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狀況 » 黃疸久了皮膚會黑嗎
擴展閱讀
汗泡濕疹吃什麼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濕疹長什麼樣的 2025-05-16 23:22:04
濕疹嬰兒喝什麼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黃疸久了皮膚會黑嗎

發布時間: 2023-02-09 03:30:31

『壹』 肝好不好、看臉就知道,肝不好的人臉上有哪些表現呢

肝好不好從臉上的表現可以知道:臉上黑、黃無光澤,臉上有蜘蛛痣,眼白部分發黃,皮膚彈性差粗糙,長痘痘,長斑等特點。肝臟在我們的身體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此它的問題對我們身體的影響是全身性的。最明顯的部分是臉。

臉色

肝病最典型的表現是臉上的皮膚逐漸變黑,有些患者會出現面部發黃的症狀,這通常被稱為黃疸。這種膚色的外觀與我們曬黑的皮膚不同。這種情況會使你的皮膚看起來暗沉而不紅潤,呈現出相對灰白的皮膚狀態,尤其是眼眶周圍,變黃變黑會更嚴重。這種面容多見於肝病患者,尤其是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經過肝的治療後可隨病情好轉而消失。

使我們肝部健康的方法:

規律的運動、(如八段錦、內家氣功六字訣、形意拳),科學飲食(早吃好,午吃飽,晚吃少,葷素搭配,營養均衡),平穩的情緒(忌發怒、焦慮、緊張等)。良好的習慣(不抽煙、不喝酒、不熬夜等)。有了這些方法,可以使我們更早地把肝病扼殺在搖籃之中

『貳』 黃疸有什麼症狀

「導讀」 不少寶寶在出生幾天之後,臉蛋兒、胸部和眼白處會出現發黃的現象,這種現象叫做黃疸。黃疸是一種常見的症狀,是因為體內膽紅素代謝出現障礙而引起血清內膽紅素濃度升高所致的,主要表現為在皮膚、口腔黏膜和眼白處出現發黃現象。紅膽素是血液中紅血球老化後經代謝而產生的一種廢物,這種廢物最後會經過肝臟排出體外,但當這種廢物產生過多或無法排出時,就會在體內堆積,從而導致血清內膽紅素濃度升高,並出現上述發黃現象。 黃疸有什麼症狀

新生兒黃疸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兩種,兩種黃疸都會出現皮膚、黏膜、白眼球發黃的症狀,而發病時間和持續時間是區分兩者的主要因素。

生理性黃疸是新生寶寶的一種正常現象,症狀表現為在寶寶出生後2-3天出現皮膚、黏膜、白眼球發黃,在胸口和臉部的發黃現象會特別明顯。到了第4-6天時,這種發黃現象會達到高峯,但到了1-2周後就會消退,早產的寶寶可能會持續到第3周才消退。這段時間內,寶寶除了可能會出現輕微食慾不振以外,不會出現其他不良現象。

病理性黃疸則較為嚴重,很可能會引起核黃疸等嚴重疾病,危及生命。寶寶若在出生後24小時內就出現黃疸,且2-3周仍然不消退,甚至繼續加重或復發,又或者是出生後1周至數周內才出現黃疸的話,就屬於病理性黃疸。病理性黃疸發病期間,黃疸現象會比生理性黃疸明顯得多,且伴有嗜睡、吸奶無力、肌張力減退等現象。如果不及時醫治,還將出現尖叫、抽搐、呼吸衰竭、核黃疸等嚴重症狀。寶寶出現病理性黃疸時,家長一定要及時將寶寶送往醫院治療,防止呼吸衰竭和核黃疸的發生,避免寶寶患上腦癱和智力發育障礙等後遺症。

黃疸是什麼

黃疸是一種常見的症狀,是因為體內膽紅素代謝出現障礙而引起血清內膽紅素濃度升高所致的,主要表現為在皮膚、口腔黏膜和眼白處出現發黃現象。紅膽素是血液中紅血球老化後經代謝而產生的一種廢物,這種廢物最後會經過肝臟排出體外,但當這種廢物產生過多或無法排出時,就會在體內堆積,從而導致血清內膽紅素濃度升高,並出現上述發黃現象。

成年人和新生兒都有可能患上黃疸,但新生兒出現該症狀較為常見,且危險性更高。新生兒黃疸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當寶寶出現黃疸時,家長不能掉以輕心,要密切觀察寶寶的狀況,尤其是出現病理性黃疸時,要將寶寶及時送到醫院治療,以免病情加重,危及生命。

黃疸指數正常值

黃疸指數是否正常,是診斷是否患有黃疸的主要指標,它的正常值是以血清膽紅素為參考指標的。成年人的血清膽紅素小於17μmol/L時為正常。對於新生寶寶來說,足月兒的血清膽紅素正常值為不超過204μmol/L(12.9mg/dl),早產兒的血清膽紅素不超過255μmol/L(15mg /dl)就為正常。當寶寶的黃疸指數超出正常值時,家長一定要高度重視,盡早帶寶寶就醫。

黃疸的危害

對於生理性黃疸,媽媽們不用過分擔心,因為寶寶患生理性黃疸發病後一周左右就能自行康復。但是寶寶若出現病理性黃疸,就必須高度警惕,及時就醫。如果病情持續加重,就可能會引起高燒、抽搐、呼吸衰竭、核黃疸等病症。呼吸衰竭和核黃疸會嚴重危及寶寶的生命,即使經搶救後存活下來,寶寶的情況也不佳,因為已經造成神經系統損害,會留下腦癱、聽覺損害、腦干聽覺誘發電位異常等後遺症。

黃疸怎麼治療

生理性黃疸一般不需要接受專門治療,發病一周左右之後發黃現象就能自行消失,家長也可給寶寶餵食葡萄糖水以加快黃疸消退。食療方面,取冬瓜皮和玉米葉各3g煎水服用,也能緩解黃疸症狀。此外,可提前早開奶,以加速胎便的排出,這樣對黃疸的預防和消退也有幫助。

但當出現病理性黃疸時,就必須接受治療,不然會留下後遺症甚至危及生命。治療病理性黃疸主要有光照療法、換血療法和葯物治療三種。

光照療法:該療法是治療黃疸最簡單有效的方法。讓寶寶躺在光療箱內,將雙眼、會陰和 *** 遮蓋,其餘部分 *** 在外。然後用單面光和雙面光照射,持續照射2-48小時,但一般不超過4天,直至膽紅素降低到7毫克/分升以下就可以停止治療。

換血療法:換血是治療膽紅素過高最快速且有效的方法,但換血對醫療技術要求較高,並且不是每一個黃疸患者都適合換血療法,而且這種療法也有可能產生一些不良反應,所以這種療法主要用於重症的病理性黃疸患者。

葯物療法:苯巴比妥和地塞米松可以治療病理性黃疸,但一定要在醫生的醫囑下服用。中葯方面,以茵陳蒿湯為主。

『叄』 黃疸都有些什麼症狀

1 、皮膚、鞏膜等組織的黃染,黃疸加深時,尿、痰、淚液及汗液也被黃染,唾液一般不變色。 2、尿和糞的色澤改變。 3、消化道症狀,常有腹脹、腹痛、食慾不振、惡心、嘔吐、腹泄或便秘等症狀。 4、膽鹽血症的表現,主要症狀有:皮膚瘙癢、心動過緩、腹脹、脂肪泄、夜盲症、乏力、精神萎靡和頭痛等。

『肆』 病理性黃疸

病理性黃疸一般在新生兒出生24小時內出現,且短期內寶寶皮膚的顏色會迅速加深,持續時間在2周以上。

什麼是病理性黃疸

病理性黃疸出現的時間較早,出生後不到24小時即可出現,而且黃疸一旦出現之後,短期內寶寶皮膚的顏色會迅速加深,且持續時間較長,甚至寶寶會伴有貧血、體溫不正常、嗜睡、吸奶無力、嘔吐、大小便顏色異常、不吃奶甚至出現呻吟、尖聲哭叫。有些病理性黃疸,久延不退,或減退後又復加重,碰到這些情況,都要盡早到醫院診治。

病理性黃疸的原因

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原因可分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兩種。感染性原因常見於新生兒肝炎、新生兒敗血症引起黃疸。非感染性原因常見於新生兒溶血症、膽道閉鎖、母乳性黃疸、遺傳性疾病以及葯物性黃疸。

1、感染性

(1)新生兒肝炎。大多為胎寶寶在宮內由病毒感染所致,以巨細胞病毒最常見。常在出生後1-3周或更晚出現黃疸,病重時糞便色淺或灰白,尿色深黃,寶寶會有厭食、嘔吐、肝輕至中度增大的現象出現。

(2)新生兒敗血症。即致病菌侵入新生兒血循環,並且在其中生長繁殖、產生毒素而造成全身性的感染,多見於孕母有發熱感染、羊水混濁、胎膜早破,新生兒有臍部感染或皮膚破損等。可表現為食慾低下、發熱、黃疸加重、身上有出血點等。

2、非感染性

(1)新生兒溶血症。這是由於母、子血型不合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即媽媽與胎兒之間產生抗原抗體反應,造成胎兒紅細胞被破壞,引起的同種被動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現為黃疸、肝脾腫大、貧血等。

(2)膽道閉鎖。這種情況多在出生後2周才開始出現黃疸並呈進行性加重;糞色由淺黃轉為白色,肝進行性增大,邊硬而光滑;肝功改變以結合膽紅素增高為主。

(3)母乳性黃疸。大約1%母乳喂養的嬰兒可發生母乳性黃疸,寶寶一般狀態良好,黃疸在4-12周後下降,無引起黃疸的其他病因可發現。停止母乳喂養後3天,如黃疸下降即可確定。

(4)遺傳性疾病。紅細胞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G6PD)缺陷在我國南方多見,核黃疸發生率較高;其他如紅細胞丙酮酸激酶缺陷病、球形紅細胞增多症等。

(5)葯物性黃疸。如由維生素K3、K4、新生黴素等葯物引起者。

更多精彩,請看趣味組圖:

新生兒喝水5學問 寶寶手足口病的真相

病理性黃疸症狀

如果新生兒黃疸有下列情況之一時,則可能是屬於病理性黃疸。此時需要及時查明原因,給予治療。

1、黃疸症狀出現較早,常在出生後24小時內就出現。

2、黃疸症狀發展很快。

3、黃疸程度重且長。足月兒2周不消退,早產兒3周不消退。

4、黃疸消退或減輕後,又重新出現和加重。

爸媽應在新生兒出生後1-2周內嚴密觀察黃疸的發生情況。觀察時必須把新生兒放在自然光線下,如皮膚呈橘黃色、白眼球、四肢及手掌、腳掌已發黃,尿呈深黃色且能染黃尿布,大便色淡甚至發白說明黃疸已經超出生理性黃疸范圍,應該立即去醫院診治。

更多精彩,請看趣味組圖:

新生兒睡覺不踏實怎麼辦 10招對付寶寶發燒

怎樣治療病理性黃疸

治療病理性黃疸主要有以下四種方法。

1、病因治療

應明確病理性黃疸的原因,有針對性地去除病因。

2、葯物治療

(1)酶誘導劑:苯巴比妥每日4-8mg/kg,副作用有嗜睡及吮奶緩慢。

(2)糖皮質激素:可用潑尼松每日1-2mg/kg或地塞米松每日0.3-0.5mg/kg,但應根據引起黃疸病因慎重使用。

3、光療

凡各種原因引起的間接膽紅素升高均可進行光療,一般血清總膽紅素達205.2-256.5μmol/L(12-15mg/dl)以上時使用。若已確診為母子血型不合溶血症時,一旦出現黃疸即可使用光療。

使用光療時應注意:

(1)光療箱溫度應保持30℃左右,濕度60%。

(2)嬰兒應全身赤裸,用黑紙保護雙眼,並遮蓋睾丸,除餵奶及護理操作時暫停外,應持續照射。

(3)定期用藍光輻射計測其功能。最有效的光譜波長427-475nm的藍光。燈源與嬰兒距離50cm,總瓦數為160-320W。使用光療的副作用有發熱、腹瀉、皮疹、核黃素缺乏、血小板減少、青銅症等,停光療後可自行恢復。

4、換血療法

換血療法是新生兒嚴重溶血時搶救生命的重要措施,可換去致敏的紅細胞和血清中的免疫抗體,阻止繼續溶血;降低膽紅素,防止核黃疸的發生。

更多精彩,請看趣味組圖:

新生兒黃疸怎麼辦 新生兒臍帶護理5招

怎麼預防病理性黃疸

1、妊娠期間,如果孕媽濕熱,也會導致寶寶容易出現黃疸。所以媽媽懷孕的時候要注意飲食有節,不要吃過量的生冷食品,不過飢過飽,並忌酒和辛熱的食物,以防損傷脾胃。

2、寶寶出生後就密切觀察其鞏膜黃疸情況,發現黃疸應盡早治療,並觀察黃疸色澤變化以了解黃疸的進退。

3、注意觀察胎黃嬰兒的全身癥候,有無精神萎靡、嗜睡、吮乳困難、驚惕不安、兩目斜視、四肢強直或抽搐等症,以便對重症患兒及早發現及時處理。

4、注意保護嬰兒皮膚、臍部及臀部清潔,防止破損感染。

『伍』 黃疸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該如何區分呢

引言:病理性黃疸不僅影響人的精神狀態,還影響人的身體健康,對人的身體造成很大傷害。但是由於對黃疸的認識不足,有一種誤解認為病理性黃疸是生理性黃疸,因此不受重視。那麼,黃疸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該如何區分呢?

其實,病理性黃疸可以治癒,但治療上有一定困難,必須及時治療。 病理性黃疸會引起他幾個並發症,嚴重時會引起「核黃疸」。 此時,不僅會傷害嬰兒的神經系統,嚴重時還會危及嬰兒的生命。目前病理性黃疸的治療方法包括病因治療、葯物治療、光療及換血療法,需要根據具體發病情況進行針對性治療。

『陸』 母乳性黃疸的原因症狀及預防知識

母乳性黃疸的原因症狀及預防知識

母乳性黃疸的原因症狀及預防知識,母乳性黃疸是新生兒常見的症狀,當出現母乳性黃疸作為父母們肯定是非常的擔心的,下面我整理了有關母乳性黃疸的原因症狀及預防知識,需要了解的來看看吧。

母乳性黃疸的原因症狀及預防知識1

母乳性黃疸的原因

其發生的原因目前認為主要是因為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的腸-肝循環增加有關,由於母乳本身造成,推測主要原因有:

1、母乳中含有孕3α-20β二醇。

母乳性黃疸患兒媽媽母乳中含有孕3α-20β二醇抑制了肝臟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的活性。

2、母乳中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

母乳性黃疸患兒媽媽母乳中不飽和游離脂肪酸的含量增高,對肝臟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產生抑制。

3、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高。

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大大高於牛奶及配方奶,使已結合的膽紅素再分解,小腸重吸收增加,至腸-肝循環增加。β-葡萄糖醛酸苷酶在其中起主要作用。

母乳性黃疸症狀

1、黃疸不消退。在生理性黃疸期間,即出生後2天-2周發生,但不隨生理性黃疸的消失而消失。

2、黃疸程度。以輕、中度為主,重度少見,以未結合膽紅素升高多見。

3、一般情況好。嬰兒除黃疸外完全健康,吃奶好、大小便正常、體重增長滿意、肝脾不大、肝功能正常、HBsAg陰性。

4、停母乳後黃疸迅速消退。停母乳48-72h後黃疸明顯減輕,膽紅素迅速下降為原水平的50%左右,重新哺乳,血清膽紅素將在1-2天內回升,然後持續一段時間後緩慢下降。不停母乳膽紅素也會自行降至正常。

5、營養發育良好,體重增加,大小便正常,大便顏色正常。

6、肝、脾不大。

7、肝功能正常,無貧血。

8、黃疸一般在出生後4-5天出現,逐漸加重,升高的膽紅素可持續10天左右,然後黃疸漸漸減輕,3-12周恢復正常水平。

如何判斷母乳性黃疸

1、母乳所導致的黃疸一般在生後4-5天出現皮膚、粘膜黃染,無其他異常,黃疸逐漸加重,生後10-15天中未結合膽紅素可達171-513μmol/l(10-30mg/dl)。如果繼續哺乳,升高的膽紅素可持續4-10天,然後緩慢下降,3-12周恢復正常水平,黃疸完全消退。如果停止哺乳,在48小時內血清膽紅素可明顯下降。

2、新生兒在生理性黃疸後持續不退或減退後又加重,停止母乳喂養後48小時,膽紅素下降50%,則可確定診斷。

3、如再恢復母乳喂養,膽紅素又升高17-51umol/l(1-3mg/dl),但不會達到原來的高水平(yiQIg。cN)。

4、在肝功能正常條件下需要與溶血、感染引起的黃疸相鑒別。

目前尚缺乏特殊實驗室檢測手段來確診母乳性黃疸,只能先將各種引起新生兒黃疸的病因如母嬰ABO血型不合、敗血症、窒息、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半乳糖血症及遺傳性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缺乏症等少見病進行逐一排除後,才能作出母乳性黃疸的臨床診斷。

母乳性黃疸如何預防

增加新生兒早早期乳汁攝入量,可使新生兒體內熱量增多,降低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能促進腸蠕動,使胎糞盡早排凈。減少膽紅素腸肝循環,降低血清膽紅素水平。從而降低了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患病率。並可使新生兒及時獲得營養豐富的'初乳。對健康新生兒的母乳黃疸要嚴密監測和加強隨訪尤對生後2-3天即出院回家的母乳黃疸新生兒需建立必要的隨訪,以便早干預防止腦損害。

1、媽媽在懷孕期間注意飲食衛生,忌酒和辛熱之品,不可濫用葯物。

2、寶寶出生後,宜密切觀察皮膚黃疸情況,以便及時診斷和治療。

3、增加新生寶寶早期乳汁攝入量,可使新生兒體內熱量增多,降低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能促進腸蠕動,使胎糞盡早排凈。減少膽紅素腸肝循環,降低血清膽紅素水平從而降低了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患病率。

母乳性黃疸的原因症狀及預防知識2

母乳性黃疸症狀

從皮膚的變化上能大概能推斷出小寶寶是否得了黃疸,原本皮膚是比較白嫩的,不過一段時間後皮膚會發黃,正常的話這種現象會消退,這是生理性黃疸所致所以不用擔心。但喂寶寶吃母乳後,生理性的黃疸一直沒有減退的,而且2天內不餵奶的話,黃疸又慢慢消退,有可能表明寶寶得的是母乳性黃疸。

其實出現母乳性黃疸一般不會對寶寶造成較多的傷害,得了母乳性黃疸之後要及時停止餵奶,黃疸會在2-4內減弱,一個星期之後母乳性黃疸的症狀基本能完全消退。得了母乳性黃疸,寶寶的大小便也是正常的,也會出現體重增長的情況,肝功能正常,HBsAG為陰性。

停止喂母乳後,黃疸會明顯減輕,膽紅素也會下降為原來的50%左右。但要是重新餵奶的話,血清膽紅素又會回升,當然也只是持續一段時間後就會慢慢降低。寶寶出現黃疸的時候,膽紅素是會升高的,當黃疸退去後,膽紅素會在3個禮拜後逐漸回復到正常的水平。

但是如果寶寶的膽紅素一直居高不下的話,母乳性黃疸也是可能會發展成為另一種疾病,也就是核黃疸,這種情況可不太妙,因為寶寶有可能會耳聾、發育遲緩。

母乳性黃疸的原因

小寶寶出生後自然是要依靠母乳過日子的,但是有些小寶寶卻不能愉快的喝奶奶,因為喝了奶奶之後會得母乳性黃疸。母乳性黃疸最明顯的表現就是皮膚會黃黃的,而且會持續一段時間。其實小寶寶剛出生是會得生理性黃疸的,皮膚會黃黃的,但是過一段時間就會好。

但是得了母乳性黃疸,自然小臉蛋可能還是黃黃的,如果不暫停母乳,或者採取緩解措施的話,膽紅素會固定在一個數值,一直發展下去可真是一條道走到黑,寶寶也是會有危險的。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母乳性黃疸呢,小傢伙連奶奶都不能喝了,真的令娘親難過憂傷。

其實造成母乳性黃疸的原因目前還不是十分明確,主要認為這種黃疸和寶寶體內膽紅素代謝的腸-肝循環增加有關。下面是幾個推測的原因。

1、要是母乳中含有孕3α-20β二醇,這種物質就會抑制肝臟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的活性,從而令寶寶喝奶奶後得母乳性黃疸。

2、母乳中的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這樣會也會抑制肝臟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的活性。

3、母乳中的β葡萄醛酸苷酶活性高,會令膽紅素分解,小腸又會重新吸收膽紅素,這樣就會導致肝-腸循環增加。

母乳性黃疸能喂母乳嗎

一些小寶寶喝了母乳就會得母乳性黃疸,皮膚會一直黃黃的,還能不能愉快餵奶了呢?要是判斷出寶寶得了母乳性黃疸,就要立馬停止餵奶呢。而且要停2-3天呢,2天內不能喂母乳,等到膽紅素下降到正常水平的時候,才能繼續喂母乳。

如果寶寶的黃疸比較輕的話,是可以繼續喝母乳的,重的話自然是不能喂母乳啦,可以喝一些配方奶。寶寶出生後2-3是會出現生理性黃疸的,一般在4-6天後消退,而母乳性黃疸可能會緊跟著生理性黃疸之後發生,可能會在7-14天出現母乳性黃疸。寶媽要記住這幾個數字,要及時發現寶寶不正常的黃疸。

停止喂母乳後黃疸消退,就可以繼續喂母乳了,就算是接下來又會出現輕度黃疸,也不用停母乳的呢,特俗情況的話要到醫院求助哦。在不餵奶的幾天內,媽咪可以用吸奶器將母乳吸出來哦,保證乳汁分泌很重要。

母乳性黃疸要怎樣預防

小寶寶出生喝奶都不能愉快愉快的話,只能怪媽咪了。上面也提到如果母乳中含有脂肪酸或者其它物質,那麼哺乳後,是有可能令寶寶出現母乳性黃疸的,所以媽咪在孕期的飲食要嚴格控制好的,街頭小吃還是不要碰了,更加不能喝酒或者吃太多辛辣刺激性的食物,飲食要健康,而且不要隨便吃葯呢。

母乳性黃疸一般是會在寶寶出生後7-14天里發生,生理性黃疸過去之後,一些小寶寶可能就會接著有得母乳性黃疸,所以寶媽要計算好時間,及時發現小寶寶不正常的表現哦。其實准媽早點開奶,寶寶喝了初乳之後,還能增加體內的熱量呢,這樣一來就能降低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就能減少膽紅素腸肝的循環了哦,血清膽紅素水平降低了還能避免寶寶得病理性的黃疸呢。

其實引起母乳性黃疸的病因並不是十分的明確,所以也沒有特別正確的方法能避免寶寶得母乳性黃疸。只要孕期飲食作息都規律,合理膳食,准媽身體健康,小寶寶的體質也會更好的,自然就少病少痛了。

母乳性黃疸會不會反復

可能家長們最憂傷的就是到底母乳性黃疸會不會反復了,黃疸一直不退,膽紅素的水平也不會下降,就算母乳性黃疸並不會給小寶寶帶來傷害,但要是一直反復的話娘親想想也是感覺憂傷的。其實母乳性黃疸是有可能會反復的哦,但不用擔心。

寶寶得母乳性黃疸停止哺乳後,3-5天黃疸是會消退的呢,不過不餵奶喂配方奶媽咪看著也是心疼,也是要重新餵奶的,只是重新餵奶之後黃疸又會出現,當然也不用操心,繼續喂母乳也是OK的,過了一段時間母乳性黃疸也會消退的。

而且母乳性黃疸預後良好哦,不會出現特別大的問題,所以家長們不要太多擔心,就算母乳想黃疸持續時間有些長,但也是正常的,不必到處看醫生呢,以免交叉感染。而且母乳性黃疸並不會給小寶寶帶來太大的危害,不過黃疸要是一直沒消退,膽紅素水平過高的話,這種情況是要及時向醫生反映。

『柒』 孩子黃疸高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嬰兒黃疸高會怎麼樣

孩子黃疸高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嬰兒黃疸高會怎麼樣?嬰兒黃疸高的原因很多。要考慮是因為肝臟方面出了問題。如果嬰兒出生時肝功能不全,黃疸指數就會上升,上升到一定程度,膚色就會變黃。嬰兒的高黃疸也可能與病毒感染或母乳性黃疸有關。

『捌』 臉色發紅、臉色發黑、臉色發黃是什麼原因

人體健康與皮膚的關系,它們是表裡關系即內臟的健康會反映在皮膚上。我版們常常看到一些人臉色發黃,皮膚權發暗;還有一些人面部生有許多斑點等等。
其次,皮膚顏色問題與內臟肌能健康有著不可分割的密切關系如:肝病疾患者會整個皮膚發黃、發暗、無光,面部有肝斑;膽病疾患者,全身發黃或發暗色;脾胃疾患者臉色發黃白,重者有的人全身皮膚會出現醬紫色或鐵銹色,皮膚乾枯;肺功能差者,全身皮膚乾燥、無光、彈性差,皮膚毛孔大,膚色蒼白;腎病疾患者會出現上述有些混合症狀,臉部及全身伴有浮腫。當人的皮膚出現上述症狀時,任何護扶品是沒有作用的,用哲學上的一句話就是再好的外因,內因不好也是枉然,相反,人若健康,皮膚容貌自然美麗,再用尚好的護扶品精心呵護,皮膚就會使你錦上添花。所以要想做到生活美容除了保證自己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外,平時還要注意多飲水,正常人每人每天要保證3000毫升(包括飲食中的水),少吃葯,最好不吃;護扶品的選擇要選擇不含有害成分的,以免這些成分(見「護扶品中的有害成分」)通過皮膚滲透到血液中。

『玖』 剛出生的寶寶有黃疸有什麼症狀

大部分新生兒在出生後的一周內可以出現皮膚黃染。 這主要是由於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的特點決定的。如果黃疸的程度較輕,屬於生理性黃疸。家長不必過分緊張。生理性黃疸一般在新生兒出生後2-3天開始出現,出生後4-6天是最黃的時候,7-10天以後逐漸消退。 家長在家裡如何判斷新生兒黃疸的程度呢?我們可以在自然光線下,觀察新生兒皮膚黃染的程度,如果僅僅是面部黃染為輕度黃染;軀幹部用手指將皮膚按壓後抬起,觀察皮膚黃染的情況,軀幹部皮膚黃染為中度黃染;用同樣的方法觀察四肢和手足心,如果也出現黃染,即為重度黃染,應該及時到醫院檢查和治療。 新生兒的生理性黃疸是可以自行消退的,但是病理性黃疸是由許多原因組成的一組疾病,必須盡早發現,盡早治療。常見的幾種黃疸原因是:溶血性黃疸、感染性黃疸、阻塞性黃疸、母乳性黃疸等,有嚴重黃疸的新生兒應警惕核黃疸的發生,特別是未成熟兒,月齡越小發病率越高,一般可於重黃疸發生後12-48小時之內出現精神萎靡、嗜睡、吮奶無力、肌張力減低、嘔吐、不吃奶等症狀,此時如及時治療,可以完全恢復。 病理性黃疸不論何種原因,嚴重時均可引起「核黃疸」,其預後差,除可造成神經系統損害外,嚴重的可引起死亡。因此,新生兒病理性黃疸應重在預防,如孕期防止弓形體、風疹病毒的感染,尤其是在孕早期防止病毒感染;出生後防止敗血症的發生;新生兒出生時接種乙肝疫苗等。家長要密切觀察孩子的黃疸變化,如發現有病理性黃疸的跡象,應及時送醫院診治。 讓孩子的黃疸病情減輕,我們要提醒家長的是:在早期時我們要盡早給新生兒喂養,讓胎便盡早的排出,因為胎便里含有很多膽黃素,因為如果胎便不排出干凈膽黃素就會經過新生兒的特殊的肝腸循環重新到吸收到血液里使黃疸增多。怎樣看胎便是否排干凈呢?主要是看胎便從黑色胎便轉變為黃色胎便就是排干凈了。另外一點就是要給新生兒充足的水分,判斷新生兒液體射入是否充足的辦法是看新生兒的小便,一般正常的新生兒一天6-8次小便,如果次數不足,有可能他的液體射入不夠,小便過少不利於膽黃素的排泄。我們應當保證新生兒的液體射入,一般新生兒的胎便應當2-3天就排完了,這樣就能減少其黃疸的程度。 由於體內膽紅素的累積引起皮膚或其他器官黃染的現象稱為黃疸。觀察黃疸一定要在自然光線下進行。如果屋子裡光線暗或在黃光燈下就會看不清。在較大兒童或成人如有黃疸是疾病的表現,而新生兒出現黃疸,應辨別是生理性還是病理性。 生理性黃疸 單純由於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的特點,如新生兒膽紅素產生過多、肝臟不成熟、腸肝循環,而導致膽紅素濃度增高、出現的黃疸,臨床上稱為生理性黃疸。足月兒的生理性黃疸是在第2~3天開始,這時皮膚呈淺黃色,鞏膜(白眼珠)以藍為主微帶黃色,尿稍黃但不染尿布,孩子沒有什麼不適,第4~5天最黃,在第1~2星期消失,檢查肝功能正常、血清未結合膽紅素增加。早產兒的生理性黃疸會出現得較早、較高,也持續較久。 病理性黃疸 如果黃疸出現太早、上升得太快,或持續的時日太久,都有可能是病理性黃疸。造成的原因有母子血型不合(可以是ABO或Rh血型不合)、血腫塊、重症感染、蠶豆病造成的溶血、新生兒肝炎、膽道閉鎖以及代謝性疾病等。符合下列情況之一的要考慮為病理性黃疸: 1、生後24小時內出現黃疸。 2、足月兒黃疸時間超過2周,早產兒超過3周,並/或黃疸進行性加重。 3、黃疸較深,連同足底、手心的皮膚也發黃。 4、皮膚呈黃綠色,伴大便色澤變淡或呈灰白色如油灰狀、同時小便深黃。 5、生理性黃疸消退後,又重新出現皮膚黃染。 6、在皮膚黃染期間,嬰兒伴有拒奶、少哭、多睡、嘔吐、腹瀉、兩眼凝視、尖聲哭叫以及抽搐等異常情況。 母乳性黃疸 母乳喂養的新生兒,黃疸可能會持續較久,或在生理性黃疸減輕後又加重。其中機理還不完全清楚,如果是因喝母奶引起的黃疸,暫停母奶2~3天,黃疸會很快降低。黃疸降低後繼續喂母奶,黃疸可能會稍微升高,但無須因此而停喂母乳。目前尚無文獻報導母乳引起的黃疸會傷害到寶寶。 家庭護理要點 1、生理性黃疸是一種生理現象,孩子沒有什麼不舒服,因此發現黃疸不必著急。但是,吃奶不好、飢餓及便秘可能使生理性黃疽加重延長。 2、合並炎症等各種疾病也可使生理性黃疸加重或延長,應注意觀察小兒有無疾病的徵象,如發燒、嘔吐、精神萎靡等。 3、母乳喂養時要有心理准備,寶寶出現黃疸的時間可能會較久。若實在擔心黃疸偏高,可以停喂母乳2~3天,黃疸會很快下降,以後仍可繼續喂哺母乳。 4、懷疑病理性黃疸時,應及時送孩子去醫院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