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容知識 » 關於美容與養生的論文
擴展閱讀
汗泡濕疹吃什麼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濕疹長什麼樣的 2025-05-16 23:22:04
濕疹嬰兒喝什麼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關於美容與養生的論文

發布時間: 2023-09-14 07:59:22

Ⅰ 淺談中醫養生知識大學生論文範文(2)

中醫養生論文篇3
淺論中醫養生保健

【摘 要】科學運用中醫來調養身體,可以減少疾病,精力充沛,保持健康。本文對中醫養生進行了研究和討論。中醫養生保健貴在養德,重在有規律的運動,保持心理健康,合理飲食,平衡的飲食;注重起居保健養生,遵循自然規律和人體自身的節奏,建立合理的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益於健康。

【關鍵詞】中醫養生;貴在養德;合理飲食;遵循規律;有益健康

隨著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人民物質生活和品味的提高,從而對養生保健和預防越來越關注。養生,顧名思義,就是保養生命和調養身體的意思。中醫認為養,就是保養,調養和補養的意思;生就是生命,生存和生長的意思。中醫養生就是在中醫理論知識的引導下,運用科學的方法調節身體,使身體不受疾病的困擾,同時增進健康達到延年益壽的效果。中醫養生是遵循傳統中醫理論,對人體科學悉心照料後保持健康成長,中醫養生對人體的健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堅持中醫養生,可以使我們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不僅如此,還可以減少疾病,讓我們精力充沛,可以更好的投入到學習和工作中去。因此,我們應該對中醫養生進行學習和探究。

1 中醫養生保健貴在養德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美德一直是我們修身律己的法寶之一。中醫養生最寶貴的也是養德。古代醫書中早就指出,預防疾病,增強體質和頤養生命的主要條件是要注重精神方面的保養。不僅如此,道家學術理論也認為養生保健的關鍵是德育方面。所以,不管是古代醫書還是道家理論,他們對中醫養生保健的論述都有一個相同點就是美德。縱觀歷史,只有擁有美德的人,他們大多數是身體健康,延年益壽的。

2 中醫養生關鍵在於運動

俗話說“生命在於運動”。中醫理論下的運動養生是人們經過很長時間的實踐 活動總結 出來的智慧結晶和寶貴 經驗 。運動可以促進人體血液循環,相當於葯用價值;運動可以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提高免疫力。只有物流暢通人體的血液才將促進代謝,發揮衛生保健的作用,加強身體健康,從而達到增強體質延年益壽的目的。因此,我們在平時應該堅持鍛煉,要適時適量的運動,尤其是弱勢群體,更應該堅持鍛煉,適量的鍛煉不僅能預防和治療疾病,而且還能強壯骨骼關節,改善消化,增強我們的意志力。運動的形式要根據自己的情況,結合自身素質特點,對運動的形式、運動模式有一個合理的選擇,如散步、慢跑、 體操 、騎自行車、 廣場舞 等。

3 要保持情感和心理健康

人的健康和情緒的波動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愉悅的心情,良好的精神風貌可以增強身體抵抗和預防疾病的能力;相反,抑鬱的情緒,和極端的心理波動會在某種程度上損傷人的健康。由中醫養生原理我們學習到,人的喜、怒、悲、憂、恐等極端的情緒波動直接影響身體上與他們相對應器官的健康。因此,中醫的這些情緒和健康的觀點多年來在國內外引起了極大關注。在我們的周圍,有很多的因為極端悲憤而一病不起的事例,所以中醫早就總結出“百病生於氣”的說法。我們要想身體健康,延年益壽,最重要的就是要調節自己的情緒波動和心理健康,遇事要平心靜氣的去分析,而不是極端的不良情緒,這樣一來,必定會有一個健健康康的身體。

4 合理搭配飲食有益於健康

中醫飲食養生是根據傳統的中醫理論,人類飲食的調整基於科學營養、衛生、飲食禁忌,合理平衡攝入的食物,科學的方法加上傳統的中醫理論,用科學的方法進行調節,從而達到增強體質,延年益壽的效果。如果不合理搭配食物,有可能會出現營養不良的後果。所以要想讓機體有強大的抵禦和預防疾病的能力,必須嚴格的搭配飲食。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這充分的說明了吃的重要性,在平時的飲食中,不僅要吃飽更要吃好,這樣機體才會吸收到所需的營養。中醫飲食養生有兩個方面的作用:

4.1 合理飲食既強身又防病

科學合理的搭配飲食,可以讓機體得到充足的所需要的營養,這時就需要我們了解不同食物提供何種不同的營養成分。科學的搭配飲食不僅能夠增強體質,而且還能預防疾病。如喝綠豆湯可以預防中暑;用蔥白生薑可以預防傷風感冒等,都是通過飲食來預防疾病的案例。

4.2 合理飲食既益壽又防衰

中醫認為抗衰防老和延年益壽的關鍵是科學的飲食。醫書中曾記載“精氣足則胃氣盛,腎氣充則體健神旺”所以,我們在選擇食物使要有的放矢。在日常生活中,切記不可暴飲暴食或者挑食,偏食,這樣一來會導致機體營養不良。飲食要有所節制,要定時定量,合理的飲食對身體大有好處。

5 注重起居保健養生

中醫養生理論認為:養生保健、延年益壽的關鍵環節是有規律、有節奏的生活起居。我們的生命也是一種有規律的物質形式,他也在有節奏的運動著,同時也遵循著自然之道。所以,我們的起居是否有規律將直接影響我們的身體健康。每個人的生活環境都大致不同,身體的結構也略有差異,因此,我們要因人制宜,合理科學的安排自己的起居生活。

總之,中醫養生是遵循傳統中醫理論,注重養德,注重精神方面的保養,享受生活,促進身體健康和精神愉悅。注重有規律的運動,堅持鍛煉,預防和治療疾病,強壯骨骼關節,改善消化,增強意志力,促進身體健康長壽。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健康,增強人體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增強身體抵禦疾病的能力,從而預防疾病,增進健康。要合理飲食,平衡的飲食,科學營養,避免不當飲食、營養不良或營養過剩影響健康。合理搭配飲食既強身又防病,合理搭配飲食既益壽又防衰。注重起居保健養生,要養成有規律、有節奏的生活起居。遵循自然規律和人體自身的節奏,建立合理的生活方式,建立一個合適的生活環境,安排健康的生活方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參考文獻

[1]王大海.漫談合理飲食[M].北京:中國健康衛生出版社,2010.

[2]史考利.運用中醫理論保養生命的研究[J].健康 教育 ,2010(11).

[3]郭芙德.淺談飲食對人體的滋養作用[J].健康大視野,2009(07).
中醫養生論文篇4
淺談《中醫養生學》 教學方法

0 引言

當今社會,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工作節奏不斷加快,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越來越多,因此養生康復保健越來越受到醫學界乃至全社會的重視,各種養生保健場館猶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這也引起了越南 留學 生的關注和興趣,要求將《中醫養生學》納入其人才培養方案。這無疑為中醫養生保健在越南的發展帶來了機遇。中醫養生學內容豐富,既有古代哲學的思想精髓,又有現代科學思想;既有中醫基礎理論,又有極其豐富的養生技術及疾病的預防康復手段。這對於沒有中醫基礎的越南留學生來說,接受起來比較困難。

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既能調動起越南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能適當彌補其中醫基礎不足的缺點,使學生系統地學好養生知識就顯得尤為重要。

1 精彩開篇,引發熱情

“良好的開始就成功了一半”,因此,用精彩的開篇來引發學生的興趣就顯得極其重要。若一開篇就講諸如中醫養生學的概念等會讓學生覺得索然無味,毫無學習興趣。相反,用十幾分鍾給他們講中國古今的長壽名人的 故事 ,現代人的養生誤區及生活中的陋習等讓學生認識到中醫養生學跟他們的生活密切相關,自然地引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在以後的每次課開始的幾分鍾,都盡可能的多舉相關實例,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比如,在講針灸養生時,舉艾灸足三里延年益壽的故事;又如,在講睡眠養生時,舉紅樓夢中劉姥姥在大觀園中,被眾姑娘們戲弄,每天給好吃好喝就是不讓其好好睡覺,結果劉姥姥跪地求睡覺的故事,教師在講“求饒”的時候,適當配上誇張、戲劇化的表情及動作,定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之後接著引用一位生理學家剝奪狗睡眠的實驗,解剖後,發現狗的中樞神系統發生了顯著的形態學變化,從而引出睡眠養生的重要性。

2 精選內容,專題授課

根據越南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實際,精選講學內容,將中醫養生方法技術篇中精神養生、食葯養生、經絡養生、運動養生、娛樂養生作為重點教學內容,以“專題講座”方式授課。授課內容有針對性,實用性。

3 夯實基礎,溫故知新

中醫養生是在中醫基礎理論的指導下的發揮,要運用好中醫養生知識必須要有扎實的中醫理論基礎,這正是越南留學生的短板。如何彌補這一短板,對上課老師來說也是一種極大的挑戰。教師必須在上課的時候准確的、言簡意賅的補充相應中醫基礎。比如,在講針灸、按摩保健章節時,先回顧一些重要的養生保健穴如足三里、關元、氣海、腎俞等,再講保健方法。在講精神養生時,教師須先介紹中醫理論中“七情”的概念和相關臟腑關系以及七情如何導致疾病等,然後再接著講精神致病。如此便可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4 恰當舉例,激發興趣

在授課過程中恰當舉例,可幫助學生理解中醫養生精髓。以精神養生為例,講到情志致病時,可舉《儒林外史》中范進因中舉而發失心瘋癲狂,如此為“喜傷心”,後其最懼怕之岳父給了他一巴掌,反而將其治癒,此為“怒勝喜”。這是典型的情志過激導致疾病和利用情志治療疾病的病例。憤怒傷人可講《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三氣周瑜,周瑜暴怒之下口吐鮮血而死。悲傷人可舉《紅樓夢》中林黛玉多愁善感,常常傷心哭泣,最後傷肺咳血而死等。又如,三國時期一太守因思慮過重致病,華佗診之,收重禮不施治反而咒罵太守,太守大怒後其病自愈,此為以怒勝思等等。以這些案例強調情志與疾病的重要因果關系,突出精神養生的重要性。

5 實踐教學,動手操作

中醫養生學是一門技術實踐課程,教學中要突出實踐教學。比如,在食葯養生章節,可以讓學生親自製作葯膳,自己選擇搭配食材,體驗製作過程。運動養生章節,可以增加傳統養生體育教育,如 太極拳 、八段錦、五禽戲等,使其掌握導引、行氣運動的本領。在娛樂養生章節,如在介紹音樂養生時,我們可以在課堂上播放音樂,如《春江花月夜》、《梁祝》、《二泉映月》、《第三交響曲》等,使之在現場能切身體會到音樂在消除病人心理障礙上特有的心理、生理功效。在介紹舞蹈養生時,播放中國好舞蹈、舞林大會、中美舞林大會等電視視頻,讓學生認識並欣賞古典舞、 現代舞 、群舞、獨舞等舞蹈,讓學生們在課堂上有更加深刻的視覺感受。

6 結束語

以上教學方法針對根據各個不同教學內容進行設計,在引起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前提下,夯實中醫基礎、突出實踐,以期取得良好教學效果。

猜你喜歡:

1. 中醫養生相關論文範文

2. 中醫養生論文範文

3. 淺談中醫美容論文範文

4. 關於養生的心得體會範文

5. 1000字中醫養生論文該怎麼寫

Ⅱ 關於美容與健康論文3篇

著人民收入提高,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的改變,美容健康服務逐漸成為一個新的消費 熱點 。下面是我為你精心整理的關於美容與健康論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關於美容與健康論文篇1

摘要:要遵循(細部觀察及不斷詢問客人的感覺及反應,客人極度不適,要停止觀察)、專心照顧(一面護膚,一面專注觀察過程的變化,一有膚變,立即停止)、小心使用護膚品(選擇護膚用品要有專業常識,並小心使用,刺激性較弱的保養品為優先考慮)的“三心”原則,避免護膚過程中引發刺激產生類敏感的不適。

關鍵字:敏感、皮膚、保養、生活細節

敏感性皮膚就是容易因飲食、情緒或所用的護膚用品,導致皮膚表面乾燥、發紅、起斑點、眼腫、脫皮或生暗瘡等。 敏感性皮膚最直接的定義就是“易受刺激而引起某種程度不適的皮膚”,易受刺激是主要關鍵,這種皮膚一般都比較白,毛孔也較細小。敏感性皮膚一般很脆弱,遇到外在環境出現變化,肌膚無法調適。而出現不舒服的感覺,這是一種不健康的皮膚類型。

要遵循(細部觀察及不斷詢問客人的感覺及反應,客人極度不適,要停止觀察)、專心照顧(一面護膚,一面專注觀察過程的變化,一有膚變,立即停止)、小心使用護膚品(選擇護膚用品要有專業常識,並小心使用,刺激性較弱的保養品為優先考慮)的“三心”原則,避免護膚過程中引發刺激產生類敏感的不適。敏感性肌膚在換季的季節最易發生,熱溫由熱變冷,空氣中的相對濕度由高變低,很多平常自覺皮膚較脆弱的人,在秋冬時期,無論護膚的選擇方式以及護膚用品的選擇,都是配合專業秉持“三心”的原則,逐漸改善膚質,讓美麗的肌膚臻於至善至美。

一、敏感性皮膚主要具有下列特徵表現:

1. 皮膚表皮薄,細膩白皙,皮脂分泌少,較乾燥,微血管明顯,皮膚呈現乾燥機能減退,角質層保持水分的能力降低,肌膚表面的皮脂膜形成不完全。

2. 接觸化妝品或季節過敏後易引起皮膚過敏,出現紅、腫、癢。皮膚缺乏光澤,臉頰易充血紅腫。

3. 因季節變化而使皮膚容易呈現不穩定的狀態。主要症狀是搔癢、燒灼感、刺痛、皮膚發癢和出小疹子。

4. 容易受冷風、食物、水質、紫外線、合成纖維、香味、色素等外在環境或物質的影響。

5. 當接觸到刺激性物質就會引發肌膚的問題。對陽光、氣候、水、植物(花粉)、化妝品、香水、蚊蟲叮咬及高蛋白食物都有可能導致過敏。

二、敏感肌膚大致分為以下幾種類型啟緩漏:

A.乾燥性敏感肌膚

無論什麼季節,肌膚總是乾巴巴且粗糙不平,一搽上化妝水就會感到些微刺痛、發癢,有時會紅腫,有這幾種症狀的人屬於乾燥性敏感肌膚。肌膚過敏的原因是因為膚持悄爛乾燥,導致防衛機能降低,只要去除多餘的皮脂和充分種保濕即可。

B.油性敏感肌膚

臉上易冒出痘痘和小顆粒,會紅腫、發炎,就連臉頰等易乾燥部位也會長痘痘,專家稱有這些症狀的人應屬於油性敏感肌膚。敏感原因為過剩附著的皮脂及水分不足引起肌膚防護機能降低,只要去除多作的皮脂和充分保濕即可。

C.壓力性敏感肌膚

季節交替及生理期前,化妝保養品就會變得不適用,只要睡眠不足或壓力大,肌膚就會變得乾巴巴,有這幾種症狀的人應屬於壓力性敏感肌膚。原因在於各種外來刺激或荷爾蒙失調所引起的內分泌紊亂。

D.永久性敏感肌膚

如同過敏性皮膚炎或陽光、香料、色素等異常敏感來源。特定的刺激物(過敏源)引哪團起過敏反應,如果依然按照自己日常的保養方式會很危險,最好公平是馬上到皮膚科診所求診,並用醫師所建議的保養產品。

三、注意護理

成為敏感性肌膚後,皮膚會變得非常脆弱,外界輕微的變化都有可能導致肌膚過敏,因此在平常的養護中一定要注意小心呵護。

1.保持皮膚清潔。春天多風沙,這些灰塵與分泌旺盛的皮脂相混合,易造成皮膚粗糙,故應時刻保持皮膚清潔,可用溫和的洗面奶及柔膚水,幫助殺菌、清潔、柔軟肌膚。皮膚在冬季多因乾燥缺水而異常敏感,因此在選擇護理用品時,應選不含香料、酒精、重防腐劑的成分。

2、潔面劑方面,不要選太濃太刺激的鹼性產品,由於鹼性太強,會傷害皮膚,因此應以溫和而偏微酸性的潔面乳為佳。 此外,潔面時亦不應使用潔面刷、海綿或絲瓜絡,以免因摩擦而造成敏感。使用天然植物製成的護膚品,如用蔬菜水果製成的護膚品或面膜。不宜使用含有葯物或動物蛋白的營養護膚品及面膜,因皮膚對其易發生過敏。

3.不要隨意更改往日用慣的化妝品品牌,因為皮膚需要適應新的氣候,正處於一種抵禦、適應外界環境能力較為薄弱的時候,隨意更改品牌的話,很容易出現過敏。

4.隨時注意皮膚的保濕,增強皮膚的抵抗力,可選用清爽型、親水性護膚品,原來冬季使用, 的含油多的護膚品應盡量少用。跟夏季不同,在乾涸的秋冬,敏感性皮膚在使用粉底時,除要顧及防敏感的作用外,也應選擇含高水分的濕粉底,以減少因乾燥而造成的癢痛。

5.對寒風和紫外線過敏的皮膚,外出應保護好皮膚。如冬天戴好防寒帽及口罩,防止寒風侵襲。夏天應撐傘或戴遮陽帽,面部皮膚塗防曬霜,防止日光曝曬。

注意風沙對皮膚的影響,平時皮膚較敏感的人外出時要注意這些。

6.飲食上多吃新鮮水果、蔬菜,少食刺激性強、易引起過敏反應的食物如海鮮、筍類等。多補充維他命C ,缺乏維他命C,容易令皮膚粗糙枯乾,從而引致皮膚炎、脫皮等敏感症狀。在含豐富維他命C的蔬果中,梨與奇異果是首選,多吃可以加強皮膚組織,有助對抗外來敏感。

7、晚上護理皮膚時,應用水果汁或蔬菜汁護膚。既起到營養皮膚的作用又防止皮膚過敏。

8、定期到美容院做皮護,對改善皮膚的條件,增加皮膚的抗敏性有較好的作用。

四、注意化妝品的選擇

1.潔面產品

我們的皮膚通常在秋冬季會因缺水乾燥而異常敏感,因此護理品應以不含香料,酒精,防腐劑等成分為准。對於敏感性肌膚者而言,潔面產品不能太刺激,可選溫和而偏微酸性的潔面乳。這里要強調的是,潔面時水溫不能太熱也不能太冷,更不能用肥皂和香皂洗臉等含鹼性物質的潔面乳洗臉,那樣會加重皮膚過敏的症狀。另外,敏感性皮膚不宜使用磨砂膏、去死皮膏等。這是因為皮膚的角質層薄和角質層損傷是造成敏感的主要原因,因而保養的首要原則就是維護角質層不受傷害。像尚赫的海洋活膚潔顏露和藍希活性金洗面乳就是兩款不錯的潔面品。前者集卸妝和清潔為一體,能徹底清除肌膚表面彩裝及深層污垢,同時對皮膚進行滋養保護;後者由於其獨特的成分,能讓用者在徹底清潔面部污垢的同時使肌膚得到滋養並增強肌膚自身免疫機能。

2.爽膚水

洗完臉後塗上爽膚水能使面部有清爽及光滑的感覺,一般的爽膚水都含有酒精,除容易令敏感皮膚發紅外,當酒精揮發後還會令皮膚感覺很緊綳。所以皮膚敏感的朋友應該選擇性質溫和又不含有酒精,香料的爽膚水。塗時應用手指指腹輕彈,不宜大力拍打。具有海洋高密度鎖水分子,海洋粘多糖等成分的尚赫海洋活膚水,是爽膚水中的好品牌,它能在皮膚表面形成柔軟平滑的保濕屏障,活化肌膚細胞,具有輔助、提高保養品吸收的功能。

3.日霜

皮膚敏感的朋友不宜選用帶刺激性而濃度高的修復霜,偏微酸性而無香料或標明敏感皮膚專用的最好。由於秋冬陽光不如夏季強烈,日霜中便不需要使用油光控制的成分,但應以能著重鎖緊肌膚水分的活性粒子成分為主. 比如內含海洋高密度鎖水因子,鎖水磁石的尚赫海洋活膚精華霜,它能在表皮形成3D保濕水網,平衡油水,超強保濕,同時修復受損細胞。

4.面膜

敏感性肌膚淺薄的角質層常常不能保持住足夠的水分,無論是在夏天的冷氣房中,或是在冬天乾燥的氣候中,具有這種膚質的人,會比一般人更敏銳地感覺到皮膚缺水、乾燥,因而日常保養中加強保濕非常重要。除使用含保濕成分的化妝水、護膚品外,還應經常性地定期做保濕面膜。海洋活膚面膜,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及微量元素,能提高細胞活力、達到油水平衡,促進血液循環及新陳代謝。將清潔,補水、美白一次完成。

5.隔離乳

敏感性肌膚者比非敏感性肌膚者更易在日常生活中對刺激性物質產生反應,因此外出或者上彩妝之前,塗上一層隔離乳就顯得尤為重要。尚赫海洋活膚隔離乳,能隔離紫外線,粉塵等有害物質,提供全天候的保濕作用,抗自由基及氧化物質,防止皮膚衰老。它清爽透氣,不油膩,同時修飾膚色,為肌膚增添光彩。

對於敏感性皮膚我們既要注重平時在日常生活中的飲食又要注重保養。希望每個人對自己的皮膚負責,還自己一個美麗。

參考文獻:

1、農牧崗,梁作裕,覃君良,曹爍;中成葯葯理實驗 方法 的探討——美容中成葯葯理實驗方法初探[J];中葯葯理與臨床;1985年00期

2、吳琰瑜,王學民;敏感性皮膚的測試及其評定[J];中華醫學美學美容雜志;2003年04期

3、胡晉紅,朱全剛,范國榮;皮膚葯理學的研究進展[J];中國臨床葯理學雜志;2001年05期

4、王旭平 ,任道鳳 ,金錫鵬;皮膚屏障研究方法的新進展[J];國外醫學.皮膚性病學分冊;1999年06期

關於美容與健康論文篇2

【摘要】所謂“一白遮白丑”,亞洲女性對於美白有執著的追求。果蔬中含有豐富的營養維生素,有一種人體皮膚內表層易於吸收的褪色素。維生素的種類很多,功用也多種多樣。它們不僅是維持生命的必要之素,而且是美容的重要物質,通過食用以及外敷都可提高皮膚的光澤及亮度。

【關鍵詞】美白、維生素、果實美容。

現在市場上各種美白產品琳琅滿目,對於美白肌膚很多女生都喜歡使用昂貴的美白產品,有時候用得多還比不上內服的效果好,其實在我們的身邊就存在很多可以美容的食物,省錢又有效。現代醫學研究發現,果蔬中主要含有維生素、礦物質、纖維素、不飽和脂肪酸等營養物質。維生素不僅是維持生命的必要之素,而且是美容的重要物質。人體一旦嚴重缺乏維生素,會影響到美容與健康。

一、影響膚色的因素

人類的膚色因種族不同而不同。在同一種族的人中,皮膚顏色的深淺也不完全相同。即使在同一個體中,皮膚的顏色也可受年齡,環境、季節、食物、皮膚狀態,健康情況等因素的影響。一般來說,皮膚的顏色與下列因素有關。

(1)皮膚表皮角質層的厚薄。表皮透明層及顆粒層的厚薄、真皮層內血管的充血程度及皮膚表面的光潔度都與膚色有關。若角質層厚,皮膚偏黃色;顆粒層和透明層厚,皮膚顯白;真皮層血液循環充足,皮膚紅潤;皮表若不平整,有凹陷,可使皮膚發青。

(2)黑色素 黑色素是由黑色素細胞產生的,它是使毛發和皮膚著色的黑褐或黃褐色色素,其數量與分布影響皮膚黑色調的深淺,是引起皮膚顏色變化的主要原因。

(3)內分泌 內分泌對膚色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對黑色素的影響來實現的。例如肢端肥大症患者因為垂體分泌的促黑素激素增加,所以黑素的形成增加,使皮膚出現色素沉著。性激素特別是雌激素也能刺激黑素細胞分泌黑素,孕激素則促進黑素的轉運和擴散,二者聯合作用的結果就使妊娠婦女出現明顯的色素沉著--妊娠斑。

(4)營養 人體內的各種代謝過程包括色素代謝在內均與營養有關。動物實驗表明,酪氨酸、色氨酸、賴氨酸等氨基酸在黑素形成中是必需的。泛酸、葉酸、生物素、對氨苯甲酸等也可參與黑素形成。維生素C在黑素代謝中可使深色氧化型釀式產物還原,從而使色素轉淡。維生素A缺乏引起毛囊角化過度而使流基減少,引起色素沉著。煙酸缺乏可對光敏感而出現色素沉著。微量元素在黑素代謝中也起很大作用,其中以銅離子和鋅離子較為重要。身體中若缺少了銅離子和鋅離子,毛發就要變白。此外,一些重金屬,如砷、鈕、銀、金等,可以通過增強酪氨酸酶的活性而使黑素生成增加,引起皮膚色素沉著。

>>>下一頁更多精彩“關於美容與健康論文”

Ⅲ 醫學整形美容論文

醫學整形美容論文

醫學美容是如今社會關注的一個熱點,以下是我收集的相關論文,僅供大家閱讀參考!

1《黃帝內經》反映中醫美容「以人為本」健康理念

「以人為本」一詞,最早出現在我國春秋時期政治家管仲的著作《管子霸言》中原文曰:「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危。」國學大師張岱年[7]主編的《中國文化概論》中,將以人為本與天人合一、剛健有為、貴和尚中並列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四大要點。因此,管仲提出的「以人為本」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西方傳統文化也有「以人為本」的理念。古希臘哲學家普羅泰戈拉[8](公元前490—421)提出著名的論斷:「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的驚訝,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充溢著以人為本精神的哲理。十四到十九世紀的歐洲思想解放運動,重新弘揚了以人為本的理念,先後出現了人文主義、人道主義、人本主義思潮。現在理論界認為:Humanism(英文)譯為漢文可譯為人文主義,也可譯為人道主義,還可譯為人本主義[9]。以人為本弘揚了人性與人權,尊重人的尊嚴、實現人的權利。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醫學開始全面考慮人的社會生活環境,包括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如經濟、家庭、社會交往、精神狀態等方面與人體健康之間的關系,從社會人和生物人兩者結合起來解決人的身心健康問題。醫學模式已由傳統的「以疾病為中心」轉變為「以病人為中心」再發展到「以人為中心」,形成了維護人的尊嚴,尊重人的權利,重視人的價值,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以人為本」的思想。孫秀珍提出,以人為本的內涵本質上是一種以人為中心,對人存在的意義、人的價值以及人的自由發展珍視和關注的思想[10]。因此,今天的醫學倫理本著以人為本原則,在醫療中為患者提供精神、感情和文化等各方面服務,旨在創造更加和諧的社會和更有尊嚴的幸福人生,避免科學技術過度在醫學中的濫用。覃紅等[11]認為,醫學必須充分體現出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在醫學中的和諧與統一。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不僅為中醫學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也成為了中醫美容學理論的源頭,而其中所蘊含的「以人為本」醫學和美學思想可概括為以下兩個方面。

2《黃帝內經》反映中醫美容多元化審美理念

《黃帝內經》作為一部內容豐富的充滿醫學人體美學思想的經典醫籍,闡發了人體美的多元標准,對今天中醫美容實踐仍然產生重要影響。李紅陽指出,《黃帝內經》不僅較詳細的闡述人活體測量,還闡述人體解剖生理學、體質人類學基礎、形態特徵及氣質要素等醫學人體美學思想[12]。同時,中醫體質學說,正是起源於成書於春秋戰國時代的《黃帝內經》。體質是指人體生命過程中,在先天稟賦和後天獲得基礎上所形成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心理狀態方面綜合的相對穩定的固有特質。《靈樞壽夭剛柔》雲:「人之生也,有剛有柔,有弱有強,有短有長,有陰有陽。」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的體質差異是有差異的,比如人的性情性格有剛柔之分,體格有強弱之別,壽命有長短,陰陽有偏頗。體質現象是人類生命活動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具有個體差異性;而體質又是先後天因素共同作用逐漸形成的結果,雖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但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是可以調節的[13]。這種承認並關注人體健康及美感狀況各有特色的思想,就是在中國傳統優秀文化浸潤下產生的以人文本的中醫美學思想,它為尊重不同風格的美感提供了理論基礎,為審美標准多元化提供了合理性依據。

3《黃帝內經》反映中醫美容關注健康之美

3.1中醫美容的健美之象

一般來說,中醫美容所關注的形之美主要在人的容貌美,尤其是面部皮膚美方面。從人體美學的角度看,皮膚是人體最大的感覺器官和最引人注目的審美器官,具有感覺、表情功能,能傳遞人體美感信息,是人體審美的第一觀照對象[14]。雖然維護和創造人體容貌之美是美容醫學領域共同的審美行為與審美要求,但與西方美容醫學模式注重外形美的不同之處在於:中國文化框架下的中醫傳統美學,是在中國文化之哲學、美學和醫學層面上概括形成的,因此中醫美容同時注重人的健康維護和促進。中國醫學基於「有諸內必形諸外」的哲學思想,認為人的氣血盛衰,常常從面色顯示出來。中醫認為,人體面部皮膚作為美容的重要美感元素,雖然膚色可青、赤、黃、白、黑等有所偏重,但都需具備「光明、潤澤」的健康徵象。《素問五臟生成篇第十》雲:「五臟之氣,故色見青如草茲者死,黃如枳實者死,黑如炲者死,赤如杯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見死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雞冠者生,黃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此五色之見生也。生於心,如以縞裹朱;生於肺,如以縞裹紅;生於肝,如以縞裹紺,生於脾,如以縞裹栝樓實;生於腎,如以縞裹紫。此五臟所生之外榮也。」此段話以比象之法,闡述了容貌色澤美與五臟健康之間的緊密聯系。《黃帝內經》形容健康而美的面色叫作「白絹裹硃砂」,即看上去如白色的絲絹裹著硃砂,白里透紅;而不健康的人則常常表現出多種異常的臉色,如蒼白、潮紅、青紫、發黃、黑色等。而且,《黃帝內經》中就已經有關加鼓、座、面衰、顏黑、面塵、眉墮、毛折、皮皺、唇揭、爪枯等皮膚病症的病因病機的論述,充分說明了人體容貌與健康關系重要性。

3.2中醫美容生理及病理規律

《內經》將人體看成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五臟六腑、氣血陰陽的變化,可以通過經絡反映到人體外表特別是面部。《素問六節藏象論》雲:「心者,其卷華在面」「肺者,其華在毛,其充在皮」「腎者,其華在發,其主在骨」「肝者,其華在瓜,其充在筋」「脾胃、大腸、小腸者,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素問五藏生成篇》也雲:「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肝之合筋也,其榮瓜也;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腎之合骨也,其榮發也。」對於五官容貌與內臟功能關系的生理機制,《素問調經論》曰:「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五臟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氣血,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明確指出氣血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性。《靈樞邪氣臟腑病形》雲:「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意即臟腑化生的氣、血、津液通過經絡系統源源不斷輸送到頭面,發揮溫煦、滋潤和濡養的作用。只有氣、血、津液上榮皮毛,皮膚得到充分的營養、滋潤,皮膚才會紅潤、水嫩、光滑細膩。人體病理狀態會導致容貌失美,《黃帝內經》首先論述了人體毛發、胡須、顏面、五官、皮膚以及形體之美的衰退與年齡之間的關系。《上古天真論》闡述了人體在發育成長衰老過程中人的容貌變化,其中尤以皮膚毛發的變化最為典型:「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陰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三八,腎氣平均,筋骨頸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於下,面焦,發須頒白,肝氣衰,筋不能動;八八,則齒發去。」另外,《靈樞天年》亦雲:「四十歲,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榮華頹落,發頗斑白;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特別是,《素問上古天真論》最早確定了「天癸」這一重要的物質,認為它與人的增齡衰老直接相關。在體外表現於頭發皮膚牙齒等美感損減。另外,《內經》還討論了造成容貌失美的不良生活方式,認為不當飲食,是容貌損傷的重要原因。《素問五臟生成篇》曰:「多食咸,則脈凝澀而色變;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此五味之所傷也。」勞逸得當,助生容貌,勞逸不當,容貌損傷。《素問宣明五氣篇》則有:「久視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勞逸不當,則氣機郁滯,升降失司,少陽之氣不得宣發,氣失和暢,身獃人乏。虛者清陽不升,神怠抑鬱;實者郁濁不降,擾神逆亂。表明飲食勞逸過則傷氣,陽傷而形貌損。據此,《黃帝內經》建立了中醫初步的衰老與抗衰老的研究體系,當時稱抗衰老為《攝生》《道生》和《養生》等。該著作將養生之道的論述《上古天真論》《四氣調神大論》《生氣通天論》等三篇列於《素問》之卷首,較為系統地闡述了有關延年益壽的理論和實踐,並明確提出「治未病」,來維護人體健康、延緩衰老、保持美好容顏。當今世界文化范圍內,人們對葆有青春的追求日益強烈。趙雅妮提出,現代社會中抗拒衰老,保持青春,已被賦予了類宗教式的道德律令[15]。所有這些,正與當下醫療美容保健的總原則一致。

4《黃帝內經》反映中醫美容關注形神之美

4.1中醫美容形美與神美的統一

整體思維是中醫最根本的思維特點。它把人的形與神有機結合,把研究對象人作為身心如一的存在——即全人來考慮,在中醫美容的思維模式,包括人體形美和神美,二者共同作為中醫美容學核心研究對象。中醫美容強調的神之美,在中醫學上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神,是指整個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如整個人體形象以及面色、眼神、言語、應答肢體活動、姿態、風度等,無不包括在神的范圍;狹義的神是指神志,是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包括人的個性心理特徵和情感過程,是中醫學研究的重點內容。《黃帝內經》作為生態醫學經典,《素問六節臟象論》雲:「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口,於胃腸,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同時,「天人合一」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更表現出思維模式的整體性、系統性和辯證性特點,把人置於與自然和社會的密切關連當中。《靈樞逆順肥瘦》指出:「聖人之為道者,上合於天,下合於地,中合於人事。」這些思想一方面引導人們在生活中「法天則地」,通過與大自然和諧相處,養成有規律的健康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教導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注意與他人和社會規范和諧相處,創造良好生活氛圍,達成身心愉悅狀態,提升人的幸福指數和容貌美感。

4.2中醫形神美的生理及病理原理

人體之形、神與氣血、五臟功能之間在生理和病理上互相影響。《素問調經論》曰:「神有餘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而對於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內經》將人的精神活動分為神、魂、魄、意、志五種,以心統帥,分屬五臟,即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腎藏志。同時,對於其中的情感過程,或說五臟藏神的不同狀態可以導致氣機的不同運動和後果,《素問舉痛論》雲:「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由於中醫認為「氣為血帥,血為氣母」,所以,神之動必然最終導致人體氣血變動,當變動幅度過大時,就會引起氣血陰陽偏頗之症。可見,神之狀態導致人體氣血運動失衡,與人體容貌美關系密切。對於不同情致對五臟功能的傷害,《靈樞邪氣臟腑病形》雲:「愁憂恐懼則傷心」,《靈樞口問》雲:「悲哀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靈樞百病始生》雲:「憂思傷心」等;而《靈樞本神》也提出:怵惕思慮傷心、憂愁傷脾、悲哀傷肝等思想。以上論述,說明神志過激或情志過於強烈即會傷害人體臟腑功能,導致人體健康和容貌美感下降。因此,《內經》按照五行生剋規律提出了五志相勝療法,即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不僅如此,林俊華研究提出,作為中醫理論巨著的《黃帝內經》,除了為中醫美容理論提供了全面深刻的美學和醫學理論依據,還貢獻了一些治療美容的方法[16]。如《靈樞經筋》記載了馬膏療法,用馬項下脂肪反復塗摩患處治療皮膚疾病,即將葯物和按摩結合起來的一種美容治療方法。總之,《內經》通過闡發人體形、神與氣血、五臟之間的互動關系,倡導人們從自然、社會、心理、生活、體質等方面獲得和諧自然的健康感、幸福感和容貌美感。這種觀念雖歷經幾千年,不但沒有被其他觀念替代,反而與當前世界健康理念十分契合。1984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制定的《保健大憲》指出:「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症狀,而且包括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完整狀態」。這充分說明了《黃帝內經》巨大的經典價值和現代價值,值得人們研究借鑒。這也是中醫美容理論和實踐未來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之處。

5結語

通過考察發現,《黃帝內經》諸多篇章對人體生理病理所闡發的中醫美容思想十分豐富可貴。首先,對於美容的理念和原則,《黃帝內經》具有全面而辯證的美容多元化觀念,充分反映了中醫美容對人的尊重,體現了中國醫學以人為本的美學理念。同時,《黃帝內經》中的美容機制闡述,不僅包括外形之美的肌膚層面,還包括內在神氣之美感,二者的共同基石乃是人體氣血平衡和五臟功能的健康,以及人體身心健康與社會關系的健康和諧,這種認識與當前世界健康理念十分吻合,有助於避免西方美容過度追求表面化、過度依靠整形化妝技術,對人體健康有所忽視的不利傾向,值得重視和深入研究。

;

Ⅳ 養生的重要性論文2000字

養生的重要性格式要求告訴我。。

Ⅳ 中醫養生大學論文範文參考

中醫養生學是是一門古老而又新興的學科,中醫養生在增進人類健康、延年益壽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是中華民族優秀 文化 的重要組成部分。下面是我帶來的關於中醫養生論文 範文 的內容,歡迎閱讀參考!

中醫養生論文範文篇1

淺談回族葯膳與飲食養生教學設計

摘要:本研究以寧夏醫科大學選修課“回族葯膳與飲食養生”為例,探討其教學設計策略,旨在培養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探索精神。

關鍵詞:選修課;回族葯膳與飲食養生;教學設計

回族是一個注重健康的民族,全國第三、四次人口普查發現,寧夏的百歲老人中,回族老人占絕大多數[1]。究其長壽因素,良好的飲食習慣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回族的飲食生活中蘊含著豐富的養生哲學,食與療密切相關,“以食養病,以食代葯,醫食同源”,是我國養生學界的瑰寶。在歷代的回醫回葯著作中,飲食療法都作為防病治病的一種重要方式,它既是回醫回葯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回族文化的主要承載者,更是健康飲食理念的重要內容。本項目致力於從生活化的角度,面向本校大學生開展選修課“回族葯膳與飲食養生”,採用“以身探索”的 教學 方法 ,引領醫學生體會回族飲食文化的豐富內涵,同時本課程又是學校進行人文素質 教育 的重要內容,意義重大。

一、整合教學內容

(一)合理設計內容體系

由於本課程暫無固定教材,授課內容由本項目成員根據學校實際情況選材,並參照《中醫飲食調護》(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郭瑞華主編)的章節設計,對整理後的教學內容分門別類。本課程共分為四大部分:“一、回族飲食養生理念”、“二、常用食材、葯材的分類、性質、功用、現代研究”、“三、回族葯膳、民間食療方的類型、功用、製作方法及現代營養分析”、“四、常見病症飲食調護方法”。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對知識的實際應用,以實際案例為主線,講授葯膳的具體應用,目的是使學生通過本章的學習,將前面已經學習的內容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將理論與臨床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

(二)創新體例設計

每章內容均以實例或現象、或民俗 諺語 為引導,提出問題,然後引出正文內容。“正文”先以回醫回葯理論進行闡釋,要有理有據,有明確的文獻來源;對相關內容進行中醫中葯論證、現代營養學論證。本部分內容應以“夠用”為原則,突出實用性,注重培養學生的拓展性思維能力。編寫時應注重知識的深度,不片面追求知識的廣度。“食膳舉例”部分應緊密貼合正文內容,列舉的食譜應具有可操作性,在食材選擇、調味劑使用、烹飪方法等方面,應具有顯著的“回族”、“清真”特色。“知識小鏈接”部分是對上述內容的補充,相對獨立,可以插放在任何需要知識補充之處。

此部分內容應納入相關的回族文化、生活習慣、養生諺語、宗教信仰、齋戒習俗等知識,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回族文化的熏陶,增進民族間的文化交流,這是地處少數民族地區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特色”的體現,突出趣味性,富有啟迪性,使本課程更具生活氣息和文化底蘊。“思考問題”的設置,不應是對重點知識的提問,而更注重於培養學生運用所學解決問題的能力,所設置的問題應以培養學生“ 發散思維 ”和“舉一反三”的能力為目的,貼合實際生活。

二、注重多種教學方式的綜合運用

授課以“課堂討論”為主,“以問題為主導”,追求“親力親為,以身探索”。教師只對關鍵性理論知識進行講解,而對一般性、容易理解的內容,則以“課堂討論”的形式開展,鼓勵學生從自身的視角去理解回族飲食文化,思考在原材料選擇、加工工藝方面的考究及蘊含的養生理念,等等“;課堂討論”還包括生活現象討論、葯膳分析討論、疾病食療討論等專題討論。具體方法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先提出不同意見,經過集體討論後,糾正不正確的認識,並分析原因,最後由輪流小組組長以“ 報告 ”形式書面 總結 上交。本課程這樣設計可使學生在互相探討中增進知識,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批判精神,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視頻教學所選內容多為公眾媒體或專業網站上提供的素材,涵蓋回族烹飪、養生等方面的內容,使本課程成為真正意義上“色香味俱全”的公共課、文化課,增強學生的感官認識,豐富課堂活動,更可激發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積極動手的熱情。

三、實施成績綜合評價

將學生在課堂討論中的表現和撰寫的“報告”納入本課程考查范圍,占成績考核的30%。“試卷考試”主要考查學生對教學基本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情況,以及葯膳方的使用、食譜分析能力,占成績考核的30%。“實踐調研”環節,要求學生利用節假日,深入生活,對身邊人群的飲食習慣和常用食物進行調研分析,以培養學生“立足實際”“,理論結合實踐,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占成績考核的15%。在“動手能力”環節,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針對自身、家人的體質特點,或者對某種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痤瘡等)的易感性進行分析;根據分析結果,自擬或自選葯膳,在家操作,操作過程以視頻或圖片形式呈交,並對葯膳的功效進行口頭闡述,對葯膳的實際功效、服用時間以及體會進行如實記錄,以此來綜合評價學生的各項能力,將結果納入本課程考核內容,占成績考核的25%。這也是本課程在成績考核方面的特色和創新點。

四、全面考察教學效果

本課程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應用學科,在理論的講述上,以“夠用,會用”為目的,對教學內容進行精簡化處理,始終貫穿“以應用為主線”,所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實際運用情況是反應教學效果一個重要方面。設計調查問卷,調查學生對本課程的滿意度、存在的問題、改進意見等方面,以評價教學內容、課程設計、授課方式、成績考核方式的合理性和非合理性。另外,學生的出勤率可以直接反映學生對本課程的 愛好 程度,是評價教學效果最直接而簡單的風向標。

本人認為教學內容新穎、實用性強、授課方式靈活、授課內容貼近生活、寓教於樂,都會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保證出勤率。而活躍的課堂氛圍、師生間的良好互動,以及課間學生咨詢問題的多少等等,都可反映出學生對本課程的喜愛程度。所以應納入教學效果的評估范圍。本次課程採用小班授課的方式進行,一個班大約為50名學生。

根據學生簽到表、課堂互動情況、小組討論及提交的調查問卷顯示:學生對本課程表現出較強的求知慾和自主學習的能力,課堂氣氛熱烈而輕松,加深了學生對回族飲食文化的了解,使學生具備了鑒別“美食與營養美食”的能力,督促學生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以身探索”的教學方式培養了學生分析判斷能力,使學生初步具備了敢於質疑、敢於批判地接受知識的意識和精神。“以身探索”的教學方式是本項目率先提出的教育理念,其核心是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初步具備批判精神。

現代社會是知識大爆炸的時代,而個人的認知能力在海量信息面前顯得愈發渺小,如何在信息的海洋中把握住正確的方向“,棄其糟粕,取其精華”,必須具備基本的分析判斷能力。本項目開設的“回族葯膳與飲食養生”,其內容取自回族古今相關書籍,如《回回葯方》《飲膳正要》《回族清真美食文化》《湯瓶八診》系列叢書等,以及回族民俗、飲食習慣、烹飪習慣、伊斯蘭經等大眾通俗的內容。所以在作為一門課程講授給學生時,教師必須首先要保證所授內容的真實性和科學性,要批判某些不合時宜、不符合現代營養學的內容,發揚真正對健康有益的飲食文化;而教師更有責任幫助和引導大學生建立批判地接受知識的意識,利用所學的專業知識進行分析判斷,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所謂的批判精神,是指對既定的學說或理論進行思考與質疑,有自己獨到的、科學合理的見解和判斷,它是建立在探究問題的基礎之上的科學的、正確的批判態度,與簡單的否定與拋棄完全不同[2]。

筆者認為,批判精神是 創新思維 的重要前提條件,是大學生素質教育必不可少的內容,本課程將素質教育融會貫通於課堂,使學生受益匪淺。因此本課程“以身探索”的教學方式或可為高校素質教育提供一條可行的途徑。作為全國回民比例最多的寧夏地區,寧夏醫科大學醫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接觸到較多的回族食物,對回族食物較為熟悉,學生往往可以根據親身體會對日常飲食進行初步評價,從而自覺形成良好的飲食生活習慣,這是本課程開設的現實意義。從長遠來看,本課程也是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是漢族學生了解回族文化的一個窗口,促進民族融合,共建和諧融洽的文化氛圍。

參考文獻:

[1]丁月玲.從回族的節食習俗談養生長壽[J].中國穆斯林,2001,(6).

[2]蔣篤運,蔣桂芳.談大學生批判和自我批判精神的培養[J].教育探索,2014,(2).

中醫養生論文範文篇2

試談睡眠與中醫養生

【摘要】從古至今,許多養生學家都認為睡眠與養生息息相關,良好的睡眠取決於多方面的因素,如睡眠的時間和時限、睡眠的環境、睡眠的姿勢、睡眠的情態等等,而在這些方面前人已為後世積累了許多 經驗 ,值得我們重視與借鑒。

【關鍵詞】睡眠;養生

睡眠,通常認為是由於身體內部的需要,使感覺活動和運動性活動暫時停止,給予適當刺激就能使其立即覺醒的狀態。良好的睡眠是產生和儲備能量的過程,就像車子開一段時間後需要進入加油站充電加油一樣,良好的睡眠可以修復我們疲乏的細胞,產生新的能量,造就更強的免疫力。

1 睡眠時間和時限

1.1 時間:我國古人在長期生活實踐中已逐漸形成了“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作息規律, 根據天人相應的觀點, 對四時的起居時間作了相應的論述。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春三月夜卧早起,夏三月夜卧早起,秋三月早卧早起,與雞俱興,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明•謝肇撰的《五雜俎》卷十三•事部一里說:“讀書不可過子時, 蓋人當是時, 諸血歸心, 一不得睡, 則血耗而生病矣。”晉•葛洪在《抱朴子•極言》也說:“寢息失時,傷也。”

1.2 時限: 吳清忠認為人體造血的最佳時段是從下午天黑之後到午夜一點,而且必須是達到深度睡眠的狀態,一個人每周至少保持午夜12點以前累計有8小時的睡眠。[1]

清代著名養生學家、文學家曹庭棟著的《老老恆言•晝卧》曰:“每日時至午,陽氣漸消,少息以養陽。時至子,陽氣漸長,熟睡所以養陰”。《靈樞•大惑論》也說:“陽氣盡則卧,陰氣盡則寤”。在中醫來看,睡眠其實就是一種人體陰陽交替的現象,子時和午時都是陰陽交替之時,也是人體經氣“合陰”與“合陽”的時候,睡好子午覺,就有利於人體養陰和養陽。

由此看來,睡眠更注重質量與有效性,即以精神和體力的恢復作為標准。古人說:“凡睡至適可而止, 則神寧氣足,大為有益。多睡則身體軟弱,志氣昏墜。”[2]

2 睡眠環境

明•高濂撰的養生專著《遵生八箋》中的《起居安•上卷》說:“所寢之室,名安樂窩, 冬暖夏涼,遇有睡思則就卧。”生命的三分之一都要在這“安樂窩”中度過,所以應該注意它的美化。《千金方•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七養性•道林養性第二曰:“居處不得綺糜華麗,令人貪婪無言,乃禍害之源,但令素雅潔凈,無風雨暑濕為佳。”

宋代養生家溫革在《瑣碎錄》中說:“卧處不可當風,恐患頭風,背受風嗽,肩受風則臂疼,善調攝者,雖盛暑不當風及坐卧露下”。風為百病之長,最容易侵襲人體而致病,出現頭痛、耳聾、面癱、癮疹、肩背冷痛等。所以卧處有風, 應該急避開, 尤其是體虛年老之人。《瑣碎錄》還說過:“卧處不可以首近火,恐傷腦。”如果在卧具邊安放火爐之類的東西,日久便會引動火氣,妨礙睡眠,而且由於近火,溫度可能過高,睡著後容易掀被,反而容易著涼。

北宋•張君房攥寫的道家典籍《雲笈七簽》雲:“夜寢燃,令人心神不安。”南宋•真德秀《真西山衛生歌》也曰:“默寢暗眠神晏如。”中醫學也有“神安則寐”之論, 就寢即滅燈, 則目不外眩, 神守其舍也。日光為陽氣之精華, 故日間人的陽氣得以增強, 處於優勢, 體內的生理活動亦處於升、動的狀態, 神志清醒,不易入睡。若夜間燃燈而卧,燈光雖然不及日光純盛, 亦為陽熱之源, 可擾動體內陽氣不得安伏於營陰, 阻礙人體進入睡眠的狀態。[3]此即宋末元初人李鵬飛撰養生學著作《三元參贊延壽書》中所說的“燈燭而卧,神魂不安”。另外,齊梁時代著名醫家陶弘景在《養生延命錄》里也說過:“凡卧訖頭邊勿安燈,令人六神不安。”

3 睡眠姿勢

在《希夷睡訣》中提倡右側卧時屈右足,屈右臂,以手承頭,伸左足,以手置於股間。[4]佛門稱此式是“吉祥卧”。《道藏• 混元經》曰:“仰面伸足睡, 恐失精, 故宜側曲。”《道藏》中《修真十書•衛生歌》雲:“卧不厭覺貴舒”此即“ 睡不厭屈,覺不厭伸。”孔子在《論語》中也說:“ 寢不屍”。《千金要方•養性•道林養性》說:“屈膝側卧,益人氣力,勝正偃卧。”《老老恆言•安寢》也指出:“如食後必欲卧,宜右側以舒脾氣”。

於上可知,古人們均認為右側卧睡比其他任何睡姿都好。而現代研究也證明了右側卧有利於心臟功能,還有利於消化系統的運化吸收。因為, 心臟位置較高, 有利於心臟排血, 並減輕其負擔; 肝臟位於右側最低處, 可獲得較多的供血; 胃向十二指腸和小腸通向大腸的開口都向右側,所以右側卧位有利於食物在胃腸內運行。[5]

4 睡眠情態

心神是睡眠的主宰者,神靜則寐,神動則醒。大怒大喜深思則陰陽不和,神不守舍,很難入睡。唐代李群玉《火爐前坐》:“孤燈照不寐,風雨滿西林。多少關心事,書灰到深夜。”這就反映了作者因思慮而不眠的睡前情態。

古人認為寤則神棲於目,寐則神棲於心,心靜無欲則能入睡,心情煩躁,雜念紛紜,常常難以入睡。[6]古人並詳細介紹了睡心的方法,戰國早期莊子所著的《南華經》記載睡心有“操縱”二法:“ 操者,如貫想頭頂,默數鼻息,返觀丹田之類,使心有所著,乃不紛馳,庶可獲寐;縱者,任其心游思於杳渺無膚之區,亦可漸入朦朧之境。最忌者,心欲求寐,則寐愈難。蓋醒與寐交界關頭, 漸非臆想所及, 惟忘乎寐, 則心之或操或縱,皆通睡之路。”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和客觀條件盡量睡好覺,讓身體在睡眠外生命三分之二的時間里生機勃勃。

參考文獻

[1] 吳清忠. 人體使用手冊[M],廣州:花城出版社,2006:1.

[2] 蒲昭和.古人推崇的睡眠養生法.保健醫苑[J].37

[3] 趙穎初, 騰晶.道教睡眠養生觀在中醫養生中的體現.中華中醫葯學刊[J]. 2009-9. 27(9):1941

[4] 明道藏[M].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 1988: 478

[5] 吳靜.宋詠梅.睡眠養生也要講究天時地利人和.江西中醫學院學報[J]. 2010-4.22(2):47

[6] 宋執雲,董桂蘭.古代睡眠養生術淺探.安徽中醫臨床雜志[J].1995.7(1):62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中 醫養 生論 文范 文”

Ⅵ 美容畢業論文怎麼寫

------------------------關於運用「皮膚生物鍾」規律指導美容實踐----------------------- 皮膚是人體(體表)最大的器官,其結構是相對穩定的,但皮膚的功能和活力在一天中是隨人體機能的不斷變化而在規律的變化著。這種規律性變化是人體生物鍾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並具有一定特點,筆者暫且稱它為"皮膚生物鍾"。 皮膚美容和實踐若能按照"皮膚生物鍾"來制定治療與護理計劃,必將產生意想不到的美容效果。 1 皮膚生物鍾是人體機能規律性變化的縮影 人體的新陳代謝活動在有規律地不停變化著,在不同時段神經和體液調節的變化亦有所不同。根據人體機能和皮膚機能的變化規律,大致可將其活動分為以下幾個時段,每個時段都具一定的代謝特點。 1.1 睡眠時段 從晚上22:00至凌晨6:00,代謝速度處於最低水準,尤其在熟睡時由於迷走神經興奮,使呼吸心跳次數減慢,血液流速降低,大腦耗氧量減少,腎上腺皮質激素(荷爾蒙)分泌量減少。但腦垂體分泌的生長激素大量增加,是細胞代謝峰值時段,細胞分裂速度比其它時段快7~8倍,此時細胞生長和修復機能最為旺盛。 1.2 清晨、上午時段 從清晨開始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量增加,6:00~8:00時段達最高峰,而腦垂體分泌的生長激素分泌量則明顯減少,人體蛋白質合成受到抑制。上午8:00~12:00,機體代謝最為旺盛,皮膚的機能和活力逐漸達到高峰,應激能力強,工作效率高。 1.3 午後時段 午後,血液循環集中於消化系統,人體其它的代謝相應減緩,機體逐漸產生疲倦感,皮膚血液流量也減少,對各種護膚品中營養物質的吸收能力比較弱。 1.4 下午時段 下午15:00後由於食物經過消化,大量營養物質進入血循環並被機體所吸收,大腦及心肺對物質的吸收能力逐漸增強並達到高峰。這段時間比較適宜作專業皮膚護理,還可配合健美操等健身運動。 1.5 晚間時段 晚上19:00~22:00機體和皮膚對外界刺激的抵抗能力降低,面部神經末梢及表情肌開始疲勞,眼周及下肢容易出現水腫。 各時段皮膚機能的不同變化,是人體整體機能變化的縮影,如果皮膚發生疾病會影響整體機能,同樣機體內部不協調時也會在皮膚上表現出來。 因此"皮膚生物鍾"是反映和觀測人體機能變化的最好和最重要的窗口。在治療皮膚疾病和護理皮膚時必須有整體觀念,標本兼治才能取得理想效果。 2 運用"皮膚生物鍾"指導皮膚美容實踐,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據皮膚生物鍾的變化,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有利時段進行各種治療和護理,並盡可能避開不利時段或採取補救措施,可取得較不擇時段進行皮膚美容更好的效果。 下面列舉四個不同時段作些解釋。 2.1 上午時段(8∶00~12∶00) 皮膚的機能和活力逐漸達到高峰,對外界各種刺激的承受能力提高,抵抗力強。此時段適合各種損容性皮膚病治療與護理。如:文眉文眼線、祛斑、除痣、換膚及治療皮炎、痤瘡、腋臭、脫毛、除疣等。 2.2 午後時段(12∶00~15∶00) 午飯後副交感神經興奮,血壓及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降低,身體逐漸產生疲倦感,血液循環集中於消化系統,皮膚血液量減少循環變緩,對各種營養物質的吸收能力比較弱。除那些僅在此時段可抽空做皮膚護理的"大忙人"外,如果有條件在此時段好好休息一下,是最好的美容措施。 2.3 晚間時段(19∶00~22:00) 此時皮膚的免疫力下降,對外界刺激的抵抗力降低,容易出現過敏反應及血壓下降,皮膚血液循環減弱,眼周及下肢容易出現水腫,還有面部神經末梢及表情肌開始疲勞。這段時間適宜做面部清潔護理,可配合做面部及全身保健按摩和蒸汽浴等。 2.4 睡眠時段(22∶00~6∶00) 此時段,特別是22:00至凌晨2:00,是皮膚細胞代謝峰值時段,也是激素代謝最旺盛時段,因此,應注意必要的休息和睡眠才能保持皮膚的良好狀態。搽一些富含營養物質、透氣性能好的營養晚霜,對皮膚是最好的滋潤。

Ⅶ 美容的各個方面的論文 求大神幫助

像這種論文,你就注意開頭和結尾就行剩下的純抄多找點,然後這抄點哪抄點,抄完你還能學點~呵呵,選修課,隨便點,能過的。下面有幾篇了,你自己看著抄吧

《論營養與美容食品》

為了保持形體與容貌的形象質量,合理的飲食習慣至關重要。不能暴飲暴食,要少吃零食,如果演出安排出現了問題,不能按時吃飯,就要事先有所准備,努力使消化系統的活動規律正常,腸胃蠕動有了節奏,新陳代謝平穩,身體健康就有了保障。

吃飯應定量,一日三餐早晚各佔30%,午餐以40%為宜。吃飯要細嚼慢咽,唾液里的澱粉酶把澱粉轉化為糖,可起到初步消化的作用,既減輕了胃的負擔又有利於吸收,有關專家發現,下半天進食對身體的影響比上半天大,這是因為胰島素在傍晚時達到一天的最高值,胰島素可促使脂肪大量沉積於皮下,所以晚餐不能超過一天進食量的30%,而早餐至少達到30%。每頓飯只需吃八成飽。近年國外醫學家發現,任何一種湯都是食慾控制劑。因為飯前先喝湯可以使人放慢進食速度,使大腦「過飽中心」興奮,食慾減弱,從而不致吃得過多,以達到控制脂肪的目的。

肥胖是因為飲食過度,攝取了大量的熱量,而又多睡少動,消耗熱量少而引起的,有些模特為了追求身體苗條,盲目節食、勒腰束胸,連身體需要的基本營養都受到了限制,這對身體健康是有害的。飲食減肥的關鍵是糾正不良的習慣,改變熱量攝入大於消耗的狀況。最容易使人發胖的是脂肪,過量攝入的食物轉化為脂肪就會使體重增加。要想保持標准體型的模特應少吃油脂,特別是動物油脂。含油量高的花生米、葵花子、核桃仁也應限量。多吃蒸煮食物,少吃油炸食品炒菜時應適當少放油。糖的含熱量很高,因而要少吃甜食,以免多餘熱量轉化為脂肪。應多吃蔬菜、水果、豆製品、蛋、魚、禽、瘦肉等含豐富蛋白質的食物。要習慣於食用涼拌的蔬菜,這種吃法對維生素的破壞不大。如果把水分多的水果自製成天然果汁,不但味道鮮美,並且能大大降低含熱量。

身體里的水分充足可以利尿、保持皮膚的滋潤,盡量多喝水,早晨飲水是個極好的健身習慣,如果有條件的話,以飲用礦泉水或保健茶水為益。

食品美容是一種有別於化妝美容、醫療美容的特殊方法,它可以通過滋補臟腑、充溢氣血、疏經活絡、平血化瘀、祛風清熱、涼血解毒、滋潤增白、紅顏減皺等途徑,達到健康美容的目的。

《營養與美容》

歲月變遷,物換星移,人類繁衍生息,社會發展變化,人們對美容的追求始終如一。從三國貂禪的「一笑傾城」到唐代楊貴妃的「回眸一笑百媚生」, 更有「沉魚落雁之容」,「避月羞花之貌」。無不揭示人們對美的渴望。美的事物,美的人都會給人以美好的感覺。

千百年來,「燕瘦」,「環肥」,「苗條」,「豐滿」,「 迷人」等都成為人們對美麗女子的描述的詞句,但不論這些詞句如何變化,健康是美的一個永恆不變的標准。健康離不開營養,營養也成為美的重要因素。從各種食物中攝取人體所需要的各種營養素,保證機體有良好的物質支持是健康的保證,也是美麗的基礎。下面就其中的幾個方面作一簡單的論述。

(一) 健康 首先,一個健康的人才有可能是美的。健康來源於均衡的營養。人是吃食物長大的。人從胚胎期開始到生命的結束,不斷從外界攝取營養素來滿足自身生長發育的需要。如果營養素充足並且均衡,全身的細胞得到充足的養分,進行正常的生理代謝,各個組織,器官和系統都能發揮它們正常的生理機能,人看上去會精力充沛,反應迅速,動作敏捷,渾身透出一種活力。那麼看上去就很美。我們印象中,小孩子都是很美的。因為他們大多數都很健康。

(二) 皮膚 皮膚是美的關鍵。主要表現在它的光澤和彈性。影響皮膚的因素除了陽光、濕度、污染等因素外,營養是很重要的內在因素。如果一個人營養不良,她的皮膚就會黯然無光。有些文學作品中對此曾有「面有菜色」的描述。

蛋白質是皮膚亮麗不可缺少的物質。蛋白質的主要生理作用是構成和修補人體組織的重要成分。皮膚表面的一層是表皮層,次之是真皮層,再次是皮下脂肪。如果人體缺少蛋白質,則表皮細胞供應不足,細胞排列不緊密。一方面加速了水分流失使皮膚乾燥,另一方面使皮膚鬆弛;如果真皮層缺少蛋白質,則真皮層中表現皮膚彈性和色澤的膠原蛋白合成減少,從而皮膚的彈性、色澤、柔軟度 及適應能力都會下降。因此人體必須有足夠的蛋白質供給。

維生素C參與膠原蛋白的合成,在維護血管的營養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維生素C在缺乏時會影響膠原蛋白的合成,易造成皮下和粘膜的出血、青紫。此外,維生素C在抗氧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能夠清除機體內的自由基。

自由基是細胞正常代謝的產物,同時外界環境如日光、污染、輻射、葯物等也會使身體產生自由基。體內自由基過多除了作為人體健康的殺手之外,也是美容的大敵。自由基過度堆積會傷害到細胞結構,自由基會攻擊細胞膜、粒腺體及遺傳基因,日積月累的傷害逐漸使細胞退化死亡。當脂肪中出現過多的自由基時脂肪代謝紊亂而反射到皮膚表面形成黑斑。維生素C和維生素E都是在人體內抗氧化、抗自由基的重要物質。因此攝入足量的維生素C和E無疑對於愛美一族是不容錯過的。

很多人會為自己臉上的青春症、雀斑及黑斑而痛苦不堪。青春症和雀斑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在脂肪的代謝過程中,由於營養素攝入不足,很多在脂肪代謝中起重要作用的物質匱乏而導致皮下脂肪代謝紊亂,而表現在皮膚表面。因此維生素和礦物質對光滑干凈的皮膚是必要的。尤其是維生素B2,在體內是許多重要輔酶的組成成分,在脂肪代謝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維生素B2 在體內缺乏會造成脂溢性皮炎。常見於皮脂分泌旺盛的部位,如鼻唇溝、下頓、眉間及耳後等處。患處皮膚皮脂增多,輕度紅斑,有脂狀黃色鱗片。還有在營養不夠充足和均衡時, 真皮內的毛細血管、神經、毛囊組織汗腺和皮質腺都有可能使皮膚表現出異常的狀況。此外,維生素A 在保護皮膚和粘膜方面也有重要作用,足夠的維生素A可以防止皮膚的粗糙、乾燥,保證良好的皮膚營養。

(三) 身材 減肥早己成為當今社會的一個熱門話題。但減肥的誤區也很多。很多人因為不懂的如何正確的保持身材而吃盡了苦頭。一般來說,如果一個人飲食很有規律,營養均衡合理,她的身材應該是正常的。很多高體重的人是由於飲食中攝取的能量如碳水化合物或脂肪過多,而分解利用這些能量的酶由於維生素和礦物質攝入太少而不足,同時又缺少相應的運動去消耗這些能量, 因此造成能量由於不能被分解利用導致過剩而轉變成脂肪堆積在頸、腰及臀部而給人一種臃腫的感覺。在膳食中應多食用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各種蔬菜和雜糧類,減少脂肪的吸收。另外,對於肥胖的人,在烹飪時,要使用含不飽和脂肪酸較高的植物油,禁用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的動物油。不飽和脂肪酸還可以降低血液膽固醇的含量。

身高 影響身高的因素中,營養素尤為重要。人的生長發育有兩個高峰期:嬰兒期和青春期。在此期間,全面均衡的營養素是滿足機體生長發育的關鍵,其中蛋白質和鈣對身高的影響較大。

(四)排毒 人體是個有機體。它不斷從外界攝取營養素以滿足每時每刻的新陳代謝的需要。從外界攝取的食物經過消化、吸收,通過血液循環把養分送達全身各處的細胞,同時代謝廢物也隨著血液循環排出體外。但如果膳食纖維攝入過少、精神因素以及其他的原因導致便秘,代謝廢物包括一些有毒的物質長期停留在腸道內而被重新吸收入血液循環,臉上也會表現出一些黑頭粉刺或黑斑影響美觀。

在所有營養素當中,膳食纖維對於排毒是極其重要的。在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人們的膳食也越來越精細。過於精細的食物會導致膳食纖維嚴重缺乏。

人體的腸道內有大量的細菌,其中占絕大多數的是有益菌,少部分是致病菌。膳食纖維可以促使腸道有益菌的繁殖,抑制致病菌,從而改善腸道環境,提高機體免疫力。同時優質的膳食纖維具有強烈的吸水功能,充分吸收水分後體積高度膨脹,有利於大便軟化,增加腸道內容物的體積,促進腸道蠕動,增強對腸壁的機械性剌激,增加排便。同時促使腸道內的有毒代謝產物、一些脂肪的分解產物、細菌和病毒及其毒素排出體外。這樣不僅降低了這些毒素被重新吸收進入血液循環,表現在皮膚上影響美容的機會;也降低了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一些「富貴病」的發病率。

(五) 精神營養 一個人一生中所經歷的家庭的影響、學校的教育、社會的熏陶以及大自然的洗禮,會形成他的世界觀和他的氣質。一個人的生長環境在無時無刻地對他進行著觀念上的哺育即精神上的營養。因此一個從小到大在一個積極,向上,陽光,充滿愛心的環境中吸取營養的人會更能表現出生活中美的一面。樹立健康的觀念,攝取全面均衡的營養,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才具備了好心情的基礎,用平和的心態教育下一代擁有身心健康。

最後,外表的美容措施無疑可以解決表面上的問題,使用一些護膚品甚至化妝品也無可厚非,但無法給容貌帶來根本性的改變。比如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看到有些人尤其是有些女士由於在臉上採取了不該採取的措施,我們再也看不到那柔和的有光澤的健康的肌膚。機體是個有機的整體,從長遠的觀點來看,不斷自我提升造就優雅的氣質,由內及外,源於合理均衡營養的迷人的身材、健康光潔的肌膚以及充沛的精力而散發出來的美的氣息才是永葆青春的關鍵所在。

「世間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世間也並不缺少美麗的容貌,而是缺少思考。很多愛美的人沒有真正地去思考過,其實你長的什麼樣和你吃的食物有著重要的關系。美是吃出來的。形成美的因素是綜合的,但從某種角度來說,形成美的因素也是可以量化的。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中對人體需要的各種營養素的參考攝入量有明確的標注,全面均衡的營養對身體健康大有補益。相信越來越多的人們會意識到均衡營養的重要性,能夠了解更多的營養知識,吃出健康,吃出美麗,吃出美好的新生活。

《營養與美容》

物中的蛋白質、脂肪、糖類、無機鹽、微量元素、水、纖維素等營養素,是人體健康和顏面美容所必需的營養素。這些營養素的主要來源是食物。因此,全面合理地從食物中攝取平衡營養素,是美容健體最重要的物質基礎。相反,如不注意飲食調配,如節食、偏食、挑食、飲食單調等都會影響食物中營養成分的攝入,

所有的女人都希望自己的皮膚滋潤、細膩、柔嫩,富有彈性。然而有些人的皮膚卻不盡人意,顯得粗糙,缺乏光澤。分析其原因,一方面與遺傳因素和疾病的影響有關,另一方面與後天的營養和保養有關。現代科學研究發現,皮膚的細膩和光潔程度與真皮中透明質酸酶含量有密切關系。而透明質酸酶又與雄性激素分泌量有密切關系。科學家最近發現,卵巢分泌雌激素增加時,雌激素在真皮內與某些特異受體相結合,從而促進適明質酸酶的形成。這種酶能促進皮膚對水分、微量元素、維生素等營養成分的吸收,使皮膚滋潤、光滑、細膩。 水分:人體組織液中含水量達72%,成年人體內含水量為58%~67%。當人體水分減少時,會使皮膚乾燥,皮脂腺分泌減少,從而使皮膚失去彈性,甚至出現皺紋。因此,為保證水分的攝入,正常人每日飲水量應不少於1000毫升。含鉀食物:鉀對維持皮膚和機體的酸鹼度,維持細胞內的滲透壓和新陳代謝正常必不可少。正常成年人每日鉀需要量為2~4克。主要食物來源:麩皮、豌豆、大豆、馬鈴薯、甘薯、蘿卜、榨菜、花生、海帶、紫菜、肉鬆、咖啡、茶味等。 含維生素A的食物:維生素A可使目光明亮,皮膚滋潤細膩。主要食物來源:動物肝臟(狗肝不可多食),全脂奶及其製品,綠色和黃色蔬菜,紅心甘薯、胡蘿卜、青椒、南瓜等。含維生素B2的食物:維生素B2也叫核黃素。它的功能是保持皮膚新陳代謝正常,使皮膚光潔柔滑,展平褶皺,減退色素,消除斑點。主要食物來源:動物肝、腎、瘦肉、奶類、蛋類、大豆及其製品,綠色蔬菜。 含維生素B1的食物:缺少維生素B1、可致粘膜過敏和發生皮膚炎症。主要食物來源:動物內臟、肉類、豆類及花生、糙米。大量飲茶或過食鯉魚、鯡魚(青魚)、蝦等將影響維生素B1的吸收。含維生素C的食物:維生素C是一種抗氧化劑,可減輕皮膚色素沉著,防止黑色素生成,因而能使曬黑的皮膚恢復白皙柔滑的本來面目,維生素C制劑如攝取過量,可導致結石或潰瘍。主要食物來源:柑、桔、橙、柚、鮮棗、獼核桃、草莓、犁、菜花、萵苣葉、檸檬、西紅柿、山楂以及各種深色蔬菜。含維生素D的食物:維生素D可預防兒童輕度佝僂病和中老年骨質疏鬆症的發生。主要食物來源:海魚、動物肝臟及蛋黃、奶油、乾酪、魚肝油等。含維生素E的食物:維生素E可提高維生素A的吸收率,減少和防止皮膚中脂褐質的產生與沉積,可預防青少年面部痤瘡,頗具護膚養顏,抗衰益壽的功效。主要食物來源:植物油、大豆及其製品、綠豆、赤小豆、黑芝麻、核桃、鴨蛋、大蒜、菠菜、鯽魚及海蝦。含纖維的食物:便秘可導致機體產生各種症狀而誘發多種疾病,便秘也可使面色萎黃而失去應有的光澤。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可防治便秘。主要有:各種蔬菜、水果和非精製食品。含鐵、鋅豐富的食物:皮膚的光澤紅潤,需要充足的血液。鐵是構成血液中血紅蛋白的主要成分。鋅也是體內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它參與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鋅在皮膚中的含量最高,約佔20%以上,決定著皮膚的光滑和彈性程度,有「皮膚是鋅鍍」之說。因此,應適量多吃富含鐵、鋅的食物,如動物肝、蛋黃、海帶、芝麻醬、瘦肉、牡蠣及海產品,以促進皮膚的健美。 鹼性食物:皮膚的粗糙往往是因血液酸性偏高造成的。日常飲食中所吃的魚、肉、禽、蛋、糧食類等均為生理酸性。生理酸性食物會使體內和血液中的乳酸、尿酸含量增高。有機酸不能及時排出體外時,就會侵蝕敏感的表皮細胞,使皮膚失去細膩和彈性。而新鮮蔬菜和水果中的鹼性無機鹽,如鈣、鈉、鎂、鉀等含量較高,經常吃新鮮蔬菜,能使體內鹼性物質充足。體內的酸性物質被迅速中和成無毒的化合物排出體外,使血液維持在比較理想的弱鹼性狀態中,保持皮膚的光滑滋潤。因此,主張葷食與素食應合理搭配,根據不同年齡階段調整葷素食物的比例。一般,成年後飲食應偏素,盡可能地多從植物蛋白中獲得能防止皮膚粗糙的胱氨酸和色氨酸等,讓皮膚的含水量維持在10%左右,延緩皮膚的衰老,改變皮膚的粗糙狀況。多攝入生理性鹼性食物,使皮膚光潔秀美。

含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食物:膠原蛋白能使皮膚細胞變得豐滿,從而使肌膚充盈,皺紋減少,使皮膚細膩和富有光澤;彈性蛋白可使人的皮膚彈性增強,從而使皮膚光滑富有彈性。富含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的食物有豬蹄、動物筋腱和豬皮等。

Ⅷ 1000字中醫養生之道論文該怎麼寫

中醫養生主要是通過各種 方法 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療活動,那1000字中醫養生論文該怎麼寫呢?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一些1000字中醫養生論文 範文 ,歡迎大家閱讀。

1000字中醫養生論文範文篇一:《中醫養生淺說》

一、養生之要,首當養心

中醫認為,心者,五臟六腑之主。心主神明。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雖然出之於腦,實賴心臟所主宰。心者,君火也,人身之活動生機,氣機運行的推動力無不憑借心火的溫煦推動。我此處所講的心,主要指一個人的思維、心態、乃至於智慧。一個能夠自覺保有長久健康的人必然是一個不乏智慧的人,這不光指他掌握保健養生的知識,更在於其為人處世,其品格、涵養、胸懷,都必然同時具備了有助於身心健康的素質。內經上說,恬淡虛無、精神內守。正氣存內,邪安從來?而一個人,若要達到這樣的境界,其實是一個世界觀的問題,對於人生的得失榮辱都能夠正確看待,拿得起更放得下。能夠認識到生命的真實要義,分得清生命中的輕重緩急,並具備良好的情緒掌控的能力,或者說,思想深處閃爍著理性的光輝。

能使得心如寒潭鶴影,事來心隨現,事去心隨空,不會讓心理活動超越自身可以承受的限度,甚至於 發展成為揮之不去妨礙心理健康的陰影。中醫說,怒則氣逆,傷肝,喜則氣緩,傷心,思則氣結,傷脾,悲則氣消,傷肺,驚恐則氣下,傷腎。總之,情志的變化超過正常的度,都可以轉化為危害健康的致病因子。而要獲得能夠寵辱不驚,臨危不亂的定力,談何容易。醫生經常在臨床工作中告誡病人條暢情志、心態平和等等,往往會被病人一笑置之。因為在很多人的認識里邊,叫做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些人,其實從來沒有真正意識到可以通過提升個人的涵養,完善自己的人格最終可以改善自己的性情,從而對自己的健康有所貢獻。養心,不光是預防心理疾病, 現代心身醫學的研究成果已經明確告訴我們,幾乎所有的軀體上慢性疾病的發生都和我們的心理失衡存在著密切的關聯。

二、善以後天養先天

父母媾精,生而為人。其稟賦體質厚薄堅脆各不相同,但並非一成不變。先天體質薄弱者,後天若能夠善加調攝,也可以盡其天年,長保健康。先天體質強盛,後天若恣意揮霍,不加珍惜,未必不會中途夭亡。 內經上說: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此聖人濟世之心,誠可謂今時養生至圭臬也。中醫認為,後天之本為脾胃,屬土,土爰稼穡,生命賴以生存之氣血精微無不經由脾胃的運化而生。養脾胃,首先是節飲食,飲食 規律,寒溫適當,飢飽適宜,營養均衡全面,不偏食挑食,避免垃圾食品、不潔食品、變質食品對於脾胃的損傷,這都是無需贅言的常識。此外,脾主肌肉四肢,脾的運化功能健旺,氣血充沛,則肌肉健美,肢體運動靈活,反應敏捷。反之亦然。同時,肢體少於運動,氣血運行遲滯,脾臟的功能也不能正常發揮,或內生痰濕,形體肥胖,或氣血乏源,肌肉萎弱,形體日衰。這即是肢體常運反作用於脾胃的要義。古人講養生,務令手足軀體常作導引欠伸,戶樞不蠹,流水不腐,並創立了諸如五禽戲、八段錦、易筋經等有效的傳統養生功法,運動健身配合調息內養之法,不惟外練筋骨,尤且內強五臟,實在是中華醫學給予人類攝生保健之瑰寶也。後天脾胃之疾患,與人情緒之狀態,關系亦甚大。五行學說認為,木能克土,肝臟屬木,暴怒急躁,抑鬱寡歡,肝木失於疏泄,脾土運化不健,則諸類消化系統疾患所由來也。臨床所見消化道潰瘍、慢性胃炎、慢性炎症性腸道疾病幾乎都可因情緒波動而誘發或加重,能不慎乎?

三、明辨體質,慎用葯物

如今市場 經濟的大勢所趨,各種抗衰老養生保健葯品琳琅滿目。作為商家的宣傳,誇大效果,誇大適用范圍,包治百病,種種不實甚或欺騙性的 廣告 手段皆是習以為常。而消費者就務必需要具備理性的鑒別眼光,即便自己不具備醫學的常識,也應該知道該去咨詢專業的醫師葯師得到正確的指導,否則,本為促進健康不吝資財,反貽其害,豈不冤哉!人之體質按照王琦教授的九分法,常人皆易於掌握者也。平日飲食起居皆有所根據,確是能造福一般民眾的真學問。至於疾病之寒熱虛實,又非良醫所不能明。不少慢性病的患者,本為康復療疾的初衷,輕信葯品廣告的蠱惑,甲葯試服不效,乙葯接踵而至,接二連三,病情愈治癒壞,原本單純之病機,反為棘手之難題,誠可悲可嘆哉!常有患者咨詢於我。某某葯好是不好?何以答之?唯一言以蔽之,對症者良葯也,不對症者,鴆毒也。除外葯物,我們平時所吃的食物也有寒溫之別。譬如,牛羊肉、鴿子鵪鶉、蔥薑桂椒之性熱,蓮藕、蕹莧筍蒿之性涼,人所共知。但多數人卻知而不能行,口腹之慾,其大如斯耶。

四、其他

傳統醫學中尤關注房中陰陽之術,古籍中言之頗細頗多。總括之,精華糟粕並見,以簡單之理論之,欲不可早、欲不可縱、欲不可禁,最為中肯。其餘林林總總養生觀點,盡可以中庸之道而約言之,凡事皆適可而止,勿令不及,勿令太過。總之,鄙人的觀點,但凡大道理,可便於實行者,簡單最好。如果把一個養生的問題說得紛繁艱澀,便失去了實際的價值。當今世界衛生組織提出過健康四大基石,簡明易記,一望便知,所謂: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態平衡。講得很好!

鄙人,從事中醫臨床者也,實際工作中所見,感受頗多,今試言養生,不免淺薄。然從辯證唯物之思維觀之,余所言,應該符合生命健康之本質規律,人所易於理解,易於實行也。誠如是踐行,養生之事不難,且非但利於一己之身心,尤且利益社會。國人之身心全面健康,素質之全面提高,社會之和諧安寧,吾一屆小中醫之願也!

1000字中醫養生論文範文篇二:《淺談中醫養生保健》

【摘 要】中醫養生即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運用各種方法頤養生命、保養身體、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中醫養生保健貴在養德,中醫養生保健重在有規律的運動,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健康,要合理飲食,平衡的飲食有益於健康,重視起居保健養生等。

【關鍵詞】中醫養生;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

對每個人來說,生命都是非常寶貴的,健康長壽是人類永恆的追求。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養生保健、病症預防。養生,含有保養生命之意。中醫養生即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運用各種方法頤養生命、保養身體、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之意。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總之,中醫養生就是遵循傳統的中醫理論,對人的身體進行科學調養,減少疾病、保持生命健康活力。中醫養生對人體健康長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堅持中醫養生,減少疾病,使我們始終精力充沛,保持一個健康的身體,才能更好地投入每天的學習和工作,才能對社會、對人民作出更多更大的貢獻。因此,有必要對中醫養生進行研究和探討。

1 中醫養生保健貴在養德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醫學經典《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了“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明確提出養生要注重精神方面的保養,這是頤養生命、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最重要條件。道家理論對中醫養生保健也提出同樣的觀點:善良、忠誠、愛心、友好、仁慈、同情助人是做人的美德。無論是古代醫學,還是道家理論都論述了中華傳統美德於個人於社會都是有益的。實踐證明,也只有擁有這些美德的人,才會享受到生活中的快樂,促進身心健康。

2 中醫養生保健重在有規律的運動

生命在於運動。傳統的運動養生方法是我國勞動人民千百年來在養生實踐中 總結 出來的寶貴 經驗 。運動可以促進人體氣血流通,舒筋活血,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增強免疫力。人的氣血暢通無阻才會促使新陳代謝旺盛,從而起到身體保健、增強體質、延緩衰老的作用。因此,平時要養成運動的好習慣,特別是老年人和體弱多病的人,更應該堅持運動,不僅防病治病,又可以強筋骨、利關節、促進消化、增強意志、強身健體、延年益壽。運動的形式要要根據自身的特點合理選擇 體育運動 方式,如步行、慢跑、騎自行車、 武術 、 太極拳 、太級劍、五禽戲、八段錦和適宜的群體運動等。

3 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健康

人有七情六慾,而人的七情六慾與人的健康有直接的關系。健康的精神、穩定的情緒、舒暢的心情、良好的精神狀態可以增強機體適應環境的能力,增強機體抵抗疾病的能力,從而起到預防疾病的目的。精神極端、心理波動,情感不穩定在一定程度上對人的健康不利。根據中醫原理,我們知道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中醫的這些情緒與健康的觀點多年來引起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高度重視。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常常因過度悲傷或者極度憤怒導致一病不起的例子不勝枚舉,所以,中醫有“百病生於氣”之說,認為“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有很多病例都可以證明憤怒、憂郁、悲傷、驚恐對人身體的影響和危害是最大的,不但影響人的健康,而且制約著人的壽命。因此,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要控喜怒,求平和,杜絕憂悲,節思慮,防驚恐,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調節情緒,避免不良心志對身體的不良影響,增進健康。

4 合理飲食,平衡的飲食有益於健康

中醫飲食養生就是按照中醫理論,對人的飲食進行科學的調整,注意飲食宜忌,平衡合理地攝取食物,以增進健康,幫助達到益壽延年的目的的養生方法。飲食養生的關鍵是合理飲食、平衡飲食、均衡營養、合理調配、科學滋養,避免飲食不當,造成營養不良,或者營養過剩而影響健康。只有合理地安排飲食,才能保證機體有充足的營養供給、氣血充足、機體的器官功能旺盛,新陳代謝功能才會活躍,人體適應自然能力增強,抵禦病毒侵害的能力強,達到強身健體、抗衰延壽的功效。

“民以食為天”,飲食的首要目的是吃飽,其次是吃好,也就是吃的有營養,這是人所共知的。但具體說來還有許多講究。飲食養生的作用大致有以下兩個方面。

4.1 合理飲食既強身又防病

合理的安排飲食,要了解食物對人體的滋養作用,保證機體有充足的營養供給,調整調整身體的陰陽平衡。合理的安排飲食不但保證機體健康,同時可以有效防止疾病。例如:食用動物肝臟可以養肝,又可以預防夜盲症;食用海帶可以補充碘及維生素,又可預防甲狀腺腫;食用水果和新鮮蔬菜,既可補充營養又可預防壞血病;食用大蒜可以預防流感;喝綠豆湯可以預防中暑;食用蔥白生薑可以預防傷風感冒等,都是通過飲食來預防疾病的案例。

4.2 合理飲食既益壽又防衰

歷代中醫都認為合理飲食有助於抗衰防老、益壽延年。中醫認為:“精生於先天,而養於後天,精藏於腎而養於五臟,精氣足則胃氣盛,腎氣充則體健神旺,此乃益壽、抗衰的關鍵”。因此,在進食時選用具有補精益氣、滋腎強身作用的食品。做到谷類、肉類、蔬菜、果品科學調配,軟食、硬食、飲料、菜餚、點心合理搭配,例如:芝麻、桑椹、枸杞子、龍眼肉、胡桃、蜂皇漿、山葯、人乳、牛奶、甲魚等,都含有抗衰老的物質成分,長期合理食用有利於抗衰延壽。此外,飲食調養要合理配膳,不挑食,不偏食,全面營養;飲食要有節制,要定量、定時。飢飽適中,過飢或過飽,都有可能導致疾病的發生,對人體健康不利。養成按時進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對身體健康都是大有好處的。

5 注重起居保健養生

中醫理論認為:有規律、有節奏的生活起居也是養生保健、延年益壽的關鍵環節。生命本身就是一種有節奏的物質運動形式,因此,我們要遵循自然的規律和人體本身的節奏,根據年齡、體質、生活習慣等條件的不同情況,因人制宜,來安排每一天的日常生活,制定合理的生活制度,創造適宜的生活環境,安排健康的生活方式,注意勞作的宜忌、房事的宜忌、睡眠的宜忌等。

參考文獻

[1]王大海.漫談合理飲食[M].中國健康衛生出版社,2010.

[2]史考利.運用中醫理論保養生命的研究[J].健康 教育 ,2010.11.

[3]郭芙德.淺談飲食對人體的滋養作用[J].中國健康大視野,2009.7.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1000字中 醫養 生論 文范 文”

Ⅸ 淺談中醫養生知識大學生論文範文

現如今,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健康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中醫養生越來越成為熱門話題。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中醫養生論文的 範文 ,供大家參考。

中醫養生論文篇1

淺談中醫養生倫理

【摘要】中醫養生思想源遠流長,自古有之,歷經幾千年的積淀,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和養生 方法 ,蘊含著豐富的倫理思想。

【關鍵詞】中醫;養生;倫理

中醫養生思想源遠流長,自古有之,是中華 傳統 文化 的瑰寶,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貢獻。中醫養生思想是在中華傳統文化大背景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經歷了傳統文化的洗禮和熏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蘊含著豐富的倫理思想。

1中醫養生的倫理意蘊

1.1中醫養生的內涵所謂“生”,是指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之意。養生一詞,源出自《管子》,乃保養生命以達長壽之意。養生就是根據生命的發展規律,講求天人之和,注重四時之變,保持陰陽平衡,實現培養生機、健康精神、延年益壽的目的,從而將疾病消滅在萌芽狀態,達到“治未病”的境界。

養生是為了個人的健康和長壽,但健康和長壽從來就不單單是人體本身的問題,也不僅僅是每天攝入多少蛋白質這么簡單的事情。也就是說養生不能僅僅囿於人體生物模式之下,其與外在客觀條件密不可分。

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養生理論就認識到了自然環境與健康長壽之間存在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如《呂氏春秋》中論述了水質與健康的關系:“輕水所多禿與癭人,重水所多�與�人,甘水所多好與美人,辛水所多疽與痤人,苦水所多�與傴人。”[1]《黃帝內經》則提出了地理環境與健康長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認為優美的環境、適宜的水土有利於人的健康和長壽。

中國先哲還認識到了健康長壽與先天遺傳有著密切的關聯:“先天強厚者多壽,先天薄弱者多夭。”[2]需要指出的是,中國養生學作為極具生命活力的古老學科,注重客觀因素在健康長壽中的作用並不是它的最大特點。事實上,中國養生學所關注的重點完全是如何在已然的客觀條件中去努力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通過節約、慎用生命的能量,以達到祛病延年的養生目的。明代張景岳認為“後天培養者壽者更壽,後天斫削者夭者更夭”,“後天之弱者常知慎,慎則人能勝天矣”。也就是說一方面先天遺傳與健康的關系固然重要,另一方面更為關注人的主觀能動性“養”。

1.2中醫養生的特徵

與現代西方醫學不同的是,西醫強調“與疾病做斗爭”,即用化學方法對人體的干預、對疾病的斗爭和除惡務盡的態度,其前提是疾病出現器質性病變。而事實上,人體在出現器質性病變之前,在能量層面已經表現出問題,隨之而來的是功能性失調。現代醫學對器質性病變之前的問題卻無能為力,而中醫養生著眼於“知未病”和“治未病”,其特徵是它對生命和健康秉承著順應自然的信念、陰陽調和的態度以及過猶不及的中庸觀。

1.2.1順應自然的信念

道家認為順天者壽。違背自然和生命的天性是人健康長壽的第一大敵人。《呂氏春秋・重己》閃耀著順應自然的思想光輝,大凡生命長久都是順應它的天性的緣故。使生命不順的東西是人的慾望,所以聖人一定首先節制慾望,使之適度。房屋大了,陰氣就多了;檯子高了,陽氣就盛了。

陰氣多就會得腿腳行走不便的毛病。陽氣盛就會得肌肉萎縮活動困難的疾患。這是陰陽不適度帶來的疾病。因此,古代帝王不住大房,不築高台,飲食不求豐盛珍異,衣服不求過厚過暖。衣服過厚過暖脈理就會閉結,脈理閉結氣血就會不通暢。飲食豐盛珍異胃就會過滿,胃過滿胸腹就會悶脹,胸腹悶脹氣就會不通暢。可見,實現健康長壽的路徑只能是“道法自然”,而不是“我行我素”,這是已經證實了的人類生存之道的千年智慧和唯一正確的道路。

1.2.2陰陽調和的態度

中國傳統文化認為,陰陽是宇宙中兩個最基本的關系。陰陽和諧是萬事萬物和諧的根本,若根本不和諧,則什麼都談不上和諧了。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3],說明萬物、人事皆以陰陽和諧為存在的條件。所以說陰陽和諧是根本之道,是客觀規律。陰陽和諧論影響了中醫對健康的看法,如果人體是陰陽和諧的,那就是健康的。“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4]判斷人體健康與否的首要條件,就是看陰陽是否處於一種相對平衡和穩定的狀態。陰陽平衡便是陰陽雙方在消長和轉化的過程中,雙方誰都既不太過也不太衰,呈現出的一種和諧的狀態。這是生命存在的一種正常狀態。在中醫看來,所有的疾病都可以看作陰陽關系出現了不協調,所以對待疾病的態度應該是調和陰陽而非“與疾病做斗爭”。

1.2.3過猶不及的中庸觀

中醫是中國傳統文化最完整和最完美的體現,它的生命觀、健康觀、治療觀等,都是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和具體化。從一定意義上說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倫理文化,中庸思想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核心內容和最精彩表述。

中庸觀反對“過”和“不及”,認為“物無美惡,過則為災”,因為物極必反也。司馬遷在《史記・田叔列傳》中指出物極必反是宇宙之道,“月滿則虧”,“物盛則衰”,乃天地之常也。《呂氏春秋・重己》曾論述到:從前,先輩聖王修建庭廊園池,只要能夠游目眺望、活動身體就可以了了;興造宮室台榭,只要能夠避免乾燥和潮濕就可以了;製做車馬衣裘,只要能夠安身暖體就可以了;備置飯菜酒漿,只要能夠適口充飢就可以了;創作音樂歌舞,只要能夠娛情養性就可以了。……他們之所以要這樣,並不是喜好節儉,厭惡奢靡,而是要使身心得到適當的調節。不一味地放縱,無過無不及是養生的一個最高境界,也是養生的基本理念。

2中醫養生的倫理定位

2.1貴生養生思想根植於道家的貴生思想,只有貴生,才能養生。養生亦即貴生賤物、重生輕物。也就是說生命本身是最可寶貴的,貴於生命之外的東西,即一個人不可以用生命去博取身外之物,諸如功名、利祿、道義和理想等。因為生命高於一切,是最寶貴最有價值的東西,故“死王樂為生鼠”也。一個人如果貴生輕物,那麼即使失去了所有的身外之物,得到的卻是最寶貴最有價值的東西:健康和長壽。如果一個人貴物輕身,那麼即使他得到了所有的身外之物,卻可能失去生命。會有誰願意殺身以易衣,斷首以易冠呢? 《呂氏春秋・重己》有雲:“今吾生之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論其貴賤,爵為天子,不足以比焉;論其輕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論其安危,一曙失之,終身不復得。”所以,“聖人深慮天下,莫貴於生。”[5]

隋唐時期偉大的醫學家孫思邈撰寫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起因就是他認為“人命至重,貴比千金”。在貴生的基礎上,人們才會去學習養生。養生包括兩個方面,首先是生命的量,也就是如何延長壽命。其次就是追求生命的質,也就是身心健康,要活得好,活得精彩。

2.2重養經濟的發展、技術的進步給人類帶來的舒適和方便毋庸贅言,但同時也帶來了疾病的施虐。也就是說經濟和技術並不必然帶來健康和長壽,“夫道者年皆百歲。”意思是懂得養生之道的人才能健康長壽。一個“養”字,既是生活方式,也是生存之道,更是獲得健康長壽最基本與最巧妙的關鍵技術所在。

中國傳統文化在一定意義上說是倫理文化,強調修身養性,甚至把“學道”和“養生”看作“一串事”。

首先,重視養德。在中國,不論儒家、佛家還是道家,自古就非常強調道德修養對人的健康的重要性。在孔子看來,“仁者壽”,“大德必得其壽”。在《莊子》中有“德全而神不虧”的思想;《黃帝內經》繼承了道家的思想,認為人的健康長壽和道德相關。孫思邈更是發揚了這個觀點,認為“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不能延壽” 。

仁者指博愛濟眾,樂善好施的美好人格形象。“仁人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寧靜,心平和而不失中正”[6]。儒家甚至把“養德”看作“養生之根”。“善養生者,當以德行為主,而以調養為佐”。

其次,重視養心。中醫認為,心乃“君主之官”,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中醫養生強調“重在養心”,養心的核心,就是讓心態平和,清心寡慾,減少各種慾望,讓氣血按正常的規律運行。如果雜念重生,心神動盪不安,就會消耗大量能量;常保持心理平衡的人五臟調順,氣血勻和,陰平陽秘,所以能健康長壽。心理安寧,身體才能健康,才能長壽。

當今世界,利益至上,當思太白先生的“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的境界,才能“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7]

參考文獻

[1]《呂氏春秋・盡數》。

[2]《景岳全書・先天後天論》。

[3]《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4]《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

[5]《呂氏春秋・貴生》。

[6]《春秋繁露・循天之道》。

[7]《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

中醫養生論文篇2

試談中醫養生之足部按摩

足部按摩:人的雙足並攏恰象端坐的人體,各組織器官在雙足都有其對應的解剖部位,即反射區。運用物理方法(如手指、按摩工具)在人體雙足部相應的反射區上施以按、壓、刮等手法,能調節人體各臟腑器官的生理功能,從而達到診斷疾病、治療疾病、自我保健的目的。這種方法稱為足部按摩法。足部按摩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寶貴的文化遺產。隨著社會的發展,足部按摩已成為時尚的、流行的養生方式和社交方式。適宜的足部按摩能夠促使足部毛細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促進有毒有害代謝產物的排除,起到安神助眠、解除疲勞、自我減痛、自我救急、增強機體免疫力、延年益壽、預防和治療疾病的作用。

1足部反射區的分布規律

1.1對稱性如果人體的器官成雙,則反射區在雙足就成對存在,如腎、輸尿管、肺、眼、耳等。

1.2整體性人體的兩只腳並在一起構成一個完整的全息胚。除了成雙的器官外人體還有一些單個器官,靠近人體左側的器官反射區在左腳上,如心、脾、降結腸、乙狀結腸等。靠近人體右側的器官反射區在右腳上如肝、膽、盲腸、回盲瓣等。

1.3特殊性人體的某些器官如鼻、氣管、喉、胃、胰、十二指腸、膀胱等,位於人體中間部位,這些特殊位置的器官在反射區的定位上也呈對稱性。在對足部反射區的認知和理解上應有立體感,如兩腳並在一起,其形狀就是一個端坐的人,並在一起的部位稱腳內側,是人體的正中線脊柱的反射區,也是上述器官反射區的分布區域,兩腳外側是肩、肘、膝等的反射區。

2足部按摩的理論依據

2.1中醫經絡原理早在《黃帝內經·觀趾篇》中就有對足部按摩的記載。中醫認為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皮肉筋骨在腳上都有經絡相連,在連接人體的十二條經脈中,有六條起止於足部,雙腳是足三陰之始,足三陽之終,且分布著六十多個穴位,通過按摩,能夠調整陰陽,疏通經絡,化瘀止血,扶正驅邪,刺激會通過穴位接收,沿經絡傳導,對臟腑的生理功能有著重要的調節作用。

2.2生物全息論原理全息論是近代發展起來的一門學科,研究的對象是整體與局部的關系,根據這個理論,每一個具有獨立功能的局部器官都包含著人體的全部信息,因此叫全息胚。在足部這個全息胚中,有與人體器官相對應的特點,當人體某器官發生變化時,足部反射區首先會出現反應。相比之下足部按摩具有更大的優越性,因為足部這個全息胚具有發育程度高,最接近整體,足部又是末端的全息胚,神經血管豐富,感覺靈敏,信息傳導路徑密集,足部的體積和面積比手、耳、鼻等器官都大,便於按摩。

2.3神經反射原理神經反射是人體對外界刺激的一種反應,當人體的組織器官出現異常時,與足部相對應的反射區就會出現氣泡狀、砂粒狀、顆粒狀、條鎖狀、小結節樣等改變。按摩這些反射區時就會產生明顯的疼痛感。這種痛會沿傳入神經向中樞神經傳導,再經中樞神經調節並發出新的神經沖動,傳導到體內組織器官,從而引起一系列神經體液調節反應,激發人體潛能,調節體內失衡狀態。

實踐證明由足部反射區傳來的觸壓和痛覺沖動能形成新的興奮灶。新的興奮灶疊加,其強度超過有病理的興奮灶的強度,從而使病理興奮灶受到抑制,乃至完全消失。

2.4循環學說經測定足部血液流速為12mm/秒,按摩後血流速度可提高兩倍,由於心臟有節律的搏動,血液不停地在全身循環流動,成為機體內外物質運輸和交換的重要通道。當人體某個器官機能異常或發生病變時,就會產生一些對人體有害的代謝產物沉積在循環通道上。由於足部是處於遠離心臟的部位,加之地心引力的影響,這些有害物質就很容易在足部沉積下來,造成局部皮膚組織變異的現象,如皮膚變色、皮下顆粒、索條硬結節等。通過採用足部按摩,可促進局部循環、血流通暢,最終通過腎臟等排泄器官將這些沉積物排出體外,恢復臟腑的功能。

3按摩的手法、和力度及注意事項

3.1按摩的手法拇指按壓法、拇指推法、拇指扒法、食指扣拳法、食指鉤掌法、食指捏法、雙拇指扒法、握足扣指法、雙指鉗法等。

3.2按摩的力度應有力、均勻、柔和、持久。按摩的手法重則為瀉,輕則為補。由足跟向足尖方向為瀉,反之為補。順時針為瀉,逆時針為補。一般敏感區按摩時有痛感。指壓力度在3-5公斤,而且必須根據個人的忍耐度,在個人能承受的最大限度內,取得最好的效果,由輕到重,慢而有規律。

3.3注意事項

3.3.1飯前30分鍾、飯後1小時內不可做足部按摩。

3.3.2足部按摩前後,施受雙方須飲水300-500毫升溫開水。有嚴重心臟病、腎病的人及 兒童 、老人按摩前後飲水不要超過150毫升。

3.3.3女性在懷孕、月經期間不宜做足部按摩。但對月經不調、痛經者按摩時,力度要輕。

3.3.4各種傳染性疾病患者、足部有新鮮或未癒合的傷口,或足部骨折者、足部皮膚有皮膚病,如皮膚上的膿瘡、潰瘍者、.有出血性或出血傾向的疾病,如尿血、嘔血、便血等或白血病、血小板減少等病者。不宜做足部按摩。

3.3.5病人在服葯治療期間接受足部按摩不應停葯。

3.3.6老人和兒童按摩時間要適當縮短,對於嚴重的心臟病、腎病、糖尿病、肝病患者,按摩力度要輕,雙足按摩不能超過10分鍾。

3.3.7有資質的按摩師才可以對孕婦和月經期婦女做足部按摩。

3.3.8足部按摩師操作結束後,須用熱水洗手。

4結語

足部按摩在我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內經》里就有足部經絡學說和足部按摩的詳細記載。況且幾千年來,這種簡便、安全的保健方法一直為人們所鍾愛。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保持足部的血液循環通暢,對全身的氣血正常運行尤為重要,而足部按摩正是一種最佳的暢通足部血液循環的方法。足部按摩具有固養根氣、疏通經絡和調解神經的作用。通過對足部表面施加壓力,還可以啟動機體的調節功能,激發各器官細胞潛能,增強免疫力。通過對上述理論的應用,和對實踐的 總結 ,足部按摩,是獲取健康生活的必要的方式和方法。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中 醫養 生論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