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贊美環衛工人小學生演講稿
贊美環衛工人小學生演講稿5篇
環衛工人被人們贊譽為「城市黃玫瑰」、「馬路天使」和「城市美容師」,主要負責街道衛生保潔工作。下面是我整理的贊美環衛工人小學生演講稿,歡迎閱讀。
贊美環衛工人小學生演講稿1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同道:
當我們此配呼吸著新鮮的空氣,漫步在干凈的道路兩旁,會不由自主地贊嘆,和龍這座邊陲小城越來越美了。然而,大家知道是誰把我們的家鄉裝扮得如此美麗?是那些日夜辛勞的環衛工人們,是他們用笤帚掃出了城市的整潔和文明。
當天還不亮,人們還在夢鄉時,環衛工人離開了熟睡的親人,穿著桔紅色的工作服,戴著口罩和手套,手中拿著笤帚和撮子來到空無一人的大街上,開始了他們一天辛勤的工作。
無論是跡螞烈日當空還是秋葉飄落,無論是清晨還是傍晚,哪裡骯臟不堪哪裡就能見到環衛工人的身影。他們奔波在大街小巷,默默無聞地揮灑著汗水。桔馬甲成了城市最亮麗的一道風景線。
母親告訴我:不能歧視環衛工人,更不能無視他們的勞動成果。所以,我要建議同學們:請不要把異樣的眼光投向環衛工人,請不要亂扔果皮紙屑,將垃圾放在指定的垃圾桶里,這些都是舉手之勞。如果我們每個人都這樣做,就能減輕環衛工人的許多負擔,使他們不再早出晚歸,也能使我們的城市更加潔凈、更加文明。
我贊美你,城市的美容師——環衛工人。
贊美環衛工人小學生演講稿2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同道:
通州環衛是一支特別能戰斗的隊伍。她在通州創建國家衛生城市8年的艱苦歲月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在近兩年來全區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城鎮環境統籌治理,建設幸福美好新通州的戰爭中,一馬當先,再立新功,為人矚目。往年5月4日,《南通日報》在D一版頭條明顯位置,以《動員千軍萬馬上陣形成摧枯拉朽之勢通州掀起農村環境衛生革命》的大幅標題,濃墨重彩地宣傳了通州;8月日,南通市農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運處置工作現場會在通州隆重召開,省、市有關領導親臨現場。這項民生工程的決策者是區委、區政府,具森州指體組織實施、協調指揮的是(被和諧)局和環衛處。
通州於20__、20__年先後建成了國家衛生城市、環保模範城市。但這個「衛生」的覆蓋面主要集中在城區,農村大多並未達到「國標」,垃圾亂倒、污染嚴重、河水發黑的現象十分嚴重。有百姓這樣形容:「70年代淘米洗菜,80年代可以澆灌,90年代魚蝦盡代。」
「衛生城市的內涵不僅是城裡人的衛生,而應該是全市人民的衛生;創建的根本目的在於轉變農民落後的生活觀念,提升幸福生活指數。」為讓廣大農民分享創建的成果,市委、市政府與時俱進,將農村環境建設與治理納進了城鄉一體化戰略實施的總體規劃。20__年,承擔這項全市性重點工作的環衛處,盡不懈怠,逐鎮實地調研,聘請專家論證,緊鑼密鼓、只爭朝夕地開展了實質性的工作,在較短的時間里完成了《農村環境專業規劃》《農村生活垃圾集中處置規劃》等文件的編制,為市委、市政府宏觀決策奠定了基礎。
同年4月,市委、市政府成立了農村環境整治指揮部,從各部分抽調職員集中辦公,指揮部辦公室設在市環衛處,拉開了聲勢浩大的「農村環境百日整治活動」的帷幕。環衛處發揚當年創建精神,全員上馬,全力以赴,全心投進,早出晚回,深進鎮村檢查指導,多次在五甲、興仁等鎮召開現場推進會。「百日會戰」期間,全市20個鎮(區)255個村(居)出動30萬人次,車船2.7萬余次,清理河道6800餘條,整治死溝呆塘4.7萬余個,清除積存垃圾25萬噸,新建垃圾填埋場260多個。
數據固然枯燥,但數據卻能說明題目。這些100天里產生的龐大數字凝聚著通州環衛處全體幹部職工的無數汗水和心血。一位鎮領導稱贊道:「環衛處作為一個股級事業單位,能組織調動指揮全市千軍萬馬的大兵團作戰,實在不易,精神可嘉!」
環境衛生反復性強,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工作,不可能一揮而就,一勞永逸。時代車輪駛進20__年,區委、區政府(被和諧)遠矚,決定將農村環境整治作為民生工程的一件大事強力推進。宋文輝書記在市委十屆七次全會報告中指出:「要以宜居城市、宜居鄉鎮、宜居村莊三級為抓手,高出發點、大手筆地開展以?三清一綠?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加快推進垃圾中轉站建設,建立?組保潔、村收集、鎮轉運、市處置?的城鄉垃圾規范化處置體系。」這項重點工作再次落到英勇善戰、久經考驗、又卓有經驗的環衛處的肩上。
4月,全區農村環境衛生整治突擊月活動擂響鼓角,擺開戰場。環衛處作為「司令部」,全員上陣,定人到片,天天深進鎮村指導督查,參與環境整治,現場解決困難,落實長效治理措施。
假如說「百日整治」、「突擊月」活動是流黃汗、出蠻力的展墊性治標措施,那麼建立城鄉垃圾規范化運作體系則是為民生、謀長遠的永久性治本機制。這項工程面廣量大,涉及隊伍、經費、設施等諸多與錢直接相關的具體題目,難度前所未有,壓力遠非想像。「居然區委、區政府下了命令,再大的困難我們也要克服!」
環衛處義無反顧,迎難而上,全身心地投進了這項艱巨而又浩大的工程建設,行動之快、力度之大、質量之好、透明度之高,真正體現了「在崗、在位、在狀態」的精神風采。在隊伍建設上,按照人口總數800:1的比例,參考村域范圍,為每個村配備了專職保潔員,目前全區擁有保潔隊伍2300人;在環衛設施上,投進215萬元購置了1330輛保潔車分發到村,使大的村有5輛,小的村確保3輛;在資金張羅上,採取「城鎮統籌、三級負擔」和「以獎代補」的辦法,全區往年投進4350萬元;在工作標准上,提出了50項具體要求,實行規劃、設計、招標、選址、土建、安裝「六同一」;在考核機制上,實行村每旬、鎮每月、區每季一次的的檢查評選通報制度,按考核實績發放保潔用度,按核定垃圾噸位予以補貼。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了農村環境衛生的長效治理。
垃圾中轉站建設是城鄉垃圾處置「全覆蓋」工程的重中之重。根據整體規劃,全區往年投進3500萬元新建8座垃圾中轉站。興建中,少數群眾擔心二次污染而竭力阻撓施工,為幾顆樹、幾條魚的補償而節外生枝,漫天要價……嚴重影響了工程的進展。在層出不窮的新矛盾眼前,環衛處不屈不饒,配合地方政府宣傳教育群眾,努力化解糾紛。為讓不明(被和諧)的群眾相信垃圾中轉站的無害性,環衛處出動車輛20多台次,拉著數百群眾分批到區垃圾處置中心參觀考察,親眼目睹、親身感受中轉站的無害性、先進性、優越性,終於贏得了群眾的理解和支持,保證了工程的進展。目前,姜川、四安兩個中轉站已投進使用,其他5個中轉站可看9月底前竣工。
在這項全局性的民生工程中,環衛處涌現了很多可歌可泣的典型人物。(被和諧)局黨組成員兼環衛處主任宋建新嘔心瀝血、晝夜操勞,始終苦戰在第一線。兩年中,他的手機一直是天天24小時不關機,哪裡有困難,哪裡就有他的身影。七月中下旬、八月初接連不斷的特大暴雨,導致垃圾中轉站污水漫溢、一些老小區民房受淹。宋建新急老百姓所急,多次率領環衛工人冒著傾盆大雨,連夜調集車輛,組織排水搶險。往年3月,他父親患盡症住進醫院,宋建新忙得沒顧上服侍一天。4月27日,父親已處於病危狀態,但為爭取省級項目資金,他還是毅然往了南京。當天深晚,當他千里迢迢趕到醫院時,老父已永遠地閉上了眼睛。直到老父殯葬那天,他才請了一天假。環衛處副主任陳振東是環衛業務專家,負責工程質量監管,他嚴格把關,為政府節約了可觀的資金。有人向他傳授處事之道:「工作太認真吃啞巴虧,太頂真得罪朋友,太積極有撈政治資本之嫌。你何苦呢?」他回答說:「政府的錢也是錢。做人做事可不能不講良心和原則。」
敬愛的各位領導,像這樣的感人事例可信手拈來,只是由於時間關系,恕我不能在此逐一道來。他們固然沒有驚天動地的英雄壯舉,但他們用自己的理想、聰明、執著、毅力,譜寫了一曲人生壯歌,築起了在人民心中的豐碑,實現了人生的價值。
通州環衛,不愧為新時代的驕子!我們為你驕傲,為你歌頌。人民感謝你們,永遠不會忘記你們!
贊美環衛工人小學生演講稿3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傍晚時分,我和媽媽去散步。路燈下的一對老人引起了我的注意——
他倆躬著腰,蹲在地上。其中,老爺爺滿臉皺紋,臉上寫滿了歲月的滄桑,眼睛深陷但炯炯有神,高挺的鼻子折射了路燈的光芒,頭上戴著一頂破舊還有些褪色的帽子,身上穿著一件環衛服,裡面襯著一件白襯衫,那襯衫像他的皮膚一樣充滿了褶皺。他的皮膚呈現健康的黝黑色,與其白襯衫充滿了強烈的對比。他的手寬大有力,指甲縫里嵌著一些不起眼的污垢。一旁稍顯年輕一點的阿姨有著一頭銀發,在風中顯得有些凌亂。她穿著一身花布棉襖,紐扣掉了兩個,顯得有些破舊。她很瘦,臉上的顴骨緊貼著皮膚,給人弱不禁風的感覺。
只見阿姨左手拿著一個饅頭,右手遞給老爺爺一個饅頭。突然,老爺爺臉色一變,深陷的眼睛向前突出,臉也稍微扭曲了幾下,耳朵豎起,「咳,咳……」他猛地咳嗽了起來,阿姨急忙甩下手中的飯菜,左右腿一邁,就來到了老爺爺背後,右手向老爺爺的背上急促地拍去,同時左手抄起一杯水遞給了老爺爺。老爺爺喝下了水,咳嗽停緩了下來,阿姨這才舒出了一口長氣。之後,老爺爺不時為阿姨那搛去一些菜,阿姨也同樣這樣做,來來往往,兩個人互相關愛著在燈光下慢慢地吃著這頓簡易的晚餐。
媽媽告訴我:爺爺是一位老師,家境不好,但每月用微薄工資資助一些需要幫助的人。在去年6。23阜寧特大龍卷風災難中,爺爺成了孤身一人,後來一位曾經受過資助的阿姨心甘情願地來陪伴老人,和老人一起做起了環衛工作。他們經常忙得顧不上吃一口象樣的飯。
聽著媽媽的講述,我的心被眼前的一幕感動了。為了城市的整潔,他們不分春夏秋冬,也不管風霜雨雪,每天都默默地為鹽城的文明干凈而辛勤地勞動著。他們是最值得尊敬的人!
贊美環衛工人小學生演講稿4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在寒冷的冬天早晨起床時再睡一小會兒吧,這肯定是你也這肯定你也這么想過,但是還有一些人,他們必須得早起,他們起這么早並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為了大家,他們是環衛工人,在春天我們起的很早,而他們要起得更早,他們要村路上車少人少,清潔垃圾雜物,只為給我們一個整潔而干凈的生活環境。
活環境。在夏天我們肯定在家吹著空調,吃著水果看著電視,而環衛工人他們得頂著太陽帶著乾草帽守著火爐,一般的烘烤只為清掃大街。在秋天也是他們一個最忙的時間段,秋樹上的綠葉自然變得枯黃,一頁一頁向下掉,要麼落在馬路上,壓馬路的亂七八糟,沒人管。而這時環衛工人就在清晨,正好路上沒有人把那些落葉掃在一起,在一起找到樹的根吶,讓葉子氧化化為養分,為來年的重生做准備。
冬天千里冰封,萬里飄雪,大樹也換上了一件白色的西服,這時環衛工人不知要打掃垃圾,還要掃雪選,看起來很美,但是如果任由它堆積在馬路上會導致行車車輪打滑發生車禍還可能會讓人容易滑倒受傷。
我要為你們鼓掌,環衛工人。
贊美環衛工人小學生演講稿5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一天,我正在專心地寫著作業,突然聽到「轟」的一聲,我嚇了一跳,連忙跑出門外,只見一輛汽車撞翻了垃圾桶,垃圾撒得滿地都是。車主發現大事不妙,連忙開著車沖出了小區生怕被別人發現了。
那可怎麼辦啊!滿地都是垃圾,看到了些情景,我也無能為力,只好回到書房繼續寫作業。我很快把作業寫完了,便沖下樓去玩。一走下樓,我吃了一驚。
那滿地的垃圾竟然魔術般地消失了,這是怎麼一回事呢?我繼續往前走,只見有一個環衛工人大汗淋漓地掃著垃圾。他把垃圾都堆到了一邊,然後統統倒進了垃圾桶。他一邊擦著臉上的汗水,一邊清掃著垃圾,一口水都沒有喝。
如果是我,我一定堅持不下去,會半途而廢,環衛工人那一種堅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我看著看著,心中不禁湧起了對環衛工人的贊美,那種精神,不是所有人都擁有的精神!
我走上前去,拿起了一把掃帚,幫助環衛工人一起清理。不一會兒,那些垃圾被我們統統掃進了垃圾桶,我還用自己的零用錢買了兩瓶礦泉水,分給他一瓶。環衛工人連連誇我是一個懂事的好孩子。
環衛工人就這樣不知不覺地離開了小區。他是默默的,無私的奉獻著,走過了每一條街道,不留下姓名、電話,但留下了一片清潔,給人們一片舒適的感覺。
② 王凱是誰
王凱:中國內地男演員
王凱:原中央電視台主持人
王凱:配音演員
王凱:輝煌時代的天津隊隊長
王凱:陝西書法篆刻家
王凱:上海市靜安老年醫院醫師
王凱:華東師范大學教師
王凱:香港華夏音樂促進會副主席
王凱:中國音樂學院研究生、男高音
王凱: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委書記
王凱:青島大學文學院老師
王凱:天津濱海能源公司任總經理助理
王凱:中國礦業大學教授
王凱:北京市天壇普華醫院醫師
王凱:南京農業大學教授
王凱: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研究生
王凱:長江航運總醫院院長
王凱: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內科副主任
王凱:佛山科學技術學院教授
王凱: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
王凱:西安理工大學副教授
王凱:清朝將領
王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博士生導師
王凱:周口地區第二人民醫院主治醫師
王凱:武漢長江航運總醫院副教授
王凱: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
王凱:大連凱傑工程項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
王凱:橄欖球球星
王凱:東阿縣委常委、辦公室主任
王凱:海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客座教授
王凱:企業培訓師
王凱:革命老兵
王凱:海軍總醫院兒科主治醫師
王凱:英語翻譯
王凱:婦科主任
王凱:北宋將領
王凱:深圳華昊聯合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王凱:天津市和平區質量技術監督局副局長
王凱:知名專欄作家、文化學者
王凱:王凱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教授
王凱:山東書法家
王凱:興仁縣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
王凱:紹興市商務局外商投資處處長
王凱:書法家(陝西,休閑體書法創始人)
王凱:中共雙流縣委常委、副縣長
王凱: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講師
王凱:北京同濟醫院男科專家
王凱:陝西書法篆刻家
王凱:安徽農業大學副教授
王凱:南開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
王凱:佳木斯市政府黨組成員、秘書長
王凱:軍轉抗戰幹部贛南師院老前輩
王凱: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建築系講師
王凱:13集團軍軍長
王凱:原北京男排主攻手
王凱:遵義市扶貧開發辦公室黨組成員
王凱:盲人歌手
王凱:金塔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王凱:北京美萊醫療美容醫院專家
王凱:三國人物
王凱:導演
王凱:陝西學前師范學院紀委書記
王凱: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原審判員
王凱:湖南師范大學旅遊學院教授
王凱:永年縣小龍馬鄉宣傳委員
王凱:大連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員
王凱:火炬手王凱
請問你問的是哪個???
③ 表妹尿毒症初期,有什麼好的文章講述戰勝病魔的,能幫到她安慰她開導她的
在給朋友打電話時,因為不小心撥錯一個號碼,岑造認識了患有尿毒症的女孩張燕和妹妹張敏。在此之前,張燕和張敏的父親因口角喝農葯自殺,兩個哥哥先後患尿毒症去世,母女三人一直生活在恐怖的陰影之中。知道這些情況後,岑造不僅沒有離去,反而對張家姐妹產生了更深的同情。不久,張敏和張燕相繼又因尿毒症住進醫院,張燕依依不捨的含恨去世,張敏繼續接受治療。從張敏入院開始,岑造便以男友的身份,形影不離地陪護在張家姐妹身旁,用一個痴情男孩的至愛真情,為遭遇了人生最大不幸的姐妹倆療治身心的創傷。張燕去世後,從興義到重慶,岑造一直陪護在張敏身邊,患難與共,給了張敏戰勝病魔巨大的精神力量,使之成功地接受了腎移植手術,治癒出院。 近日,在興義市富民路一間窄小的出租房裡,岑造和張敏講述了他們在患難中獲得的純真愛情。 撥錯一個電話號碼 認識兩個苦命女孩 曾在吉林長春空軍飛行學院警勤連服役兩年的岑造,是個機靈而帥氣的小伙。退伍回鄉後,他憑著自己的闖勁和聰明,在興義的西蒙俱樂部酒樓,謀到一份調酒師的職業。 2004年春節放假,他回興仁縣李關鄉黃泥田的家中過年。正月初三那天早晨,吃過早餐以後,他按照約定,拿出手機給興義的一個朋友打電話,約對方到興仁來玩。接通以後,話筒里傳來的卻不是那個朋友的聲音:「你找誰啊?」一句甜美的女聲,透著一種別有的溫存。岑造一聽,知道是號碼撥錯了,本想說聲「對不起」後掛斷電話,但從他嘴裡崩出的卻是「就找你呢!」對方笑著用調侃的語氣說:「找我?我是誰你都不知道,還找我呢!」岑造靈機一動,決定將錯誤進行到底。「我咋不知道你啊,前幾天我們不是在一起喝咖啡嗎?」 都喜歡交朋友的兩個年輕人,就這樣半真半假半虛半實的一邊開著玩笑,一邊聊了起來,因為投機,最後還互相留下了姓名和聯系地址。 那天,因為剛過了年,沒什麼事可做,張燕和妹妹張敏及幾個朋友,正在興義火車站前的廣場上玩。張燕當時一聽岑造的聲音,覺得有些風趣,便也抱著開個玩笑的心理,和岑造聊了一會,之後並未放在心上。 但她沒有想到,幾天後的一個傍晚,已經收拾好東西准備上街擺攤的她,卻突然接到岑造的電話:「我是那天錯撥了你電話的那個天外來客,你住在向陽路幾號?我馬上就到。」張燕這才發覺,那天的玩笑開過了頭,對方動起真格來了。但她馬上冷靜下來,見個面又何妨? 岑造印象里的張燕,美麗、樸素、善良,一見面他就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他把張燕約到一家酒吧里,要了兩杯咖啡、一些小食,在刀郎那歡快又充滿憂傷的樂曲營造的氛圍里,在柔情似水的霓虹燈光下,兩人一邊品著咖啡,一邊閑談著各自的經歷,就像兩個交情很深的朋友,無所顧忌。因為談得投機,直到深夜他們才從酒吧里出來。 之後因為各忙各的,他們一直沒有機會見面。一晃到了3月29日,由於張燕覺得在興義掙不到錢,便悄悄去了浙江。那邊的朋友對她說,每月可以有近千元的收入。她想都沒有細想,覺得比擺夜攤強,便毫不猶豫的去了。 張燕走後不久的一天傍晚,岑造又拔了她的電話,這回接電話的變成了她的妹妹張敏。岑造一時有些納悶,怎麼又是一個錯誤的電話?好奇心驅駛他又找了一個理由,把張敏約了出來。 交談中,岑造知道了張家姐妹人生境遇的悲慘:六年前,她們的父親張光榮因和母親為家庭瑣事發生口角,一氣之下喝農葯自殺。半年以後,正在黔西南州水電學校讀書的大哥張健患尿毒症不治身亡,又是半年,正在上高中的二哥張忠權又因為尿毒症去世。張敏說,姐姐張燕也在一年前,被確診患上了尿毒症,雖然暫時治癒了,但身體非常虛弱,每天都要服用大量中葯,而且誰都說不準猙獰的病魔哪天會突然伸出無情的魔爪。然而她還得拚命掙錢,因為悲痛欲絕的母親,不堪中年喪夫失子的打擊,早已心力交瘁。 岑造知道這些情況後,對張家姐妹的遭遇深為同情。他不僅沒有退避三舍,反而隔三岔五的去找張敏,約她出來散心,和她談人生、談理想,開導她、安慰她,鼓勵她勇敢地面對現實。 在浙江,張燕才呆了兩個多月,便因為尿毒症復發回來了。輸了幾天液,病情稍稍穩定後,她又強撐著繼續上街去擺夜攤。她知道岑造正和妹妹張敏戀愛,心裡很高興,因為感覺告訴她,岑造是一個穩重可靠的男孩,值得託付終身。 姐妹倆雙雙患病住院 痴情男兒表白愛情 一晃到了6月3日,母女三人擔心的事情終於發生了:那天下午,剛從學校回到住處的張敏,突然感覺腰酸背痛、精神不振,次日便出現昏迷,醒來後又拉又吐,嘔吐物和大小便里都帶著血。將滿21歲的張敏終於未能逃脫厄運,診斷結果顯示,她的血漿肌苷值高達800多,超出了正常人的十多倍,她又被確診患上了尿毒症。 兩個哥哥和張燕犯病都是在21歲,因此一直以來,母親始終感覺頭上盤繞著一種不祥的陰影,面對小女兒即將到來的這個年齡,整日提心吊膽,坐卧不安,但無力回天的她最終未能讓張敏躲過這一劫。 正在上班的岑造得到消息,非常震驚。這是怎麼了啊?他為張家姐妹的不幸感到費解和憂慮。 然而屋漏偏逢連夜雨,張敏入院一個月後,張燕的病又突然發作,而且來勢兇猛。這時張敏已從黔西南州中醫院轉到了興義市醫院,不幸的姐妹倆住進了一間病房,張敏住19床,張燕住21床。看著頭天還給自己送飯的姐姐奄奄一息的被推進病房,聯想起一家人的悲慘境遇,張敏有一種撕心裂肺的絕望,她欲哭無淚,腦子一片空白。 為了全心照顧張家姐妹,岑造毅然辭去了工作,謝絕了所有朋友的聚會。一天從早到晚,他跑上跑下,忙進忙出:到住處煮好飯菜送到病房,將臟衣服洗了送來給張家姐妹換,上街買她們想吃的東西,按時給她們遞葯倒水,清理便盆里的垃圾,在病房和醫師、護士辦公室之間不停的奔跑;好不容易有了一點空閑,就陪她們談心,鼓勵她們堅強些,努力戰勝病魔,爭取康復出院;他還買了許多時尚雜志放在張敏的床頭,儼然就是一位無微不至的大哥。這一刻,他人生的字典里彷彿只剩下張家姐妹的安危這個片語,其他的交往都被拋到了九宵雲外。有整整一個星期,岑造沒有睡過一覺,大腦暈乎乎的,但就是睡不著,因為一閉上眼睛,他就擔心自己睡著了,張燕或張敏要東西沒有人拿;而且連續三天,他吃不下一口飯,過度的體力消耗和心裡壓力,使他沒有一點食慾,兩個月時間,他消瘦得變了模樣,體重下降了20多斤。醫護人員為他的精神所感動,背著他和張家姐妹感嘆:「像小岑這樣的男友,真是打著燈籠都難找啊。」 然而岑造的關愛之情,並未將已經悄悄走近張燕身邊的死神驅走。8月20日早上,張燕病情突然惡化,她被轉進了搶救室,然後便再也沒有回來。岑造目送張燕的遺體被抬上火葬場運屍車的後箱,他突然一陣眩暈,兩行不輕彈的眼淚,從臉上滑落。那天,岑造在日記里寫道:「我看到她姐姐失去了年輕的生命,心裡是那麼的難過。而她(指張敏)的病也很重,但不管怎麼樣,我一定要陪在她身邊,讓她一天一天的好起來,因為我是她最愛的朋友。我還看到有那麼多好心人在幫助她,我更不能離開她。雖然在經濟上我不能支持她,但我可以用寶貴的時間陪在她的身邊。我不知道自己是什麼時候開始愛上她的。」 回到病房,岑造又只能強壓心裡的悲痛,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陪伴張敏。但幾天以後,張敏發現姐姐一直沒有回來,她似乎預感到了什麼,岑造只得違心地安慰她:「她已經出院了,你不要掛念,安心治療。」張敏當時並未注意到,岑造說這話時,眼眶裡忽閃著淚光,表情十分沉重。直到岑造看到張敏的病情有所好轉,他才告訴張敏,張燕已經搶救無效去世。張敏聽了,悲痛的淚水禁不住又奪眶而出。 沉重的打擊,對未來的絕望,使張敏的病情再度惡化。已經哭幹了眼淚的母親,看著最後的女兒奄奄一息的樣子,心如刀絞,她決定將張敏接回家去。那意思很明白,既然已經無力搶救,那讓女兒死在家裡。 但岑造堅決不同意,當時,社會各界已經為張敏捐了數萬元錢。他流著淚對他心目中未來的岳母說:「張敏還沒有到最危險的時刻,有一線希望就不能放過。」在他的堅持下,張敏得以繼續治療,並有所好轉。 有愛心和祝福相伴 腎移植順利成功 當地媒體報道了張敏一家的不幸遭遇後,社會各界和有識之士紛紛伸出援助之手,一場在當地歷史上規模空前的捐款活動,把包括小學生在內的人們的同情、關愛和祝福,匯集到張家最後的女兒張敏身上。一筆高達近18萬元的捐款,送到了張敏母親的手裡。 有了這筆捐款,母親劉吉香決定捐出自己的一個腎,救下最後的女兒。12月11日,在岑造的陪護下,她帶著張敏住進了重慶第三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但她的腎與張敏的配型不合,且年齡偏大,必須重新尋找腎源。 在等待腎源期間,張敏的生命完全靠血液透析、輸液和吃葯來維持。她們在醫院附近租了一間民房,岑造依然像在興義時一樣,專職護理張敏。每天,他嚴格按按照醫師的要求,早晨5點、中午11點、下午18點馬不停蹄的准時把飯煮好,送到張敏的病床前,以便她飯後服葯;然後上街買菜、洗衣服、遞葯送水、清理垃圾。有空的時候,他就坐到病床前,捂著張敏瘦削的手,給她唱刀郎的《沖動的懲罰》:「我拉著你的手放在我手心/我錯誤的感覺到你也沒有生氣/所以我以為/你會明白我的良苦用心……」 有一天,雖然有了腎源,但配型仍然不合。晚上,岑造在日記里說:「醫師告訴我,今天有腎源了,我非常高興,但我還是很擔心,因為我聽那些做過手術的病友說,手術也會失敗,是做還是不做,我心裡沒有底。」 岑造的深情和執著,給了張敏無盡的精神力量和勇敢地面對病魔的信心。兩顆年輕的心,在患難中碰撞到了一起。張敏把岑造給她的愛情,把對幸福的憧憬,化作無盡的精神力量。她在日記里寫道:「你(指岑造)知道嗎?我把全部的愛都放到你的身上了,為了你,我一定要開這一刀(指換腎),因為你比我的生命更重要。我要為你而活著,我想你一定隨時都在窗外等著我。」 2005年2月13日上午,極度虛弱的張敏被推進手術室,腎源的順利找到讓張敏和岑造喜出望外。離開病床前,岑造輕輕的吻了吻張敏,悄悄對她說:「你不要害怕,不要擔心,我會在外面等著你。」 手術以後,他們帶去的錢已經所剩無幾,張敏的母親不得不回家想辦法。岑造的家也在農村,經濟條件不好,在轉院到重慶時,父母和姐姐為了表示對他的支持,好不容易為他籌措了1400元。對此,張敏非常感激。 母親回家後,張敏的身體出現了排異反應,心力衰竭、肺部感染,情況非常危急。醫師問岑造:「病人的排異反應比較嚴重,是保命還是保腎?」岑造一時難以接受這個現實,他極力要求院方盡最大努力搶救,如果一定要在兩者之間取捨,那就盡量保命,萬不得已,再來一次腎移植都行,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然後他顫抖著雙手,以未婚夫的名譽,在張敏的「病危通知書」上鄭重地簽下自己的名字。 那幾天,岑造感覺簡直就是度日如年。他見不到張敏,不知道她自己的感覺。好在通過醫院的努力,排異反應慢慢得到消除,情況趨於好轉。沉默了三天一言不發的岑造,得到消息後非常高興,他寫了一張紙條,請護士帶給監護室里的張敏:「張敏,你要挺住,大風大浪正在過去,風和日麗的日子就要到來。不要胡思亂想 我會等著你出院的。你想吃點什麼,讓護士小姐告訴我,我馬上給你去買。」張敏寫在紙條上的文字雖然歪歪斜斜,但卻真執懇切:「岑造,你會每天都在窗外看我嗎?你每天都要來,讓我看看你瘦了嗎,你要吃點東西,我會好起來的。」看著張敏帶出來的紙條,岑造說,「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的眼淚就掉了下來。」連續一個多星期,他天天給張敏帶紙條,安慰她、鼓勵她、問候她。愛情就像一副神奇的良葯,撫慰著張敏受傷的身心,使她恢復得很順利。 7月3日,張敏康復出院,在母親和岑造的陪同下回到家鄉。整整13個月,輾轉兩省三家醫院,張敏經歷了常人難以想像的生死考驗,最終走出了生命的陰霾。岑造用他的痴情和執著,成就了一個富有正義和責任的男兒的壯舉。 張敏是不幸的,但又是幸運的。她成功地重獲生命的自由,除了社會各界好心人的無私幫助,更有岑造的精心呵護和真誠給予。對此,張敏說,她會用一生的時間來銘記和回憶。 僅在重慶,張敏就花去醫葯費22萬元,家裡至今還背負著7萬多元的外債。作為家裡最後的女兒,她的面前仍然困難重重。在沒有任何經濟來源的情況下,她每天都要服用近百元的「普樂可復」等葯品,而且是終身服用;兩個月要到重慶復查一次病情。為此,岑造不得不拚命打工掙錢,但由於沒有穩定的職業,收入一直很低,與張敏所需要的葯費,簡直是杯水車薪。因此張敏一直想開一家化妝品專賣店或美容院,通過勞動來養活自己,但由於沒有本錢,岑造又擔心她的身體吃不消,一直未能成為現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