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狀況 » 寶寶出生9天皮膚黃紅
擴展閱讀
汗泡濕疹吃什麼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濕疹長什麼樣的 2025-05-16 23:22:04
濕疹嬰兒喝什麼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寶寶出生9天皮膚黃紅

發布時間: 2023-02-08 07:31:42

⑴ 剛出生的寶寶臉色發黃,你知道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嗎

記得我兒子剛出生時臉特別黃,當時我們也沒有太在意,可能覺得小孩子生下來都是這樣,後來醫生來查房的時候才說小孩的黃疸太高了需要住院,就是住那種溫箱照黃疸,而且大人也不可以去,一般需要住一個星期左右,當時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我的眼淚都快要下來了,這么小的寶寶怎麼能讓她一個人去住院呢?

其實去黃疸還有一個特別好的辦法就是曬太陽,多曬曬太陽也可以有效的去黃疸,但是太陽切記不可以直射寶寶的眼睛,最好是反過來照背部或者是屁股,如果正面曬的話一定要拿一塊紗布把眼睛寶寶的眼睛擋住。

⑵ 新生兒得黃疸的原因

新生兒得黃疸的原因

新生兒得黃疸的原因,相信很多朋友應該都知道,在新生兒出生後一周內,是很容易得黃疸的。一般來說,新生兒得黃疸都是不嚴重的,所以不需要治療。下面我為大家分享新生兒得黃疸的原因,感興趣的朋友趕緊來了解一下吧。

新生兒得黃疸的原因1

一、新生兒得黃疸的原因

當寶寶還是胎兒的時候,靠胎盤供應血和氧氣,脫離了母體,寶寶開始用自己的`肺來呼吸,獲得氧氣,體內低氧的環境改變了,不再需要那麼多的紅細胞了,這時候膽紅素就產生了,並且可能過剩。多餘的膽紅素無法通過沒有發育成熟的酶系統來排出體外,跟著血液流動到寶寶的身體各處,反應到外部體征,就是寶寶的皮膚和鞏膜變成了黃色。這種現象就叫做新生兒黃疸。

1、膽紅素生成多

(1)紅細胞破壞多 :胎寶寶在媽媽的子宮內處於低氧環境,紅細胞代償性增多,但壽命短,出生後血氧含量增高,過多的紅細胞被迅速破壞。

(2)血紅素加氧酶含量高: 在生後7天內含量高,產生膽紅素的潛力大。

2、肝功能不成熟

(1)肝攝取膽紅素能力差: 肝細胞內Y、Z蛋白含量不足,使肝對膽紅素攝取不足。

(2)肝結合膽紅素功能差 :肝內葡萄糖醛酸轉移酶含量低且活力不足,形成結合膽紅素的功能差。

(3)肝排泄膽紅素功能差: 排泄結合膽紅素的功能差,易致膽汁淤積。

3、腸-肝循環特點: 新生兒剛出生時腸道內正常菌群尚未建立,不能將進入腸道的膽紅素轉化為尿膽原(糞膽原)。

由於上述特點,新生兒攝取、結合、排泄膽紅素的能力明顯不及成人,且膽紅素產生多而排泄少,所以很容易出現黃疸。尤其寶寶在缺氧、胎糞排出延遲、喂養延遲、嘔吐、脫水、酸中毒、頭顱血腫等情況時,會加重黃疸。

新生兒得黃疸的原因2

一、新生兒得黃疸的原因

很多時候,我們會看到不少出生不久的寶寶,皮膚和白眼球發黃,這是因為寶寶們患上了新生兒黃疸。新生兒黃疸是因為寶寶體內膽紅素代謝出現障礙而引起血清內膽紅素濃度升高所致的發黃現象。

紅膽素是血液中紅血球老化後經代謝而產生的一種廢物,這種廢物最後會經過肝臟排出體外,但當這種廢物產生過多或無法排出時,就會在體內堆積,從而導致血清內膽紅素濃度升高,並出現上述發黃現象。

新生兒黃疸在新生兒群體當中發病率較高,家長也不需要為此感到焦慮,新生兒黃疸是可以治好的,家長需要配合醫生,積極採取治療措施,日常注意做好護理,疾病才能早日痊癒。

二、新生兒黃疸指數

新生兒在出生後不久,一般都會染上黃疸,這是因為在未出生前,所有的新陳代謝都是由媽媽幫著完成,等一旦脫離母體,就需要自己排除體內的產生的廢物,特別是需要把一種叫做膽紅素的廢棄物排出體外,如果膽紅素在體內積累過多或根本無法排出體外就會引起黃疸,所以膽紅素和黃疸有密切的關系,黃疸的指數就代表著膽紅素的濃度,如果膽紅素的濃度在10mg/dl,那麼,就代表黃疸指數為10。

⑶ 寶寶出生第九天,第五天的時候感覺臉有些黃,今天比前兩天更明顯,現在是紅里透著黃,查了下資料說是新生

初生嬰兒出現任何變化都應當及時與出生的醫院打招呼,醫生說回院檢查,就馬上去。這些事情可不能自己亂猜測和下定言啊。誤事啊。

⑷ 剛出生的寶寶為什麼皮膚發黃

一般新生兒黃疸分生理和病理性黃疸,生理黃疸5-7日即可消退。可讓寶寶多喝水多排泄。病理性黃疸引起的原因很多,首先要排除AO血型不和的溶血。即母親血型為O,父親血型為A.溶血症徹底的治療辦法是換血。其次要排除感染,感染的治療辦法是藍光。寶寶的生理黃疸慢慢就會退的,不必擔心。如果越來越黃就要馬上轉兒科,你是個細心的家長,寶寶會很健康的。

⑸ 剛出生的嬰兒全身發黃,這是不是黃疸呢應該如何改善

嬰兒黃疸一般有病理性黃疸和生理性黃疸之分。什么叫嬰兒黃疸呢?主要是因為總膽紅素代謝異常,造成血液中膽紅素偏高,進而發生在新生兒皮膚,粘膜及鞏膜新生兒黃疸為基本特徵的一種症狀。嬰兒黃疸分成病理性和生理性。病理性黃疸一般是不需要治療的,一段時間後會自主消退。生理嬰兒黃疸一般在出生後2~3天產生,4~7天做到最大值,8~10天左右的時長消散。

一般嬰兒黃疸生理佔多數,病理性黃疸,多曬太陽,多飲水,多喂母乳(多拉多尿),服用益生菌就可以消散。若黃疸指數比較高,且新生嬰兒發生總想睡覺,厭奶期,體重下降等,就需要立即醫治,生理性黃疸必須葯品及藍光治療。如果是黃疸嚴重的小寶寶,醫生會叫留院觀察烤燈去新生兒黃疸。輕微的,康復前醫生會查驗好,能夠康復的才能給小寶寶康復,醫生會做好出院後去黃疸的葯讓你,照用就可以了,從康復的十五天里需要注意小寶寶的新生兒黃疸狀況,7~14天是高鋒期,因此無須焦慮不安,若有擔憂可去醫院體檢。

⑹ 剛出生的寶寶有黃疸有什麼症狀

大部分新生兒在出生後的一周內可以出現皮膚黃染。 這主要是由於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的特點決定的。如果黃疸的程度較輕,屬於生理性黃疸。家長不必過分緊張。生理性黃疸一般在新生兒出生後2-3天開始出現,出生後4-6天是最黃的時候,7-10天以後逐漸消退。 家長在家裡如何判斷新生兒黃疸的程度呢?我們可以在自然光線下,觀察新生兒皮膚黃染的程度,如果僅僅是面部黃染為輕度黃染;軀幹部用手指將皮膚按壓後抬起,觀察皮膚黃染的情況,軀幹部皮膚黃染為中度黃染;用同樣的方法觀察四肢和手足心,如果也出現黃染,即為重度黃染,應該及時到醫院檢查和治療。 新生兒的生理性黃疸是可以自行消退的,但是病理性黃疸是由許多原因組成的一組疾病,必須盡早發現,盡早治療。常見的幾種黃疸原因是:溶血性黃疸、感染性黃疸、阻塞性黃疸、母乳性黃疸等,有嚴重黃疸的新生兒應警惕核黃疸的發生,特別是未成熟兒,月齡越小發病率越高,一般可於重黃疸發生後12-48小時之內出現精神萎靡、嗜睡、吮奶無力、肌張力減低、嘔吐、不吃奶等症狀,此時如及時治療,可以完全恢復。 病理性黃疸不論何種原因,嚴重時均可引起「核黃疸」,其預後差,除可造成神經系統損害外,嚴重的可引起死亡。因此,新生兒病理性黃疸應重在預防,如孕期防止弓形體、風疹病毒的感染,尤其是在孕早期防止病毒感染;出生後防止敗血症的發生;新生兒出生時接種乙肝疫苗等。家長要密切觀察孩子的黃疸變化,如發現有病理性黃疸的跡象,應及時送醫院診治。 讓孩子的黃疸病情減輕,我們要提醒家長的是:在早期時我們要盡早給新生兒喂養,讓胎便盡早的排出,因為胎便里含有很多膽黃素,因為如果胎便不排出干凈膽黃素就會經過新生兒的特殊的肝腸循環重新到吸收到血液里使黃疸增多。怎樣看胎便是否排干凈呢?主要是看胎便從黑色胎便轉變為黃色胎便就是排干凈了。另外一點就是要給新生兒充足的水分,判斷新生兒液體射入是否充足的辦法是看新生兒的小便,一般正常的新生兒一天6-8次小便,如果次數不足,有可能他的液體射入不夠,小便過少不利於膽黃素的排泄。我們應當保證新生兒的液體射入,一般新生兒的胎便應當2-3天就排完了,這樣就能減少其黃疸的程度。 由於體內膽紅素的累積引起皮膚或其他器官黃染的現象稱為黃疸。觀察黃疸一定要在自然光線下進行。如果屋子裡光線暗或在黃光燈下就會看不清。在較大兒童或成人如有黃疸是疾病的表現,而新生兒出現黃疸,應辨別是生理性還是病理性。 生理性黃疸 單純由於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的特點,如新生兒膽紅素產生過多、肝臟不成熟、腸肝循環,而導致膽紅素濃度增高、出現的黃疸,臨床上稱為生理性黃疸。足月兒的生理性黃疸是在第2~3天開始,這時皮膚呈淺黃色,鞏膜(白眼珠)以藍為主微帶黃色,尿稍黃但不染尿布,孩子沒有什麼不適,第4~5天最黃,在第1~2星期消失,檢查肝功能正常、血清未結合膽紅素增加。早產兒的生理性黃疸會出現得較早、較高,也持續較久。 病理性黃疸 如果黃疸出現太早、上升得太快,或持續的時日太久,都有可能是病理性黃疸。造成的原因有母子血型不合(可以是ABO或Rh血型不合)、血腫塊、重症感染、蠶豆病造成的溶血、新生兒肝炎、膽道閉鎖以及代謝性疾病等。符合下列情況之一的要考慮為病理性黃疸: 1、生後24小時內出現黃疸。 2、足月兒黃疸時間超過2周,早產兒超過3周,並/或黃疸進行性加重。 3、黃疸較深,連同足底、手心的皮膚也發黃。 4、皮膚呈黃綠色,伴大便色澤變淡或呈灰白色如油灰狀、同時小便深黃。 5、生理性黃疸消退後,又重新出現皮膚黃染。 6、在皮膚黃染期間,嬰兒伴有拒奶、少哭、多睡、嘔吐、腹瀉、兩眼凝視、尖聲哭叫以及抽搐等異常情況。 母乳性黃疸 母乳喂養的新生兒,黃疸可能會持續較久,或在生理性黃疸減輕後又加重。其中機理還不完全清楚,如果是因喝母奶引起的黃疸,暫停母奶2~3天,黃疸會很快降低。黃疸降低後繼續喂母奶,黃疸可能會稍微升高,但無須因此而停喂母乳。目前尚無文獻報導母乳引起的黃疸會傷害到寶寶。 家庭護理要點 1、生理性黃疸是一種生理現象,孩子沒有什麼不舒服,因此發現黃疸不必著急。但是,吃奶不好、飢餓及便秘可能使生理性黃疽加重延長。 2、合並炎症等各種疾病也可使生理性黃疸加重或延長,應注意觀察小兒有無疾病的徵象,如發燒、嘔吐、精神萎靡等。 3、母乳喂養時要有心理准備,寶寶出現黃疸的時間可能會較久。若實在擔心黃疸偏高,可以停喂母乳2~3天,黃疸會很快下降,以後仍可繼續喂哺母乳。 4、懷疑病理性黃疸時,應及時送孩子去醫院診治。

⑺ 新生兒皮膚黃

新生兒皮膚黃

新生兒皮膚黃,新生兒出生以後一般情況下皮膚都是白里透紅的膚色,但是有很多家長會發現在出生後的幾天,自己的寶寶皮膚開始變黃,甚至是越來越黃,下面來看看新生兒皮膚黃

新生兒皮膚黃1

導致新生兒的皮膚發黃是新生兒黃疸造成的,新生兒黃疸屬於一種生理性的現象,這是因為孩子身體當中的膽紅素累積表現出來的症狀。

當孩子出現了新生兒黃疸的情況時,可以適當的服用一些退黃的葯品,幾天之後,孩子皮膚發黃的現象就會消退好轉,皮膚也會變得粉嫩起來。但除了生理性原因會導致孩子皮膚發黃之外,還有一些病理性的原因,也會導致孩子的皮膚發黃。

比如孩子感染上了乙型肝炎病毒,就會導致病理性黃疸的產生,此時一定要及時給孩子進行救治。如果新生兒得了先天性膽道閉鎖,也會導致孩子出現皮膚發黃的情況

這屬於阻塞性黃疸,因為先天性的膽道閉鎖是孩子身體的膽紅素排泄出現障礙,導致過多的膽紅素累積在身體當中,出現皮膚發黃的`症狀

先天性膽道閉鎖也非常的嚴重,需要及早給孩子進行醫治。除了這兩種病理性原因之外,微生物感染巨細胞病毒以及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也都會引發孩子皮膚發黃。

其實導致孩子皮膚發黃的原因也還有很多,比如,孩子得了新生兒溶血病,也會導致孩子的皮膚發黃。需要進行詳細的檢查,才能夠確定孩子皮膚發黃的具體原因。

新生兒皮膚黃2

寶寶出生後,原本白里透紅的膚色可能在新生兒期的某天變黃,這就是新生兒黃疸。它是由於體內膽紅素累積引起的。正常情況下,因為新生兒出生後建立呼吸,血氧濃度提高,過多的紅細胞就被破壞

加上新生兒肝臟不成熟,容易導致膽紅素濃度增高,這就是生理性黃疸。它一般發生在足月新生兒出生後的2~14天左右,早產兒可延長至生後21天。但在有些病理情況下,也會出現黃疸,即病理性黃疸。

常見的病理性黃疸有以下幾種:

1、新生兒溶血病,它是因為母子血型不合所致;

2、各種病原微生物感染,如巨細胞病毒、乙型肝炎病毒、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等;

3、先天性膽道閉鎖也導致膽紅素排泄障礙(阻塞性黃疸)。

此外,因為母乳中含有β—葡萄糖醛酸苷酶,它能導致膽紅素的腸—肝循環增加,所以母乳喂養的新生兒可因這種原因出現黃疸,稱為母乳性黃疸。

嬰兒臉色發黃一般情況下是疾病的表現,但新生兒生理性黃疸卻是由於特殊的生理特點引起的,而非病理狀態。其產生的機理主要是由於紅細胞破壞增多(胎兒在子宮內處於低氧環境

因此紅細胞生成過多,出生後相對過剩)和新生兒肝臟尚未發育成熟,處理膽紅素的能力有限。大部分新生兒在生後2~3天會出現黃疸,4~6天達到高峰

足月兒10~14天消退,早產兒2~3周消退,在此期間小兒除黃疸外一般情況良好,食慾佳,無其它異常情況,生理性黃疸不需要治療,預後良好。

新生兒黃疸如果有以下特點之一則要考慮為病理性黃疸:

1、生後24小時內出現黃疸;

2、黃疸程度深;

3、黃疸進展快,即在一天內加深很多;

4、黃疸持續時間長或黃疸消退後又出現;病理性黃疸是疾病的表現,要及時治療。

新生兒皮膚黃3

新生兒黃疸(別名: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胎黃)是指新生兒期(自胎兒娩出臍帶結扎至生後28天),由於膽紅素(胎齡12周時,羊水中已有膽紅素。)

在體內積聚而導致血中膽紅素水平升高而出現皮膚、黏膜及鞏膜黃染為特徵的病症,60%-80%的新生寶寶在出生後2到5天內會出現皮膚發黃的現象,是種正常現象。本病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

生理性黃疸與病理性黃疸區分

生理性黃疸的特點:

1、在生後2~3天起出現並逐漸加深,在第4~6天為高峰,第2周開始黃疸逐漸減輕。

2、黃疸有一定限度,其顏色不會呈金黃色。黃疸主要分布在面部及軀幹部,而小腿、前臂、手及足心常無明顯的黃疸。若抽血測定膽紅素,足月兒在黃疸高峰期不超過12毫克/分升,早產兒不超過15毫克/分升。

3、足月兒的生理性黃疸在第2周末基本上消退,早產兒黃疸一般在第3周內消退。

4、小兒體溫正常,食慾好,體重漸增,大便及尿色正常。

病理性黃疸的特點:

1、黃疸出現過早:足月兒在生後24小時以內,早產兒在48小時以內出現黃疸;

2、黃疸程度較重:血清膽紅素超過同日齡正常兒平均值,或每日上升超過85.5μmol/L(5mg/dl);

3、黃疸進展快,即在一天內加深很多;

4、黃疸持續時間長(足月兒超過2周以上,早產兒超過3周)或黃疸消退後又出現;

5、黃疸伴有其它臨床症狀,或血清結合膽紅素大於25.7μmol/L(1.5mg/dl)。

⑻ 寶寶黃疸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您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希望我以下的回答能對您有所幫助。

嬰兒黃疸,大多數指的是在新生兒期,因為寶寶體內膽紅素代謝異常,引起血清膽紅素濃度升高,導致皮膚、黏膜、鞏膜黃染的一系列症狀。臨床上,根據黃疸性質、出現時間、進展程度、高峰時間及最高值、持續時間、伴隨症狀等將新生兒黃疸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

什麼原因會引起生理性黃疸?

1. 肝臟分解膽紅素的負荷增加:

寶寶在孕媽子宮內處於低氧環境,會刺激寶寶生成過多不成熟、壽命短、容易被破壞的紅細胞,因此寶寶剛出生時膽紅素的來源高於正常;剛出生寶寶腸道里β-GD的活性相比起成人,都會處於較高水平,因此增加了結合膽紅素分解為未結合膽紅素。

2. 肝細胞不能完全攝取膽紅素:

新生寶寶肝細胞所含的膽紅素受體蛋白不足,其中Y蛋白最多隻能達成人的1/5,直到出生後一到兩周才能升高到成人的水平。

3. 膽紅素結合不足:

新生寶寶體內促進膽紅素結合的酶活性度差,使膽紅素的結合受限。

4. 膽紅素排泄分泌功能欠佳:

寶寶剛出生的48-72小時內,多數身體熱量不足,導致膽紅素的排泄、分泌功能欠佳。

5. 寶寶體內血循環改變:

在寶寶出生後,就會進行臍帶結扎,臍靜脈斷流,此時,寶寶的門靜脈就會繞道肝竇狀隙,減少了肝臟的供養,導致膽紅素的代謝減慢。

什麼原因會引起病理性黃疸?

1. 母乳因素

早發的母乳性黃疸,多由於母乳喂養頻率不足,寶寶攝入熱量不足,寶寶排出胎糞延遲等原因引起;而遲發的母乳性黃疸主要與孕媽初乳中β-GD活性高,導致寶寶體內膽紅素的肝腸循環增加相關。

2. 溶血因素

如果寶寶與孕媽血型不合而發生的溶血,寶寶多表現為急性溶血,除了黃疸,往往還伴隨貧血、肝脾腫大、神經系統及全身的症狀;如果寶寶紅細胞形態異常,如出現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紅細胞脆性增加,容易破裂溶血,也會引起類似於生理性黃疸的黃疸,嚴重時可能會出現膽紅素腦病;如果寶寶發生G-6-PD缺陷,可能會在某些因素的誘發下出現溶血,引起黃疸。

3. 感染因素

細菌、病毒感染,可能會引起寶寶膽紅素排泄分泌功能下降,損害肝臟功能,降低肝臟攝取膽紅素的能力,導致黃疸。

4. 阻塞

如果寶寶膽道發育異常或因為其他因素,部分阻塞或者閉鎖,寶寶肝細胞中的膽紅素就不能通過膽汁排到腸道中,血液中結合膽紅素的水平大大上升,引起黃疸。

我是兒科醫生,每天都會接診黃疸的新生兒!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期最常見的疾病之一。新生兒,由於毛細血管豐富,當血清膽紅素超過85umol/L,就會出現肉眼可見的黃疸。

可是新生兒膽紅素代謝又有那些特點?

1.膽紅素生成的過多 具體的原因是①紅細胞數量多②紅細胞壽命短③其他組織來源的膽紅素增加

2.血漿蛋白連結膽紅素能力不足

3.肝臟處理膽紅素的能力差

4.肝腸循環 特點在 新生兒腸道蠕動差,增加了腸道對膽紅素的吸收,導致血中膽紅素增高

新生兒黃疸的分類

1.生理性黃疸 特點一般情況良好,足月兒生後2-3天出現黃疸,4-5田達高峰,5-7天消退,最遲不超過2周。早產兒多在生後3-5田出現,5-7天達高峰,7-9天消退,最長不超過3-4周。

2.病理性黃疸特點 生後24小時出現黃疸,血清膽紅素升高的比較快,黃疸的持續時間長,黃疸腿兒復現。

我們常見的新生兒黃疸的病因是比較多的,常常是多重病因同時存在。

1.膽紅素生成過多 紅細胞破壞增多及前邊提到的肝腸循環增加,使膽紅素生成過多,引起黃疸。

2.紅細胞增多症 常見於母-胎間輸血,臍帶結扎延遲。

3.同族免疫性溶血 常見於母嬰血型不和

4.感染導致的溶血

5.肝腸循環增加

6.母乳喂養 母乳喂養相關性黃疸

7.等等

治療:最主要的治療方法是光療 是降低血清膽紅素的簡單有效的方法。

我是兒科醫生張旋,善於解答兒科常見病多發病的治療,兒童喂養保健方面的問題。樂於和你互動交流!

黃疸是新生兒期最常見的症狀,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

生理性黃疸對新生兒影響不大,一般不作特殊處理。而由疾病引起的病理性黃疸,可致細胞功能紊亂,嚴重者可產生膽紅素腦病,導致神經系統不可逆的損害。



黃疸的病因

新生兒病理性黃疸圍生期因素占首位,依次為感染因素、母乳性黃疸、新生兒溶血病、多因素混合。早期新生兒病理性黃疸以圍產因素及溶血因素為主,晚期新生兒病理性黃疸以感染因素及母乳性黃疸為主。



黃疸的診斷標准

(1)出生後24h內出現黃疸;

(2)血清膽紅素足月兒 221txmol/L,早產兒 257Ixmol/L,或每日上升超過85txmol/L;

(3)足月兒日齡/ 2周,早產兒日齡 4周,黃疸不消退或退而復升者;

(4)血清結合膽紅素1 34txmol/L;

(5)黃疸明顯伴有嗜睡、反應差、肌張力低下等臨床症狀。具備其中任何一項者即可診斷為病理性黃疸。

黃疸是新生兒中的一種常見疾病和多發病, 臨床上約有85%的足月兒及絕大多數早產兒在出生後一周內出現黃疸。 新生兒黃疸主要是由於血液中的膽紅素變化而引起的,寶寶剛出生的時候肝臟功能發育不完善,膽紅素代謝異常,血中的膽紅素濃度升高體沉積在皮膚表面,導致皮膚和鞏膜變成了黃色。

一般來說,膽紅素值越高,黃疸就會越明顯。根據我們肉眼的觀察,足月兒中有60%,早產兒約80%可見黃疸。有的輕微,只需動態觀察,不需特殊治療;有的則很重,甚至需要立即換血治療。 具體可以分為 生理性黃疸、母乳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

如果我們看到原先粉嫩白凈的小臉開始發黃,看上去像是得了什麼重病似的,不要慌,這多半是愛搗蛋的黃疸在搗蛋。

新生兒黃疸絕大多數都是 生理性黃疸 ,主要因為出生後母乳喂養不及時或喂養不足,排便少,再加上新生寶寶本身肝臟功能發育不成熟,導致體內膽紅素積累,造成的皮膚黃疸。

生理性黃疸大多會在出生後5-7天開始逐漸消退,也有會持續2-3個月。只要黃疸不重,不需要治療,既不影響生長,也不影響疫苗接種。

絕大多數的黃疸,多喂母乳、適當吃點益生菌、多曬太陽會對退黃疸有所幫助。

個別寶寶超過2周臉還發黃,有的甚至全身發黃,這就比較嚴重了,需要帶寶寶趕緊就醫,可能需要化驗肝功能和進行藍光照射治療。

藍光照射可通過皮膚將引起黃疸的膽紅素結構變性,阻止膽紅素進入大腦,避免因高膽紅素可能造成腦損傷。

給寶寶曬太陽退黃疸,不要隔著玻璃曬,這樣無法起到作用!給寶寶曬太陽時要盡可能的在不曬眼睛的前提下,漏出更多的皮膚。

丁香醫生來回答這個問題。

1、 黃疸指的是由於血清中的膽紅素升高,導致的皮膚、黏膜、鞏膜發黃的情況。

在正常情況下,我們血液裡面的紅細胞衰老之後,在血液中就被代謝成為非結合膽紅素,然後在肝臟裡面繼續代謝,成為結合膽紅素,在膽囊中儲存或者被排到腸道裡面,在腸道裡面,有一部分又被吸收進血液,也有一部分隨大便排出,這整個過程維持著我們血液中膽紅素的正常含量。

當任何一個環節出現異常之後,血液中的膽紅素就會升高,在我們的皮膚、黏膜、眼白就會出現發黃。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黃疸」。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時期常見的症狀之一。 正常情況下,足月兒中約有 80% 可肉眼觀察到黃疸。新生兒由於其自身膽紅素代謝能力的不足,通常在生後 1~2 周內,血液中總是會出現一定程度的膽紅素的蓄積;就新生兒而言,血中總膽紅素值 > 85μmol/L(5 mg/dl)時,我們就能夠用肉眼看到皮膚黃染(即黃疸)。

2、新生兒黃疸一般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

生理性黃疸 一般在生後 2~3 天開始出現,4~5 天達到高峰(經皮膽紅素值 12.9 mg/dl),持續 7~10 天左右可消退;

病理性黃疸 則可能出現更早(生後 24 小時內),更快(每天上升幅度超過 5 mg/dl),更高(一般>12.9 mg/dl),以及更加持久(黃疸持續時間往往超過 2~4 周,甚至長期不退)。

當然,以上的標准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如,早產兒的生理性黃疸也可能比正常足月兒來的更早、更高、更持久。

3、新生兒黃疸,該怎麼治?

目前比較公認的黃疸治療方法為:藍光治療和換血治療。

前者是指將新生兒置於有一定光強度的藍光環境中,通過一連串復雜的光化學反應,將膽紅素排出體外、降低血清膽紅素水平。藍光治療的安全性非常高,很少有什麼不良反應。

後者就是用合適的正常膽紅素水平的血液去置換新生兒全身的血液,以降低血清膽紅素水平。這種方法聽起來比較嚇人,操作起來也相對復雜,當然,不良反應也會比較多。作為專業兒科醫生,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採用換血治療的。

有時,通過加強喂養,促進寶寶大便排出,或者運用一些葯物也能在某種程度上幫助黃疸消退。此外,對於某些特定病因的黃疸,還會採用免疫球蛋白或白蛋白等方法進行治療。

內容參考丁香醫生 App 科普文章:

朱佳駿《 新生兒黃疸到底要不要緊? 》

二喵居士《 母乳會導致黃疸?要不要停掉? 》

編輯 / 李壞

當寶寶血清膽紅素超過34μmol/L(5mg/dl),就會發現寶寶皮膚變黃,即黃疸。

為什麼會有黃疸出現?

上述為黃疸出現的原因,黃疸可以分成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

生理性黃疸

其有以下特點:1.一般情況良好。2.足月兒生後2-3天出現,4-5天消退,最遲不超過2周;早產兒黃疸多於生後3-5天出現,5-7天達到高峰,最長可延遲3-4周。3.每日膽紅素升高小於85μmol/L(5mg/dl)。

病理性黃疸

病理性黃疸有以下特點:1.生後24小時內出現黃疸。2.黃疸持續時間長,足月兒超過2周,早產兒超過4周。3.每日膽紅素升高超過85μmol/L(5mg/dl)4.黃疸容易退而復現。

說起黃疸呢,這是一種出現在新生寶寶身上的疾病。一般在寶寶出生後的兩到三天內會開始出現,這種病的一些症狀為:寶寶的皮膚和鞏膜開始出現黃染現象。這是由於新生寶寶在出生的時候體內的大量紅細胞被破壞掉,這就導致了其體內產生了過多的膽紅素,大大超過了寶寶體內肝臟和腸道的代償能力,從而導致其體內的膽紅素增多進而引起寶寶出現黃染現象。

在正常的狀態下,人體血液裡面的紅細胞在衰老後,在血液中被正常代謝後就成為了非結合膽紅素,之後這種膽紅素會在肝臟繼續代謝,最終變成結合膽紅素,在膽囊中儲存或者被繼續排到腸道。在腸道中,膽紅素的一部分被重新吸收回血液進行利用,另一部分則被人體正常排出。這一個人體循環過程過程維持著人體血液中膽紅素的正常含量。如果其中的哪一個環節出現異常或者故障,那麼人體血液中的膽紅素受到刺激出現應激性反應,也就是升高。於是在我們的皮膚、黏膜等部位就會出現發黃,也就是所謂的黃疸。

至於為什麼新生兒黃疸高呢?醫學研究認為:在新生兒時期,由於母親胎內的缺氧環境致使寶寶體內紅細胞的數量相對較多。而在寶寶出生之後有了肺呼吸,導致了其體內血氧分壓升高,導致紅細胞被迅速破壞,進而導致產生較多的膽紅素。此外,新生兒時期寶寶的肝臟系統發育不完善,其酶的分泌不充分,因此並不能將體內的膽紅素從肝臟排出。

指導專家:石計朋,主治醫師,新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兒科。

三甲醫院工作近10年,臨床經驗豐富。擅長兒科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尤其新生兒常見疾病及危重症的診療。

簡單來說,新生兒黃疸,又稱高膽紅素血症,是新生兒的常見症狀之一,一般情況下是因血液中膽紅素濃度過高所致。

首先我們要明白, 為什麼在新生兒中黃疸的發生率會那麼高呢? 這得從 膽紅素代謝的三個階段 說起。

首先是 肝前階段 ,新生兒在子宮中處於低氧的環境,體內含有大量紅細胞來運輸氧氣,分娩後,由於 大氣中氧氣濃度較高 ,新生兒 體內過多的紅細胞會大量破裂 , 釋放出血紅蛋白 ,進而形成 膽紅素 ,部分膽紅素被肝臟代謝, 剩餘超出機體能力范圍的則有利在血液中 , 造成膽紅素濃度增加。

接著是 肝臟階段 ,由於發育尚不完善,新生兒 肝臟的功能還未完全形成 , 各種代謝膽紅素的酶活性較低,導致膽紅素在肝臟中的代謝受阻。

最後是 肝後階段 ,一般情況下, 膽紅素經肝臟代謝後會被排入腸道 , 由腸道中的微生物進一步代謝從而排除體外,而新生兒的腸道中微生物極少 , 膽紅素無法被分解 ,會繼續被腸道吸收而進入體內, 使肝臟的代謝功能前功盡棄。

如果您喜歡的話,請點擊右上關注,更多 健康 知識和您分享!

加重新生兒黃疸的往往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它們包括:

飢餓: 而導致血糖降低,使血紅素代謝的中間物質含量不足,可通過餵奶緩解;

缺氧: 膽紅素的每一步代謝需氧供能,因此防止新生兒窒息非常關鍵;

脫水: 可導致血容量降低,膽紅素濃度進一步增加;

酸中毒: 會破壞各種酶的活性,阻礙血紅素代謝。

雖然新生兒黃疸 發生普遍且不致命 ,但並不能 排除高膽紅素對幼小機體的嚴重損害 。目前有很多種方法來鑒別新生兒黃疸的嚴重程度,其中最常用的是 測定血清總膽紅素的水平 。但是,這種方法也 存在弊端 ,首先, 低於現行生理性黃疸的標准,也可能會發生膽紅素腦病 ,而高於此標準的也不一定會造成病理性損害。另外,由於新生兒的機體狀態處於一個高度變化的時期, 不能用一個固定的臨界值來判斷新生兒黃疸的嚴重程度 。

因此,是否實行干預措施,要從多方面因素進行考察,包括體檢、病程、病史等。盡量減少葯物或病理損傷對新生兒造成的不可逆性傷害。

一般來說,針對新生兒黃疸的干預措施,主要分為光照治療、葯物治療和換血治療等。 其中 光照治療 最為常見。它是目前最為安全的方法, 少見副作用,且對新生兒的傷害最少 。主要是藍光照射,其次的是白光。 葯物治療一般服用苯巴比妥、尼可剎米等酶誘導劑 ,增強新生兒對膽紅素的代謝能力。 當存在新生兒溶血等疾病時,應盡早採取措施,例如換血等,減少並發症。

令人欣慰的是,雖然新生兒黃疸的發生率很高,專家認為,新生兒黃疸屬於生理性黃疸,多數情況下出生14日後便會消失,但如若出現時間過長或膽紅素含量過高,不應排除病理性黃疸的可能。

新生兒黃疸,又稱高膽紅素血症,是由於各種生理或病理原因導致新生兒體內血清膽紅素值增高,皮膚、黏膜、鞏膜等組織出現黃染的一種現象。人體內膽紅素由非結合膽紅素和結合膽紅素組成,因此,新生兒黃疸可分為高結合膽紅素血症和高未結合膽紅素血症。

引發高未結合膽紅素血症的原因多為病理性的,其病因可歸納為以下幾種情況:1、肝外膽管疾病:包括膽管閉鎖、膽總管囊腫、其他肝外膽管疾病。2、肝內膽管疾病:包括肝內膽管缺如,進行性肝內膽汁淤積、膽汁粘稠綜合症。3、遺傳代謝性疾病:如半乳糖血症、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囊性纖維變、肝腦腎綜合症、Dubin-Johnson綜合症和Rotor綜合症、絡氨酸血症、果糖血症、尼曼-匹克病、戈謝病等。4、感染:宮內感染、敗血症等。5、特發性嬰兒肝炎、6、全靜脈營養引起的膽汁淤滯。 而高未結合膽紅素導致的黃疸包括生理性黃疸、母乳性黃疸、新生兒溶血病、紅細胞酶缺乏、紅細胞膜缺陷、敗血症、血管外溶血、紅細胞增多症。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退和垂體功能減退、家族性暫時性高膽紅素血症、先天性葡萄糖醛醯轉移酶缺乏症、先天性非溶血性黃疸以及腸肝循環增加。諸多原因可以導致孩子出現黃疸,因此當孩子的黃疸「一目瞭然」時,請及時就醫,及時診斷,及時治療。

⑼ 寶寶臉色發黃是什麼原因

寶寶臉色偏黃的原因很多,基本上可概括為: 1.營養不良造成的貧血.如果寶寶經常出現腹瀉,則有可能是營養不良造成的貧血,最好幫寶寶測一下微量元素和血紅蛋白的指標,以確定所缺。 2.大部分新生寶寶在出生後23天,會出現臉部發黃現象,這有可能是生理性黃疸,新媽媽應該密切觀察; 3.肝膽疾病和遺傳原因等。這需要由醫院檢查確認,但如果寶寶以前臉色不黃,一般不會是遺傳原因。 首先,新媽媽要做的是去醫院確認寶寶臉色發黃並非遺傳或肝膽功能異常,而是營養不良造成的貧血,此時,要注意的就是為寶寶進行合適的食補。 其次,對於營養不良的寶寶,不能強迫其進食,要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用新媽媽的溫柔和耐心以次補量。而4個月以上的寶寶,則應該逐漸增加輔食,食物的種類要豐富,如米粉、果泥、菜泥等,並盡量做到色香味俱全,才能引起寶寶的食慾。 最後,要給寶寶創造一個良好的進食氛圍,並輔導寶寶養成規律的飲食習慣。寶寶不吃千萬不要強喂、呵斥,更不要追趕著喂。同時也可以為寶寶准備專用的漂亮餐具,並嘗試讓寶寶自己進食,提高寶寶的進食興趣。寶寶接受任何一種食物時一定要給以鼓勵。 當出現嚴重貧血等狀況時,僅僅食補是不能緩解病情的,此時應該帶寶寶去醫院檢查血色素,遵醫囑進行適當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