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新生兒臉早上不黃晚上黃
新生兒臉早上不黃晚上黃
新生兒臉早上不黃晚上黃,在寶寶成長過程中,有時候需要通過看寶寶的臉色來判斷健康狀況,假如發現寶寶臉黃就會很著急,就怕是寶寶的身體出了什麼事,以下分享新生兒臉早上不黃晚上黃。
新生兒臉早上不黃晚上黃1
新生兒臉色發黃是怎麼回事
一、新生兒臉色發黃是什麼原因?
新生兒臉色發黃,但是身體一切正常這時候要不要檢查呢?其實,寶寶臉色發黃的原因很多,不過總體來說大部分都是脾虛或濕證引起的,同時還可能與睡眠、飲食等有關系。具體原因如下:
1、營養不良造成的貧血:如果寶寶經常出現腹瀉,則有可能是營養不良造成的貧血,最好幫寶寶測一下微量元素和血紅蛋白的指標。
2、新生兒黃疸:大部分新生寶寶在出生後23天,會出現臉部發黃現象,這有可能是生理性黃疸,新媽媽應該密切觀察。
嬰兒臉色發黃是新生兒黃疸的臨床表現,寶寶出生後,原本白里透紅的膚色可能在新生兒期的某天變黃,這就是新生兒黃疸。正常的生理性新生兒黃疸一般在出生後的3—5天出現,到10天左右就基本消退,最晚不會超過3周。
大部分的新生兒黃疸都會在第二周消退。假如在第二周,父母依然發現孩子出現比較明顯的黃疸,這個時候就需要多留心,及時區分生理性黃疸與病理性黃疸對孩子治療大有幫助。
3、肝膽疾病和遺傳原因等:這需要由醫院檢查確認,但如果寶寶以前臉色不黃,一般不會是遺傳原因。
二、新生兒臉色發黃怎麼辦?
首先,新媽媽要做的是去醫院確認寶寶臉色發黃並非遺傳或肝膽功能異常,而是營養不良造成的貧血,此時,要注意的就是為寶寶進行合適的食補。
其次,對於營養不良的寶寶,不能強迫其進食,要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用新媽媽的溫柔和耐心以次補量。而4個月以上的寶寶,則應該逐漸增加輔食,食物的種類要豐富,如米粉、果泥、菜泥等,並盡量做到色香味俱全,才能引起寶寶的食慾。
最後,要給寶寶創造一個良好的進食氛圍,並輔導寶寶養成規律的飲食習慣。寶寶不吃千萬不要強喂、呵斥,更不要追趕著喂。同時也可以為寶寶准備專用的漂亮餐具,並嘗試讓寶寶自己進食,提高寶寶的進食興趣。寶寶接受任何一種食物時一定要給以鼓勵。
新生兒臉早上不黃晚上黃2
寶寶臉黃怎麼辦
1、多喝白開水:早上起來就喝白開水(因為這樣可以補充晚上丟失的水分,清理腸道,排除廢物,喚醒消化系統及整體機能的恢復,清潔口腔等!寶寶媽媽們,不要忘記了哦!),半小時後再喝奶,喝奶後再喝幾口水(以便稀釋奶和清潔口腔).
2、喝奶和吃輔食(待後說明)時間要有規律,有間隔,3到4小時一次,晚上可以4到6小時,是因為寶寶的腸胃嬌嫩,發育不完全,需要充分排空和休息,保證消化、吸收功能正常運作。先少量吃輔食,此時胃口較好,容易接受輔食,由於輔食量少,沒吃飽,所以再吃奶。晚上操作難,就只喝奶。
3、中間時間以喝白開水、榨自製的新鮮的果汁為主,不要吃其他東西,補充充足水分和微生素,促進消化、吸收功能的完善,排除體內廢物和毒素。(注意的是自製果汁必須衛生,新鮮,即做即喝,不要存放,配方有:胡羅卜,蘋果,青瓜,梨,西紅柿等,先從少到多,用開水隔杯溫熱再喝,有條件上午、下午各一次,一定要保證每天一次)
4、寶寶出生以後,主要吃乳類食物,但隨著寶寶的'長大,只靠母乳已不能滿足他們的全部營養需要了,因此,必須及時地給寶寶添加輔食,以提供寶寶生長發育所必需的營養素。
寶寶添加的輔食有菜泥、紅薯粥、綠豆粥、南瓜粥、小米粥、蒸的蛋白、不加其他配料,只放鹽,熬3小時以上的鯽魚湯等。添加的量要由少到多。添加輔食後要注意觀察寶寶的皮膚,看看有無過敏反應,如皮膚紅腫,有濕疹,應停止添加這種輔食。
5、母乳喂養的寶寶:媽媽要吃清淡的食物,不要吃海鮮,不要吃過冷和過熱的食物,水果也要有選擇,以平性為主,也要多喝白開水。注意乳頭衛生,一旦乳腺發炎,要停止喂母乳。
新生兒臉早上不黃晚上黃3
嬰兒臉色發黃的原因:
1、糞便有明顯色素
應考慮新生兒溶血症和敗血症,如有感染中毒表現,應進行血、尿培養。
2、如有溶血表現(網織細胞增高,有核紅細胞>2~10/100白細胞)
應檢查母嬰ABO及Rh血型,抗人球蛋白試驗陽性者即為Rh血型不合;ABO溶血病患兒抗體釋放試驗呈陽性。上述試驗陰性者或出生3、4天後始發病者應除外G6PD缺陷。
3、新生兒溶血症
黃疸開始時間為生後24小時內或第二天,持續一個月或更長,以非結合膽紅素升高為主。為溶血性貧血,肝脾大,母嬰血型不合,嚴重者並發膽紅素腦病。
4、新生兒敗血症
黃疸開始時間為生後3~4天或更晚,持續1-2周,或更長。早期非結合膽紅素增高為主,晚期結合膽紅素增高為主,溶血性,晚期並肝細胞性,感染中毒症狀。
5、母乳性黃疸
黃疸開始時間為生後4~7天,持續2個月左右,以非結合膽紅素升高為主,無臨床症狀。
6、生理性黃疸
黃疸開始時間為生後2-3天,約持續1周,以非結合膽紅素升高為主,溶血性及肝細胞性,無臨床症狀。
7、G-6-PD缺乏
黃疸開始時間為生後2-4天,12周或更長,非結合膽紅素增高為主,溶血性貧血,常有發病誘因。
8、新生兒肝炎
黃疸開始時間為生後數日~數周,持續4周或更長,以結合膽紅素增高為主,阻塞性及肝細胞性。黃疸和大便顏色有動態變化,GPT升高,激素可退黃。
Ⅱ 孩子臉色蠟黃怎麼回事
臉發黃可能是肝不好,也可能是桔子吃多了,他很喜歡吃桔子嗎
Ⅲ 母親是乙肝小三陽,寶寶十個月了,最近一個月臉色偏黃是不是感染了病毒
您好這位朋友,乙肝小三陽自愈的可能性極小,不足2%,因此,還是需要積極治療的。如果不及時控制體內乙肝病毒復制發展,會導致肝臟持續受損, 不但會傳染給身邊的親人和朋友,而且會導致患者病情沿著(乙肝→肝硬化→肝癌)肝病三部曲的方向惡化發展
Ⅳ 我寶寶上月10月31日出生11月2號下午發現寶寶臉上有黃!到了3號發現黃的厲害!測了下有19點多
親,新生寶貝都一樣的,那是黃疸,不嚴重的話不要擔心,要過完百天就好了,你可以給買的去黃疸的葯吃,
Ⅳ 正常人黃疸指數是多少正常
黃疸指數指的是膽紅素濃度,如果膽紅素濃度過高的話可能會引起一些疾病,而且膽紅素濃度會代表肝功能的情況。膽紅素濃度過高也會損害人體的肝臟,那麼正常人黃疸指數是多少正常?
正常人黃疸指數是多少正常?
黃疸是新生寶寶極容易出現的症狀,主要是全身皮膚呈現黃色,不過對於大部分新生兒寶寶來說,出現的都是生理性的黃疸,只要一段時間就能自行消退,但若是病理性黃疸,則需要及時治療才能消退,對此有家長想了解一下,正常人的黃疸值是多少。
新生寶寶的黃疸正常數值,應將足月出生的寶寶和早產寶寶分開來看,因為足月與早產寶寶正常數值是不一樣的,足月出生寶寶每一百毫升血液中存在的膽紅素數值不高於12.9毫克才算黃疸正常,而早產寶寶每一百毫升血液中存在的膽紅素數值不超過15毫克即為正常。
因此當新生寶寶黃疸值超過正常黃疸數值時,但數值不超過15mg/dL的話,家長就不用太過擔心,這屬於正常的生理性黃疸,一般在出現後3至5天到達高峰,7至10天就會消失,生理性黃疸家長可以多給寶寶喝水或者曬一下早上10點的太陽,有利於黃疸消退。
另外要注意,若是寶寶出生後黃疸指數突然上升過快,即每天上升數值超過5mh/dl,或出現時間持續過長,即14天仍無法消退,或者黃疸之前消退了但突然又復現,這時候就應考慮寶寶可能患了病理性黃疸,家長要立刻給寶寶採取治療,以防病情加重。
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的特點所決定,胎兒出生後由於血氧分壓突然升高,紅細胞破壞很快,產生較多膽紅素,而新生兒肝酶活力低,無法清除過多的膽紅素,因而發生黃疸。另一方面,新生兒黃疸多發生於母乳喂養的孩子,因此,母乳中的化學物質和激素是引起新生兒黃疸的又一原因,但這種黃疸多為生理性黃疸,對新生兒沒有危害,應鼓勵母親繼續母乳喂養。
1、膽紅素生成多膽紅素生成較多。紅細胞破壞多胎兒在宮內處於低氧環境,紅細胞代償性增多,但壽命短,出生後血氧含量增高,過多的紅細胞被迅速破壞。
2、旁路膽紅素來源多。血紅素加氧酶含量高在生後7天內含量高,產生膽紅素的潛力大。
3、肝功能不成熟。膽紅素在肝細胞中的攝入能力變的差了,蛋白質的含量出現了不足,使膽紅素攝入的肝臟。肝結合膽紅素功能差肝內葡萄糖醛酸轉移酶含量低且活力不足,形成結合膽紅素的功能差。
新生兒黃疸怎麼護理?
很多寶寶在出生後,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黃疸現象,所以,大家無需一聽到寶寶出現了黃疸,便被嚇倒。你要做的就是先了解出現黃疸的原因,然後做好相應的護理措施。如何做?這里為各位媽媽奉上全面的護理秘籍。
簡單來說,就是寶寶皮膚發黃的一種症狀,其本質是一種呈黃色被稱為膽紅素的物質在血液中堆積所致。你可以在自然光線下,觀察寶寶皮膚黃染的程度,如果僅僅是面部黃染,為輕度黃疸;軀幹部皮膚黃染,為中度黃疸;如果四肢和手足心也出現黃染,則為重度黃疸。
以上只能作為初步判斷的標准,畢竟人眼的准確度很難保證;
最穩妥的還是機器檢測,首選是抽血查膽紅素,其次也可以用電子眼測定儀,通過動態觀察皮膚色差變化來判定。
生理性黃疸一般出現在出生後2-3天,4-5天達到高峰期,持續7-10天消退,這類黃疸不用過分擔心。病理性黃疸出現的時間則更早,一般在出生後24小時內,或持續的時間太長(超過2—4周,甚至長期不退),這些情況都需要格外重視。
如果寶寶皮膚黃,但通過檢測黃疸指標並不屬於危險范圍,而且寶寶足月出生、體重正常、大便色黃、能吃能睡、哭聲響亮,就可以採用多餵奶多排泄的方法,讓其自動退黃,不需要進行干預治療,但是也需要保持觀察。對於早產兒,治療原則會較足月兒更加積極,家人應更加重視黃疸問題,及時向醫生咨詢。
如果醫生判斷寶寶的膽紅素水平屬於中高危水平,那就屬於病理性黃疸,必要讓寶寶盡快接受治療了。最常用的方法是光療,就是使用藍光照射皮膚,使膽紅素改變結構,從而快速代謝排出體外,目前這種方法的療效和安全性都是比較可靠的。
也可以使用葯物治療來促進膽紅素的排泄,例如益生菌。程度非常嚴重的,還會使用到換血治療,這種情況較少見。
溫馨提示:
大部分的新生兒黃疸都是屬於中低程度的,不用太過擔心,但是一定要密切觀察,如果是持續不消退,甚至還有加重的情況,此時就應該慎重一些了,盡早去醫院檢查治療。
Ⅵ 我的寶寶七個月以後臉色開始發黃,現在十個月還是有點黃怎麼辦
你好,有時候孩子,如果體質比較弱,也容易出現這種情況,平時考慮給孩子補充些維生素比較好,有助於發育
Ⅶ 寶寶30天了黃疸一直在10左右
寶寶30天了黃疸一直在10左右
寶寶30天了黃疸一直在10左右,養育一個寶寶會經常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新生兒黃疸是非常常間的現象,但作為父母,孩子稍有一點異常都會非常的緊張,下面來了解一下寶寶30天了黃疸一直在10左右是什麼問題。
寶寶30天了黃疸一直在10左右1
首先,我推斷您的寶寶應該是足月的寶寶,如果是早產兒,就另當別論了。足月的寶寶,也就是孕周大於37周的寶寶,一般來講,黃疸應該在2-3天出現,4-5天達到高峰,2周左右消退。30天的寶寶,黃疸14,這里我推斷單位是mg/dl,應該診斷病理性黃疸。14mg/dl,是不需要蘭光治療的,但是問題在於您寶寶的黃疸高峰期已過,無法知曉寶寶在黃疸高峰期的時候最高值是多少。如果高峰在20mg/dl以下,則對寶寶不會有太大影響。現在要觀察寶寶的一般狀況,如對聲音的反應,對光的.反應等。
黃疸高如何治療呢?
1、喝白開水
每天早晚必須都要給孩子喂30ML的白開水,在白天也要適量的喝水,讓孩子自身盡早的排掉體內的黃疸。如果是母乳喂養還好,如果是喝配方奶粉,要加喂水。
2、喝葡萄糖
發現新生兒黃疸指數高的時候,給孩子喝點兒葡萄糖水,把葡萄糖加入水中,喂給孩子喝就可以,這是去黃疸的有效方法。
3、曬太陽
每天早上十點左右,陽光不是很厲害的時候給孩子曬太陽,要盡量多的曬到孩子的皮膚,但是不要曬到眼睛。
4、停止母乳
如果以上方法都不管用,那麼就停止喂養母乳兩到三天,因為黃疸高形成的原因可能是母乳,所以停止喂養母乳以後,黃疸指數就會下降的。
5、吃葯
到醫院測量黃疸指數,如果還是高,醫生會給開控制黃疸的葯,比如茵梔黃。
寶寶的降生雖然意味著幸福的到來,但是一但遇到了麻煩,可不要讓幸福變成了災難,對於寶寶的健康各位家長一定要謹慎謹慎再謹慎,再關鍵時刻也不要吝嗇,醫生說什麼就做什麼。嬰兒30天了還有10黃疸不要著急,更重要的是給寶寶營造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讓寶寶更好地成長才是最重要的。
寶寶30天了黃疸一直在10左右2
新生兒黃疸治療
黃疸是剛出生的寶寶常見的一種疾病,要對新生兒黃疸進行治療,首先要區分寶寶患有的是生理性黃疸還是病理性黃疸,從而採取正確的治療措施。
生理性黃疸是新生寶寶的一種正常現象,表現為在寶寶出生後2-3天出現皮膚、黏膜、白眼球發黃,但到了1-2周後就會消退。生理性黃疸不需要接受專門治療就能自行康復,愈後也不會有後遺症。
但病理性黃疸則較為嚴重,很可能會引起核黃疸等嚴重疾病,危及生命。寶寶若在出生後24小時內就出現黃疸,且2-3周仍然不消退,甚至繼續加重或復發,又或者是出生後1周至數周內才出現黃疸的話,就屬於病理性黃疸。所以寶寶出現病理性黃疸時,家長一定要及時將寶寶送往醫院治療,防止呼吸衰竭和核黃疸等嚴重疾病的發生。對病理性新生兒黃疸的治療一般有光照療法、外用葯療法、換血療法、葯物療法等。
新生兒黃疸原因
很多時候,我們會看到不少出生不久的寶寶,皮膚和白眼球發黃,這是因為寶寶們患上了新生兒黃疸。新生兒黃疸是因為寶寶體內膽紅素代謝出現障礙而引起血清內膽紅素濃度升高所致的發黃現象。
紅膽素是血液中紅血球老化後經代謝而產生的一種廢物,這種廢物最後會經過肝臟排出體外,但當這種廢物產生過多或無法排出時,就會在體內堆積,從而導致血清內膽紅素濃度升高,並出現上述發黃現象。
新生兒黃疸在新生兒群體當中發病率較高,家長也不需要為此感到焦慮,新生兒黃疸是可以治好的,家長需要配合醫生,積極採取治療措施,日常注意做好護理,疾病才能早日痊癒。
新生兒黃疸指數
新生兒在出生後不久,一般都會染上黃疸,這是因為在未出生前,所有的新陳代謝都是由媽媽幫著完成,等一旦脫離母體,就需要自己排除體內的產生的廢物,特別是需要把一種叫做膽紅素的廢棄物排出體外,如果膽紅素在體內積累過多或根本無法排出體外就會引起黃疸,所以膽紅素和黃疸有密切的關系,黃疸的指數就代表著膽紅素的濃度,如果膽紅素的濃度在10mg/dl,那麼,就代表黃疸指數為10。
Ⅷ 開藍光燈需要拉窗簾嗎
首先我們先說說,照藍光的原理是什麼?為什麼是照藍光,而不是別的光?怎麼照,照多久?
膽紅素的吸收光帶約為400~500nm,尤其是在420~440nm波長光分解作用最強。而藍光波長恰好在425~475nm之間,最為合適。有時候,綠光(波長510~530nm)或白光(波長550~600nm)也會用到。有研究認為藍色光到綠色光(460~490nm) 區域可能光療效果更好,因此光源的選擇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
光療設備可採用光療箱、熒光燈、LED燈和光纖毯(也叫藍光毯、纖維光束毯)。可以單面照射,也可以雙面照射或多面照射。當然,雙面照射面積廣,效果好些。光療的效果與暴露的面積、光照的強度與持續時間有關。
光照強度以光照對象表面所受到的輻照度計算,標准光療光照強度為8~10μW/(cm2·nm),強光療為30μW/( cm2·nm)。
具體照射時長和療程根據黃疸指數決定,每個醫院的診療習慣也有所不同,一般照射20多小時黃疸可較明顯消退。比較常用的總療程最好不要少於24小時,分2~4次完成。對輕症患兒每天4~8小時間斷照射,1日1~2次;黃疸較重的患兒每次照射13~18小時,1日1次,治療3天左右,一般不超過4~5天。一些黃疸程度特別嚴重或存在特殊疾病的患兒,醫生會酌情考慮延長治療時間。膽紅素水平接近換血標准時建議採用持續強光療(看看,得照這么久!想想,我們自己在家裡捋起孩子的袖子和褲腿,放在玻璃窗下暴曬一小會兒,起個毛線球的作用哇!)。
光療過程中需要密切監測膽紅素水平的變化,一般6~12小時監測1次。對於溶血症或黃疸指數接近換血水平的患兒,需在光療開始後4~6小時內監測。當光療結束後12~18小時應監測血清膽紅素水平,以防反跳。
在我國,光療箱是應用最廣泛的。這是一個發射藍光的恆溫箱子,孩子被剝光衣服,僅僅戴上眼罩和尿不濕,放入箱子里進行照射。護理人員會給他們定期翻身,保證有足夠面積的皮膚,較長時間暴露在藍光下。護理人員每15~30分鍾巡視一次,看看寶寶有沒有不舒服,或出現核黃疸早期症狀、眼罩或針頭等脫落等,監測體溫並調節箱溫,並定時喂水和喂哺配方奶。
為了讓孩子不至於過分哭鬧掙扎,通常會給他打點兒鎮靜劑,巴比妥類葯物用得最多,它們屬於肝酶誘導劑,除了能讓孩子安靜下來,也能增加膽紅素的代謝(對腦子有沒有影響?我們是不知道的。這部分研究難於開展)。
光療過程中,寶寶身體不顯性失水會增加,醫護人員會給孩子補充液體。除了喂水、餵奶,還會靜脈輸注些液體。當然,計算新生兒靜脈輸液用量和調整輸液速度等相關知識和操作,非常專業和嚴格。
圖片
光療箱最大的問題,想必你已經覺察到了——我們得與孩子分離!鑒於我國目前糟糕的醫患關系,基本上沒幾個新生兒重症監護室,是允許家長陪同的——事實上,作為一個醫生看來,有些家屬真的非常焦躁,心疼孩子,經常干擾醫務人員工作,知識匱乏難於溝通,配合情況不理想,經常擅自給孩子做這樣那樣的操作而醫護人員並不知情,又很難理解無菌原則。這樣一個家屬就讓醫護人員頭疼不已了,更何況是一群呢?而醫護人員太過於忙碌,監護室責任重大,分秒必爭,我國醫院一般不會專門安排人手教導、安撫這些憂慮不安、難於配合的家屬。所以,乾脆一刀切,都不讓家屬進監護室了。有些有知識、或了解國際行情的家屬要求陪床,目前我國仍然沒幾個醫院會答應這么做。
在其他一些國家經常是允許家屬進監護室陪床的,甚至還能陪孩子做手術。當然這跟國家整體的醫療管理水平、人民素質、風險控制能力等很有關系。其實,與剛出生的孩子親密陪伴,肌膚相親,並給予母乳,對他的身體非常有好處。有研究顯示,這樣做能減少一多半新生兒的死亡率——早產的孩子呼吸更好,生病的孩子更快恢復,較少出現診療並發症。最喜人的是,寶寶能吃上新鮮的母乳,媽媽也能維持奶量,也大大減少了乳腺炎發生的幾率!
看到這兒,你該猶豫了。我們不想與孩子骨肉分離,也不想讓孩子遭罪吃奶粉、打針,長時間戴著眼罩,兩眼一抹黑地、孤零零地躺在一個盒子里,哭起來找媽媽,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其實,很多孩子出院時,嗓子都哭啞了(也有葯物影響的因素)——醫護人員真沒空去安撫每個孩子,各種操作已經讓他們團團轉了,來了幾個該搶救的孩子,更是忙得不得了!
母嬰分離一星期,哭了沒人理,把孩子放在小盒子里照光,打針水,用葯,這真是一段恐怖的記憶!對孩子的身體、心理有沒有傷害?要知道,剛出生的孩子,安全感缺乏,吸吮需求旺盛,多麼需要媽媽的陪伴和撫慰!恐怕是有的——做過動物實驗的恐怕知道一二,小白鼠的三個重要腦細胞凋亡、焦慮、抑鬱情緒實驗模型,就是母嬰分離、束縛應激、強迫游泳!應激激素會傷害幼嫩的大腦,尤其是非常脆弱的,卻非常重要,管著情緒、記憶、認知等功能的海馬細胞。近年來,有關嬰幼兒麻醉的研究表明,對於快速發育期大腦使用葯物,有可能引起腦細胞凋亡!如果用葯情況較為復雜,量較大,時間長,效應更為明顯。有沒有遠期不利影響?抱歉,對人類的研究很有限,老鼠的研究經常是有陽性結果的,不過它們「受虐」的程度要比人類嬰兒大挺多,所以結果真不好說。相反,研究表明,哪怕不吃母乳,僅僅與媽媽肌膚相親,都對寶寶的智力、健康非常有好處。
所以,盡管藍光治療相對很安全,操作簡單,副作用小,退黃效果好,梧桐媽媽還是對過度醫療深惡痛絕,診療指征一定要再嚴格一些為好。
對於那些風險較高,必須治療的寶寶,有沒有不用母嬰分離的辦法?有些媽媽上網找資料,會發現世界上真有藍光儀這種東西,而且萬能的淘寶,啥都有賣!還有個東西更好,就是上面提到的光纖藍光毯!都不用把孩子扔小盒子里,可以用藍光毯把他裹一裹,方便抱孩子,喂母乳。
不過,媽媽們會遇到許多現實的操作問題——比如怎麼操作儀器,把溫度、光強度設置得剛剛好?如何控制照光的時間?孩子與光管隔多遠為宜?如何妥善地保護寶寶眼睛和生殖器,維持出入量平衡?如何定期監測膽紅素數值?萬一孩子有副反應了,如何觀察、診斷、處理?……所以,如果不是專業的醫療從業人員,太嚴重的黃疸,最好別在家裡折騰了,真有病理情況,在家沒法准確判斷、及時做檢查,也給耽誤了。如果買到不靠譜的、質量不過關的儀器,甚至可能對孩子造成傷害,那就更悲催了。
如果決定自己在家給孩子照光,一定要仔仔細細了解相關知識,從正規渠道購買靠譜的儀器,定期去社區醫院監測膽紅素,有點啥問題及時與醫生溝通。
如果達到光療指征,仔細權衡利弊後,媽媽決定讓孩子去醫院照光,也請坦然對待這件事情。期間不要過分難過、自責,孩子回家後,還需要一位振作的媽媽給他餵奶,並試圖補回失落的安全感。所以,這期間盡量掌握吸奶器的使用方法、追奶和維持奶量的方法,以及做好乳頭混淆、用葯和餵奶粉後腸絞痛等問題的理論准備,好好休息,養足精神——孩子回來,很可能因為這些問題且得折騰一陣;孩子在醫院打了些鎮靜葯物,回來有幾天也可能出現暫時的葯物戒斷症狀,造成晝夜顛倒。這期間可能很難熬,本無經驗的媽媽很可能措手不及,焦躁無望,疲憊不堪,最好能提前得到家人的理解支持,特別是丈夫,他能在最大程度上幫助你。
其次,梧桐媽媽來講一下,照藍光,有副作用嗎?
①除了上述母嬰分離對媽媽、寶寶的不利影響,總的來說,藍光治療副作用很少,但不是沒有。
i. 治療用的藍光波長,最易對視網膜黃斑造成傷害。所以光療時應採用遮光眼罩遮住孩子雙眼。
不過,孩子經常會動來動去,使眼罩松脫下來。這真糟糕,護理人員不可能時時刻刻盯著孩子不放呢!這真不是他們玩忽職守——他們太忙碌了!試試看幾個人單挑一屋子哇哇哭的小嬰兒,又是扎針又是餵奶,還要不斷巡視,已經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了,這時再來幾個搶救的孩子,簡直要瘋掉!而松脫了這么一會兒,會對孩子眼睛產生多少不利影響?抱歉,我們也無從知曉。
如今,開發出微帶彈力的眼罩,狀況還是比以前好多了。
ii. 長時間光照,可能增加男嬰外生殖器鱗癌的風險,所以小雞雞是得用尿布牢牢包住的。
iii. 還有研究認為,藍光治療可能是黑色素瘤的危險因素之一。
iv. 孩子可能出現體溫過高,如果體溫超過38.5℃,需要暫停光療。期間需要定期監測體溫。
v. 孩子還可能有腹瀉、皮疹、核黃素缺乏、低血鈣等不良反應,通常為一過性症狀,程度多半比較輕微。醫生會根據其嚴重程度,酌情考慮是否暫停光療。倘若症狀不重,停止光療後症狀會自行緩解。
vi. 在結合膽紅素增高等特殊病理情況的患兒,光療可以引起「青銅症」,挺罕見,但能自行消退,一般無嚴重不良後果。
圖片
②除了藍光本身可能對孩子造成傷害,其實住院期間不少操作,可能會對孩子產生諸多不利影響。
i. 扎針。給小嬰兒抽血,輸液,都是高難度技術活——想想,在只有幾斤的小寶寶身上,找只有頭發絲那麼細的血管迅速扎進去,甚至放個留置針,這多麼考驗技術啊!更何況小寶寶體脂豐富,看上去肉嘟嘟的,哪兒找得到血管呢?不信你扒開自家米其林寶寶的肉褶褶試試?梧桐媽媽在新生兒監護室輪轉的時候,真的被護士的技藝驚呆了。
不過,不管怎樣的技術大牛,總有重復扎針的時候,更何況新手總是不可避免的存在。也總有些孩子,體質有那麼點兒特殊,耐受不了扎針和用葯。很少一些孩子會出現局部的血栓、血管炎性反應。至於小寶寶動彈了,留置針堵住,針頭脫落,或注射液漏到皮下局部鼓起個大包未能及時發現,也時有發生。這些風險是無法完全避免的。
孩子當然是要承受痛苦的。沒有媽媽,也沒有辦法吸吮乳房安撫自己,孩子多麼焦躁無望啊!
ii. 抽血。為了排除病理性黃疸,我們會給孩子進行一些諸如血常規、肝腎功能、電解質等常規檢查,根據表現可能行溶血相關檢查或基因檢測,有時還需要定期復查。而孩子跟成人一樣,每次需要抽出1~2ml血液,這是因為檢測的儀器是一樣的!對於成人而言,抽出來大幾管血看著嚇人,實際上是「九牛一毛」,畢竟成人總血量約4~5L左右;而嬰幼兒總血量約占體重1/10,比如3kg新生兒,總血量約300ml左右。抽大幾管血出來,是相當心疼的。我們知道孩子出生不久會歷經幾個月時間的生理性貧血,這抽血行為會不會雪上加霜?很可能是有的。
iii. 感染。院內感染,總讓人聞之色變。這些細菌經過各種各樣抗生素的洗禮,變得非常頑固,堅不可摧。如今,醫護無菌操作已然非常到位,不過這么多照光的孩子,總有幾個特別倒霉,可能在某些環節染上些古怪的病菌!想想看,臍帶護理,洗澡換尿布,留置針,旁邊的孩子吹著呼吸機,甚至醫務人員的聽診器等用品……醫療舉措誠然到位,但耐不住坑很多啊!一些管理、設施、人員水平不很到位的基層醫院,就更別提了。
絕大多數孩子很安全的出院了,極少數倒霉的孩子,那就相當倒霉……梧桐媽媽曾經接到過網友提問,孩子本來好好的,膽紅素偏高去照個光,結果幾天後敗血症、多臟器衰竭、肺部感染、顱內感染……孩子遭罪,住院1個多月,花掉了幾十萬!她連珠炮似的問我一大串問題:治這么久了,究竟啥時候能出院?本來好好的怎就出事了?還能不能餵奶?這算不算醫療事故?個人感覺算醫療並發症?我真不知道該如何回復她比較好(個人傾向於院內感染的診斷,不過有些宮內感染或圍產期感染,是過一陣再出現症狀的,也不能排除。由於網友提供資料有限,當時並未回復他。這部分內容僅供參考)。
iv. 用葯。剛才提到,巴比妥類酶誘導劑,能誘導肝細胞微粒體增加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的生成,增加其結合膽紅素的能力,從而能幫助退黃。它也有些鎮靜作用,經常用於照光的孩子。它一般使用2~3天才會起效。此外,尼可剎米也有醫院會用到。
這些葯物是對神經中樞起作用的。我們知道孩子的小腦袋還在快速發育,有沒有影響?我不知道。這實驗太難做,追蹤期長,混雜因素眾多,嬰幼兒智力檢測方法有限,還有諸多倫理學限制,文獻是非常少的,數據可信度也未必高,結論也模稜兩可。動物實驗是不除外這種可能性的。孩子一躺就是5~7天,天天得用葯,影響會不會更大?我也不知道。
使用了鎮靜劑,當時孩子是安靜了。不過,很多鎮靜劑停用後,是有戒斷症狀的!孩子回家後先昏睡1~2天,然後再不肯睡了,整日吵鬧,過度興奮,晝夜顛倒,媽媽還不知道是不是奶少、乳頭混淆造成的,這真是夠受的了!
還有些醫院會根據情況預防性應用抗生素,畢竟院內感染太可怕了。然而,抗生素也會帶來不少麻煩,比如常用的青黴素、頭孢類,第一大副反應就是胃腸刺激,沒幾個孩子用了不拉肚子的。至於胃腸菌群紊亂(可繼發維生素K缺乏性出血症,大型三甲醫院多半會預防性應用維生素K制劑)、腸粘膜上皮脫落、病菌耐葯,乃至壞死性小腸結腸炎,都時有發生。
v. 餵奶粉。奶粉沒風險嗎?恐怕是有的。
很多孩子在照光以前,壓根兒就沒碰過奶瓶。這會兒突然離開媽媽,自個兒吃奶瓶,他們就不幹了。他們大聲抗議哭泣,許多孩子出院的時候嗓子都哭啞了(當然,也不除外葯物影響)。
對於一些吐奶嚴重的孩子,醫護人員還會直接下胃管喂哺。一些孩子對奶粉過敏,出現腸絞痛、腹瀉、便秘、濕疹、肛周潰瘍等表現,出院後挺長時間都難恢復;另一些孩子胃腸耐受不了奶粉的高滲透壓,特別是早產、低體重、生病的孩子,腸道會更為敏感!少數孩子因此罹患腸壞死,這真不是聳人聽聞,都是各路新聞里報道過的事情。
一些不那麼靠譜的診療機構,奶瓶消毒不充分,或奶粉質量不過關,那就更糟了。想想,醫療用物,絕大多數都是一次性的,而奶瓶不是。那麼多奶瓶需要集中清洗,高溫高壓消毒,低級別醫院哪有這樣的條件呢?有小醫院奶瓶底下厚厚的奶垢,一直沒洗干凈的,這真讓人恐慌!至於奶粉質量,有些地方偏偏昧著良心用的是過期的、污染的、不合格的奶源,你又如何知曉呢?
vi. 補液量不合理。補少了缺水、電解質紊亂,補多了補快了,會增加小心臟的負擔!要知道,孩子心臟壁薄弱,更容易出現心功能不全!新生兒補液看上去是常規操作,其實是非常專業的技術活,一些不大靠譜的基層診療機構,可能沒達到足夠的操作水準。
vii. 剛才提到,我國的醫護人員太忙了、太累了。倘若來了需要搶救的孩子,抽調走了大部分人員,對正常的孩子略疏於防範是常有的事。人不是神,無法左右逢源、面面俱到、永遠不出差錯,尤其在這種長時間、高強度工作條件下。
viii. 孩子回來因為鎮靜劑戒斷症狀、安全感缺乏、乳頭混淆、腸胃被撐大或不舒服等等原因,不肯好好吃母乳,還因不習慣吃母乳非常容易把乳頭吃破,媽媽糾正乳頭混淆、追奶、護理受傷的乳頭、防治乳腺炎……各種各樣的突發狀況層出不窮,讓一點兒喂養經驗都沒有的新媽媽們感到緊張,無助又無望。就此放棄母乳喂養的媽媽比比皆是。
講真,藍光不是你想照,想照就能照。細思極恐,處處皆坑!倘若只是為了過度醫療,為了「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走一個」的小概率,被迫骨肉分離,本來明眸善睞、安寧可人的孩子,卻被扎針,用葯,胃腸、頭腦、心肺受損,心理也產生難以磨滅的傷害,甚至出現院內感染,終於出院了還沒母乳吃了,媽媽患乳腺炎,或因此罹患產後抑鬱……母子二人經受百般苦難,僅僅是得到一個「母乳性黃疸」的結論?內心真是五味雜陳,「藍瘦」,「香菇」啊!
當然,梧桐媽媽也不希望你矯枉過正,完全排斥藍光治療。真有問題還是得及時尋求醫療幫助,很多時候甚至要分秒必爭!梧桐媽媽非常排斥的是過度醫療,但在世界范圍內都是個診治難題。上面介紹的一些判斷方法,可供你參考,幫助你作出更為貼切、安全的抉擇。
圖片
那麼,啥時候停止光療呢?
我國2014年的診治指南提到的停止光療指征如下:對於>35周新生兒,一般當血清膽紅素<222 -239μmol/L(13~14 mg/dl,一般是光療閾值膽紅素50μmol/L,即3mg/dl以下)可停光療。
一般暫停光療後還需觀察1~2日,看有沒有反跳。很多醫院都以7mg/dL以下作為出院指征。
有媽媽還會問,倘若不幸照光失敗,醫護人員還會採取哪些治療舉措?
1)換血療法
換血療法可以換出血液中的膽紅素、抗體及致敏紅細胞,一般用於光療失敗、溶血症或已出現早期膽紅腦病臨床表現者。如果寶寶不幸光療失敗,比如給予強光療4~6小時,若血清膽紅素下降幅度不夠,甚至不降反升,需要立即開始換血處理。
出生胎齡≥35周以上的晚期早產兒和足月兒,換血指征可參照2004年AAP推薦的換血參考標准;出生體重<2500g的早產兒,換血標准可參考《諸福棠實用兒科學》第七版中著述的表格。這些內容詳見上述「光療處理指征」內容。在上述標準的基礎上,還可以B/A作為換血決策的參考,如胎齡≥38周新生兒B/A值達8.0,胎齡≥38周伴溶血或胎齡35~37周新生兒B/A值達7.2,胎齡35~38周伴溶血新生兒B/A值達6.8,可作為考慮換血的附加依據。
根據2014年中華兒科雜志發表的《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診斷和治療專家共識》,一些特殊情況的換血指征描述如下:
①免疫性溶血患兒,在光療後血清膽紅素下降幅度未達到34 -50μmol/L(2~3 mg/dl)立即給予換血。
②嚴重溶血,出生時臍血膽紅素>76μmol/L(4.5 mg/dl),血紅蛋白<110 g/L,伴有水腫、肝脾大和心力衰竭。
③已有急性膽紅素腦病的臨床表現的患兒,無論膽紅素水平是否達到換血標准,或血清膽紅素在准備換血期間已明顯下降,都應換血。
換血療法還能糾正貧血,改善氧氣供給情況,防治心力衰竭。不過它也有不少並發症,如出血、感染、血壓波動等,劇烈血壓變化甚至可能引起顱內出血,所以治療需要非常謹慎,期間要密切監測生命體征變化情況。
2)葯物治療
①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IVIG):確診新生兒溶血病者,可採用IVIG 0.5-1.0g/kg於2~4小時持續靜脈輸注。必要時可12小時後重復使用l劑。
②白蛋白:當血清膽紅素水平接近換血值,且白蛋白水平<25 g/L的新生兒,可補充白蛋白1g/kg,以增加膽紅素和白蛋白的聯結,減少血液中的游離膽紅素。若白蛋白水平正常,則沒有必要額外補充白蛋白。但如果存在酸中毒,應首先予以糾正。
總的來說,這兩種葯物只在特定情況下才會使用,不是所有黃疸的孩子都需要。
圖片
另外,孩子出院後,如何隨訪?
每個新生兒出院前都該測一次膽紅素數值。如果出院前膽紅素水平處於AAP推薦曲線或Bhutani曲線的75百分位以上,建議延長住院時間,繼續留院監測膽紅素的動態變化。如果堅持出院,那就不要怕麻煩,一定得定期去社區醫院監測,根據情況抉擇治療方案,一定要與兒科醫生保持密切溝通。
出院前膽紅素水平處於AAP推薦曲線或Bhutani曲線的75百分位以下的孩子可以出院,不過也要注意隨訪。2014年的指南也根據出院時的日齡或出院前的膽紅素水平,制定了出院後的隨訪計劃,具體見下表(我國大部分陰道分娩的新生兒,在出生後48~72小時出院;剖宮產在96~120小時出院)對於存在高危因素的新生兒,出院後隨訪時間可以考慮提前。
表:新生兒出院後的隨訪計劃
圖片
如果在家,還該做些什麼?梧桐媽媽覺得有必要和您說說
1)不要經常把房間的窗簾全部拉上,也不要給孩子穿過多衣服。如果房間光線太暗,或孩子被層層包裹,不易發現他黃疸的問題。過去民間有諸多「坐月子」的陋習,新媽媽和寶寶「不見天日」,裹成個「繭子」,孩子黃不黃根本看不清,核黃疸發生率要比現在高出許多。
2)每天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同一自然光線條件下,觀察寶寶黃疸變化的情況。我們可以通過肉眼大致估計黃疸水平:黃疸一般最早出現在頭面部和眼睛,如果只有這些地方看到皮膚黃染,膽紅素水平大概是5~6 mg/dL,可以繼續觀察;如果波及軀干、四肢,這時膽紅素水平約10 mg/dL;如果到手心、腳心,往往超過12mg/dl,需要專業醫生通過儀器來判斷了。
3)除了觀察黃疸,還得觀察寶寶其他的狀況,比如吃奶情況,精神好不好等。如果覺得孩子有哪兒不對勁,穩妥起見,還是及時就診,聽聽專科醫生意見為好。
4)堅持母乳喂養,頻繁喂哺,多吃多拉,畢竟是王道。如果孩子黃疸值比較高,對照上述知識,咨詢相關醫務人員,謹慎抉擇治療舉措。不要輕易停止母乳喂養。
圖片
很多媽媽疑惑,如果黃疸持續時間過長,會不會影響疫苗接種?
按照我國2014年的診治指南,母乳性黃疸的嬰兒,如果一般情況良好,沒有其他並發症,是不影響常規預防接種的。
第一針多半是乙肝疫苗,屬於滅活疫苗,一般不會加重黃疸,也不會延長黃疸消退的時間。所以按計劃接種是沒問題的。國內已經有些研究結果證實了這一點。
不過,如果你帶著「小黃人」去社區打針,估計沒幾個醫護人員敢給孩子打。畢竟,他們欠缺診治資料,也不能一眼就判斷你懷中的小嬰兒,黃黃的皮膚一定是母乳引起的。他們不確定疫苗副反應,會不會與寶寶的症狀重疊。所以,不打還是有不打的道理。不過,如果媽媽罹患乙肝,謹慎權衡後,還是傾向於及時接種。畢竟及時的聯合免疫阻斷處理,會大大降低寶寶罹患乙肝的幾率。具體詳見「乙肝」章節。
所以,絕大多數情況下,寶寶的黃疸並不如我們想像的那樣危險,除了勤喂母乳,經常抱到樹蔭下坐坐,也沒有很好的處理辦法。但由於各種因素,我國過度醫療的現象非常嚴重。關鍵在於生理、病理情況的判斷,盡量減少過度醫療,又不至於遺漏疾病。不過,這可真是個世紀難題,不光難倒新媽媽,也難倒不少醫務人員,不過也不是無章可循。新媽媽聽到任何建議,決定作出任何操作,比如停母乳、喂葯、照光,都需謹慎抉擇。這個過程可能挺痛苦,不過媽媽們的小心臟就是這樣一點點強大起來的,知識儲備也是一點點豐富起來的。最好能有個支持自己的家庭團隊,最起碼爭取到老公的理解支持,畢竟孩子的事已經夠讓人焦躁了。
這個過程中,我們可能會面臨不少困難。但我相信,我們一定能找到最適合小寶貝的安全方案。因為愛讓我們存在默契,彼此心靈相通,互相理解,最終破除萬難,一起成長和變得更為強大。
圖片
圖片
重磅推薦!北大醫學博士新書《夏娃的困惑——全程實用母乳指導,史上最強哺乳謠言粉碎機》,孕媽媽、哺乳媽媽、新媽媽必備!
書有幸得到各位大咖推薦——
武漢同濟醫院婦產科馮玲教授,兒科劉愛國教授,麻醉科梅偉教授傾力推薦!
復旦大學社會心理系孫時進教授,武漢大學社會學系羅教講教授傾力推薦!並作序!
(詳情請加公眾號:梧桐媽媽大小寶,點擊後台右下方有書籍介紹以及購買方式。)
圖片
圖片
圖片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梧桐媽媽好友孫小樣微店「小樣書苑」,購買梧桐媽媽馮博士新書。
閱讀原文
Ⅸ 新生兒出黃疸,黃疸的正常值在什麼范圍之內
黃疸是新生兒的一種特殊生理現象,可以說80%正常新生兒都會出現黃疸,而黃疸又可分病理性和生理性,通常寶寶有黃疸都是生理性的,可以不用治療而自己治癒好轉的;只有出現病理性黃疸的時候,才需要治療。
那麼,新生兒出黃疸,黃疸的正常值在什麼范圍呢?
黃疸的正常值是分階段的
1.足月出生的新生兒寶寶,在生後24小時之內,黃疸值在12mg/dl以下是正常的。
2.足月出生的新生兒寶寶,在生後48小時,黃疸值在15mg/dl以下是正常的,
3.足月出生的新生兒寶寶,在生後72個小時,黃疸值在18mg/dl以下是正常的。
4.針對有危險因素的足月兒,或者沒有危險因素的早產兒來講,在出生後24小時內,黃疸值在10mg/dl以下屬於正常水平;在出生後48小時之內,在13mg/dl以下是屬於正常范圍;出生後72小時,在15mg/dl以下屬於正常范圍。
我外孫女出生時就出現了病理性黃疸,而且持續了兩個星期才退下去,當時醫生開了退黃的葯給寶寶喝,然後叮囑多讓寶寶曬曬太陽,這樣也能減輕黃疸的程度。
所以,媽媽們在寶寶出現黃疸的時候不用太擔心,通過治療都能恢復的。
Ⅹ 我家寶寶十個月了,快入冬了,現在面部皮膚開始變的乾裂了,該怎麼辦
給寶寶擦潤膚霜啊,我家寶寶用安利的挺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