顯的起伏,但病程很長,可達20天甚至一個月。隨著病情的發展也會出現急性型相類似的症狀。後期還會出現在顱骨上方形成一條帶狀凸起或出血性潰瘍帶,嚴重時頭頂穿孔,頭蓋骨裂開,所以當地養殖戶又稱該病為暴頭病,紅腦門病等。

2、預防方案

每隔半月定期使用潔水靈,2畝一袋調節底質,每半月內服3天內解毒抗菌做保健。具體方案為應激寧3型加三黃克菌素拌30kg飼料。

㈩ 怎樣防治黃顙魚的一點紅疾病

由於你的描述不太清楚,所以不能有肯定的判斷,我只好將黃顙魚的疾病方面的知識都告訴你,以後你碰到各種情況也好知道怎麼防治,黃顙魚雖然抗病能力強,但隨著放養密度增大,加上管理和操作不當,常引起疾病發生,導致成活率降低。因此,加強病害防治是確保養殖產量和經濟效益的一項關鍵措施。現將黃顙魚的常見疾病和防治方法介紹如下:

1 田菌性腸炎

1.1 病因 由點狀產氣單孢桿菌感染引起。

1.2 症狀病魚腹部膨大,肛門紅腫,輕壓腹部,肛門有黃色粘液流出。腸道發炎,呈淺紅色,充滿血膿。病魚離群靠岸,活動遲緩,食慾減退。

1.3 防治①不投喂腐敗霉變的餌料,活餌用2%一3%的食鹽消毒後再投喂,定期在餌料中添加0.1%鮮蒜汁;②全池潑灑0.3g/m3強氯精或0.5g/m3氯海因;③投喂葯餌,每kg餌料添加土黴素0.05g,連用10天;④投喂磺胺胍葯餌,每1OOkg魚第一天用葯1og,第2—6天葯量減半。

2 出血性水腫病

2.1 病因由細菌或病毒感染引起。

2.2 症狀病魚體色泛黃,粘液增多,咽部皮膚破損充血呈圓形孔洞,腹部膨大,肛門紅腫外翻,頭部充血,胸鰭與腹鰭基部充血,鰭條潰爛;膽汁外滲。腹腔淤積大量血水或黃色凍膠狀物,胃腸無食,肝臟呈土黃色,脾壞死,腎臟有黴黑點。

2.3 防治①二溴海因0.5g/m3水體消毒,連用3天;②投喂葯餌,每kg餌料加入0.79四環素或0.5g環丙沙星,連續投喂一周;③加大換水量,定期用生石灰15—20g/m3消毒。

3 水霉病

3.1 病因出水黴菌引起。

3.2 症狀病魚游動緩慢,體表有棉絮狀附著物,魚體消瘦衰弱而死。此病在低水溫時最易發病,多出拉網、運輸過程中操作不當引起。

3.3 防治①在捕撈運輸和放養過程中,謹慎操作,盡量避免魚體受傷;②用水霉凈20g/m3浸泡105分鍾;③全池遍灑水霉凈0.3g/m3;④先用5%食鹽水浸洗病魚5分鍾,再用1OOkg水加入80萬單位青黴素配成的溶液浸洗10分鍾。

4 車輪蟲病和斜管蟲病

4.1 病因 由車輪蟲或斜管蟲大量寄生魚體鰓部和皮膚引起,主要危害黃顙苗種。

4.2 症狀病魚焦躁不安,浮至上層狂游,或腹部朝上,在水面上旋轉,鏡檢可見大量車輪蟲或斜管蟲寄生於鰓絲和皮膚粘液上。

4.3 防治①0.7g/m3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5:2)全池遍灑;②復方魚蟲凈0.3--0.4g/m3全池遍灑;③用魚蟲剋星0.15g/m3全池潑灑;④用生石灰徹底清塘消毒。

5 小瓜蟲病

5.1 病因 由多子小瓜蟲病生於魚體皮膚和鰓絲引起。

5.2 症狀在病魚皮膚上,肉眼可見小白點,用鑷子將小白點取下置於載玻片上,滴一滴清水,肉眼可見小白點在水中緩慢移動,置顯微鏡下觀察,即可確診。

5.3 防治 ①用福爾馬林50g/m3浸洗魚體10分鍾;②用復方魚蟲0.3--0.4g/m3全池遍灑;③用水霉凈20g/m3葯浴15分鍾。

6 指環蟲病和三代蟲病

6.1 病因 由指環蟲或三代蟲寄生於鰓絲和皮膚引起。

6.2 症狀病魚鰓絲腫脹,鰓局部呈蒼白色,呼吸困難,魚體消瘦,游動緩慢食慾廢絕而死。

6.3 防治 ①90%晶體敵百蟲0.5g/m3全池遍灑;②復方魚蟲凈0.4g/m3全池遍灑;③滅蟲精0.15g/m3全池遍灑。

7 錨頭鰠病

7.1 病因出錨頭鰠寄生引起。

7.2 症狀病魚焦躁不安,游動緩慢,寄生部位充血發炎,腫脹,出現紅斑。肉眼可見錨頭鰠寄生。

7.3 防治①用90%晶體敵百蟲0.5g/m3全池遍灑;②用魚蟲剋星0.15g/m3全池遍灑。

總之,對待黃顙魚疾病要採取「無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於治」的方針,才能防上或減少因病死魚造成的損失。注意保持清新水質,拉網運輸等操作要細致。黃顙魚為尤鱗魚,對葯物耐受力不及家伍,用葯要准確掌握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