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描寫人三觀正的詞語
描寫人三觀正的詞語
1.描寫人心術不正的詞語狡猾、狡詐、虛偽、偽善、奸詐
一、狡猾[jiǎohuá]
釋義:詭計多端,不可信任。
示例:近代魯迅《吶喊·狂人日記》:「獅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
二、狡詐[jiǎozhà]
釋義:狡猾奸詐:陰險~。為人~。
示例:近代巴金《秋》四七:「他不知道狡詐,他更不懂權變。」
三、虛偽[xūwěi]
釋義:不真實;不實在;做假:這個人太~。他對人實在,沒有一點兒~。
示例:近代魯迅《彷徨·傷逝》:「她從此又開始了往事的溫習和新的考驗,逼我做出許多虛偽的溫存的答案來,將溫存示給她,虛偽的草稿便寫在自己的心上。」
四、偽善[wěishàn]
釋義:偽裝的善良;虛假的慈善:~者。~的面孔。
示例:近代郭小川《憶延安》詩:「二十多年的歷史,使人一目瞭然,分清了真理謬誤,揭露了機會主義者的偽善。」
五、奸詐[jiānzhà]
釋義:虛偽詭詐。
示例:近代馮德英《苦菜花》第三章:「﹝宮少尼﹞前幾年在外面跟從王柬芝的經驗,使他更明白表兄是個奸詐的人。」
2.關於三觀的成語有哪些捨身為國、廉潔奉公、兩袖清風、富貴不能淫、克己奉公
1.捨身為國
讀音:[shěshēnwéiguó]
注釋:為國家犧牲自己的生命。
造句: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捨身為國的英雄事跡,永遠為中國人民所敬頌。
2.廉潔奉公
讀音:[liánjiéfènggōng]
注釋:廉潔:清白;奉公:奉行公事。廉潔不貪,忠誠履行公職,一心為公。
造句:國家公務員,應有廉潔奉公的優良品質。
3.兩袖清風
讀音:[liǎngxiùqīngfēng]
注釋:衣袖中除清風外,別無所有。比喻做官廉潔。也比喻窮得一無所有。
出處:元·魏初《送楊季梅》:「交親零落鬢如絲;兩袖清風一束詩。」
造句:他做了多年財政幹部,依然兩袖清風,一塵不染。
4.富貴不能淫
讀音:[fùguìbùnéngyín]
注釋:富貴:舊指有錢財、有地位;淫:迷惑。指意志不為金錢和地位所迷惑。
出處:《孟子·滕文公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造句: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各級幹部必須做到富貴不能淫。
5.克己奉公
讀音:[kèjǐfènggōng]
注釋:克己:約束自己;奉公:以公事為重。剋制自己的私心,一心為公。
出處:《後漢書·祭遵傳》:「遵為人廉約小心;克己奉公。」
造句:我們要學習雷鋒同志克己奉公,助人為樂的高尚品質。
3.形容三觀的詞語一、價值觀1.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2.老是把自己當珍珠,就時常有怕被埋沒的痛苦。把自己當泥土吧,讓眾人把你踩成路。
——孔繁森3.位不在高,廉潔則名,權不在大,為民則靈。——諺語4.地位是腳下的台階,而不是你的真正高度。
——諺語5.看不上自己地位的人肯定也配不上這種地位。——諺語二、人生觀1.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告子上》2.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范仲淹3.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
——雷鋒三、理想觀1.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達於真理。——李大釗2.現實有了理想的指導才有前途,反過來,也必須從現實的努力中才能實現理想。
——周恩來3.光輝的理想像明凈的水一樣洗去我心靈上的塵垢。——巴金4.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流沙河(當代詩人)。
4.描寫人物沉穩的成語從容不迫波瀾不驚穩若泰山面不改色鎮定自若泰然處之心如止水秉節持重保持節操,謹慎穩重。
出處:《後漢書·伏湛傳》:「[伏湛]遭時反覆,不離兵凶,秉節持重,有不可奪之志。」不動聲色聲:言談;色:臉色。
在緊急情況下,說話、神態仍跟平時一樣沒有變化。形容非常鎮靜。
出處:宋·歐陽修《相州晝錦堂記》:「垂紳正笏,不動聲色,而措天下於泰山之安。」不慌不忙不慌張,不忙亂。
形容態度鎮定,或辦事穩重、踏實。出處:元·高文秀《襄陽會》第三折:「輪起刀來望我脖子砍,不慌不忙縮了頭。」
沉厚寡言朴實穩重,不愛多說話。同「沉重少言」。
出處:《舊五代史·梁書·末帝本紀上》:「美容儀,性沉厚寡言,雅好儒士。」沉重寡言朴實穩重,不愛多說話。
同「沉重少言」。出處:明·朱國禎《涌幢小品·陳同甫談兵》:「同甫夜思,幼安沉重寡言,因酒誤發,若醒而悟,必殺我滅口。」
沉重少言朴實穩重,不愛多說話。亦作「沉厚寡言」、「沉重寡言」。
出處:《魏書·道武七王傳·河南王曜傳》:「少有父風,頗覽書傳。沉重少言,寬和好士。」
處之泰然處:處理,對待;泰然:安然,不以為意的樣子。若無其事的樣子。
形容處理事情沉著鎮定。也指對待問題毫不在意。
出處:晉·袁宏《三國名臣序贊》:「爰初發跡,遘此顛沛,神情玄定,處之彌泰。」從容不迫從容:不慌不忙,很鎮靜;不迫:不急促。
不慌不忙,沉著鎮定。出處:《舊唐書·劉世龍傳》「而思禮以為得計,從容自若,嘗與相忤者,必引令枉誅。」
從容應對從容:舒緩,悠然。不慌不忙地應付答對。
出處:明·李贄《焚書·雜述·豫約》:「有問乃答,不問即默,安閑自在,從容應答,不敢慢之,不可敬之。」從容自若從容:不慌不忙,很鎮靜;自若:自在,如常,保持原樣。
不慌不忙,沉著鎮定。出處:《舊唐書·劉世龍傳》「而思禮以為得計,從容自若,嘗與相忤者,必引令枉誅。」
敦默寡言穩重而少言語。出處:《續資治通鑒·元泰定帝泰定元年》:「回回、博果密之子,庫庫之兄也,敦默寡言,嗜學能文。」
方寸不亂方寸:指心。心緒不亂。
形容人遇到特殊緊急的情況時能夠從容鎮定。出處:唐·呂溫《凌煙閣勛臣贊·屈突蔣公通》:「……徇日,方寸不亂。」
慌慌張張形容舉止慌張,不穩重。出處:明·馮夢龍《喻世明言·陳御史巧勘金釵鈿》:「身上穿得整整齊齊,腳兒走得慌慌張張,望著園門欲進不進的。」
舉棋若定下棋子好像有預斷。比喻行事沉著果斷。
出處:朱德《十月戰景》詩:「戰事從來似弈棋,舉棋若定自無悲。」老成持重老成:閱歷多而練達世事;持重:做事謹慎。
辦事老練穩重,不輕舉妄動。出處:《漢書·韋元成傳》:「守正持重,不及父賢,而文采過之。」
《宋史·種師中傳》:「師中老成持重,為時名將。」老成練達練達:指閱歷多而通達人情。
形容人穩重老練,通達事理。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二十回:「杜預為人,老成練達,好學不倦,最喜歡讀左秋明《春秋傳》。」
練達老成老練穩重。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二回:「當那進退維谷的時候,便是個練達老成人也只得如此,何況於你?」綸巾羽扇拿著羽毛扇子,戴著青絲綬的頭巾。
形容態度從容。出處:宋·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詞:「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面不改色臉色不變。形容從容鎮靜的樣子。
出處:元·秦簡夫《趙禮讓肥》第二折:「我這虎頭寨上,但凡拿住的人呵,見了俺,喪膽亡魂,今朝拿住這廝,面不改色。」如無其事象沒有那回事一樣。
形容遇事沉著鎮定或不把事情放在心上。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八回:「統領聽不見,庄大老爺也聽不見,就作為如無其事,不去提他了。」
若無其事象沒有那回事一樣。形容遇事沉著鎮定或不把事情放在心上。
出處:馮德英《苦菜花》第三章:「王柬芝若無其事地閂上門,又叫她點著燈,他那雙眼睛四處巡視著。」神色不驚神色:神情。
神情顯得沒有受到驚動而十分鎮定。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靈》卷十:「和尚當時被節度使拋向水中,神色不動,如今何得恁么地?」神色自若自若:如常,象原來的樣子。
神情臉色毫無異樣。形容態度鎮靜。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文王曰:『嗣宗毀頓如此,君不能共憂之,何謂?且有疾而飲酒食肉,固喪禮也。』籍飲啖不輟,神色自若。」
神意自若神情臉色毫無異樣。形容態度鎮靜。
同「神色自若」。泰然處之泰然:安然,不以為意的樣子;處:處理,對待。
形容毫不在意,沉著鎮定。出處:晉·袁宏《三國名臣序贊》:「爰初發跡,遘此顛沛,神情玄定,處之彌泰。」
5.形容人品行端正的詞語有哪些知人之明:能看出人的品行才能的眼力。
正人君子:舊時指品行端正的人。
玉潔冰清:像玉那樣潔白,像冰那樣清凈。形容人心地純潔,品行端正
真金不怕火煉:比喻品質好、意志堅強的人經得起任何考驗。
淑質英才:淑:善良;英:非凡。善良的品質,非凡的才能。
琨玉秋霜:比喻堅貞勁烈的品質
形容正直:
不愧屋漏大義凜然大事不糊塗風骨峭峻剛腸嫉惡光風霽月光明正大光明磊落浩然之氣襟懷坦白明鏡高懸事無不可對人言守正不阿守經達權堂堂正正危言危行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行不由徑嚴氣正性正大光明仗義執言
❷ 《隋書》卷四十一 列傳第六(2)
○蘇威子夔
蘇威,字無畏,京兆武功人也。父綽,魏度支尚書。威少有至性,五歲喪父,哀毀有若成人。周太祖時,襲爵美陽縣公,仕郡功曹。大冢宰宇文護見而禮之,以其女新興主妻焉。見護專權,恐禍及己,逃入山中,為叔父所逼,卒不獲免。然威每屏居山寺,以諷讀為娛。未幾,授使持節、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改封懷道縣公。武帝親總萬機,拜稍伯下大夫。前後所授,並辭疾不拜。有從父妹者,適河南元雄。雄先與突厥有隙,突厥入朝,請雄及其妻子,將甘心焉。周遂遣之。威曰:「夷人昧利,可以賂動。」遂標賣田宅,罄家所有以贖雄,論者義之。宣帝嗣位,就拜開府。
高祖為丞相,高熲屢言其賢,高祖亦素重其名,召之。及至,引入卧內,與語大悅。居月余,威聞禪代之議,遁歸田裡。高熲請追之,高祖曰:「此不欲預吾事,且置之。」及受禪,征拜太子少保。追贈其父為邳國公,邑三千戶,以威襲焉。俄兼納言、民部尚書。威上表陳讓,詔曰:「舟大者任重,馬駿者遠馳。以公有兼人之才,無辭多務也。」威乃止。
初,威父在西魏,以國用不足,為征稅之法,頗稱為重。既而嘆曰:「今所為者,正如張弓,非平世法也。後之君子,誰能弛乎?」威聞其言,每以為己任。至是,奏減賦役,務從輕典,上悉從之。漸見親重,與高熲參掌朝政。威見宮中以銀為幔鉤,因盛陳節儉之美以諭上。上為之改容,雕飾舊物,悉命除毀。上嘗怒一人,將殺之,威入閤進諫,不納。上怒甚,將自出斬之,威當上前不去。上避之而出,威又遮止。上拂衣而入。良久,乃召威謝曰:「公能若是,吾無憂矣。」於是賜馬二匹,錢十餘萬。尋復兼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本官悉如故。
治書侍御史梁毗以威領五職,安繁戀劇,無舉賢自代之心,抗表劾威。上曰:「蘇威朝夕孜孜,志存遠大,舉賢有闕,何遽迫之!」顧謂威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因謂朝臣曰:「蘇威不值我,無以措其言;我不得蘇威,何以行其道?楊素才辯無雙,至若斟酌古今,助我宣化,非威之匹也。蘇威若逢亂世,南山四皓,豈易屈哉!」其見重如此。
未幾,拜刑部尚書,解少保、御史大夫之官。後京兆尹廢,檢校雍州別駕。時高熲與威同心協贊,政刑大小,無不籌之,故革運數年,天下稱治。俄轉民部尚書,納言如故。屬山東諸州民飢,上令威賑恤之。後二載,遷吏部尚書。歲余,兼領國子祭酒。隋承戰爭之後,憲章踳駁,上令朝臣厘改舊法,為一代通典。律令格式,多威所定,世以為能。九年,拜尚書右僕射。其年,以母憂去職,柴毀骨立。上敕威曰:「公德行高人,情寄殊重,大孝之道,蓋同俯就。必須抑割,為國惜身。朕之於公,為君為父,宜依朕旨,以禮自存。」未幾,起令視事,固辭,優詔不許。明年,上幸並州,命與高熲同總留事。俄追詣行在所,使決民訟。
威子夔,少有盛名於天下,引致賓客,四海士大夫多歸之。後議樂事,夔與國子博士何妥各有所持。於是夔、妥俱為一議,使百僚署其所同。朝廷多附威,同夔者十八九。妥恚曰:「吾席間函丈四十餘年,反為昨暮兒之所屈也!」遂奏威與禮部尚書盧愷、吏部侍郎薛道衡、尚書右丞王弘、考功侍郎李同和等共為朋黨,省中呼王弘為世子,李同和為叔,言二人如威之子弟也。復言威以曲道任其從父弟徹、肅等罔冒為官。又國子學請盪陰人王孝逸為書學博士,威屬盧愷,以為其府參軍。上令蜀王秀、上柱國虞慶則等雜治之,事皆驗。上以《宋書·謝晦傳》中朋黨事令威讀之。威惶懼,免冠頓首。上曰:「謝已晚矣。」於是免威官爵,以開府就第。知名之士坐威得罪者百餘人。未幾,上曰:「蘇威德行者,但為人所誤耳。」命之通籍。歲余,復爵邳公,拜納言。從祠太山,坐不敬免。俄而復位。上謂群臣曰:「世人言蘇威詐清,家累金玉,此妄言也。然其性狠戾,不切世要,求名太甚,從己則悅,違之必怒,此其大病耳。」尋令持節巡撫江南,得以便宜從事。過會稽,逾五嶺而還。時突厥都藍可汗屢為邊患,復使威至可汗所,與結和親。可汗即遣使獻方物。以勤勞,進位大將軍。仁壽初,復拜尚書右僕射。上幸仁壽宮,以威總留後事。及上還,御史奏威職事多不理,請推之。上怒,詰責威。威拜謝,上亦止。後上幸仁壽宮,不豫,皇太子自京師來侍疾,詔威留守京師。
煬帝嗣位,加上大將軍。及長城之役,威諫止之。高熲、賀若弼等之誅也,威坐與相連,免官。歲余,拜魯郡太守。俄召還,參預朝政。未幾,拜太常卿。其年從征吐谷渾,進位左光祿大夫。帝以威先朝舊臣,漸加委任。後歲余,復為納言。與左翊衛大將軍宇文述、黃門侍郎裴矩、御史大夫裴蘊、內史侍郎虞世基參掌朝政,時人稱為「五貴」。及遼東之役,以本官領左武衛大將軍,進位光祿大夫,賜爵寧陵侯。其年,進封房公。威以年老,上表乞骸骨。上不許,復以本官參掌選事。明年,從征遼東,領右御衛大將軍。
楊玄感之反也,帝引威帳中,懼見於色,謂威曰:「此小兒聰明,得不為患乎?」威曰:「夫識是非,審成敗者,乃所謂聰明。玄感粗疏,非聰明者,必無所慮。但恐浸成亂階耳。」威見勞役不息,百姓思亂,微以此諷帝,帝竟不寤。從還至涿郡,詔威安撫關中。以威孫尚輦直長儇為副。其子鴻臚少卿夔,先為關中簡黜大使,一家三人,俱奉使關右,三輔榮之。歲余,帝下手詔曰:「玉以潔潤,丹紫莫能渝其質;松表歲寒,霜雪莫能凋其采。可謂溫仁勁直,性之然乎!房公威器懷溫裕,識量弘雅,早居端揆,備悉國章,先皇舊臣,朝之宿齒。棟梁社稷,弼諧朕躬,守文奉法,卑身率禮。昔漢之三傑,輔惠帝者蕭何;周之十亂,佐成王者邵奭。國之寶器,其在得賢,參燮台階,具瞻斯允。雖復事藉論道,終期獻替,銓衡時務,朝寄為重,可開府儀同三司,余並如故。」威當時見尊重,朝臣莫與為比。
後從幸雁門,為突厥所圍,朝廷危憚。帝欲輕騎潰圍而出,威諫曰:「城守則我有餘力,輕騎則彼之所長。陛下萬乘之主,何宜輕脫!」帝乃止。突厥俄亦解圍而去。車駕至太原,威言於帝曰:「今者盜賊不止,士馬疲敝。願陛下還京師,深根固本,為社稷之計。」帝初然之,竟用宇文述等議,遂往東都。時天下大亂,威知帝不可改,意甚患之。屬帝問侍臣盜賊事,宇文述曰:「盜賊信少,不足為虞。」威不能詭對,以身隱於殿柱。帝呼威而問之。威對曰:「臣非職司,不知多少,但患其漸近。」帝曰:「何謂也?」威曰:「他日賊據長白山,今者近在滎陽、汜水。」帝不悅而罷。尋屬五月五日,百僚上饋,多以珍玩。威獻《尚書》一部,微以諷帝,帝彌不平。後復問伐遼東事,威對願赦群盜,遣討高麗,帝益怒。御史大夫裴蘊希旨,令白衣張行本奏威昔在高陽典選,濫授人官,畏怯突厥,請還京師。帝令案其事。及獄成,下詔曰:「威立性朋黨,好為異端,懷挾詭道,徼幸名利,詆訶律令,謗訕台省。昔歲薄伐,奉述先志,凡預切問,各盡胸臆,而威不以開懷,遂無對命。啟沃之道,其若是乎!資敬之義,何其甚薄!」於是除名為民。後月余,有人奏威與突厥陰圖不軌者,大理簿責威。威自陳奉事二朝三十餘載,精誠微淺不能上感,咎釁屢彰,罪當萬死。帝憫而釋之。其年從幸江都宮,帝將復用威。裴蘊、虞世基奏言昏耄贏疾。帝乃止。
宇文化及之弒逆也,以威為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化及敗,歸於李密。未幾密敗,歸東都,越王侗以為上柱國、邳公。王充僭號,署太師。威自以隋室舊臣,遭逢喪亂,所經之處,皆與時消息,以求容免。及大唐秦王平王充,坐於東都閶闔門內,威請謁見,稱老病不能拜起。王遣人數之曰:「公隋朝宰輔,政亂不能匡救,遂令品物塗炭,君弒國亡。見李密、王充,皆拜伏舞蹈。今既老病,無勞相見也。」尋歸長安,至朝堂請見,又不許。卒於家。時年八十二。
威治身清儉,以廉慎見稱。每至公議,惡人異己,雖或小事,必固爭之。時人以為無大臣之體。所修格令章程,並行於當世,然頗傷苛碎,論者以為非簡允之法。及大業末年,尤多征役,至於論功行賞,威每承望風旨,輒寢其事。時群盜蜂起,郡縣有表奏詣闕者,又訶詰使人,令減賊數。故出師攻討,多不克捷。由是為物議所譏。子夔。
夔字伯尼,少聰敏,有口辯。八歲誦詩書,兼解騎射。年十三,從父至尚書省,與安德王雄馳射,賭得雄駿馬而歸。十四詣學,與諸儒論議,詞致可觀,見者莫不稱善。及長,博覽群言,尤以鍾律自命。初不名夔,其父改之,頗為有識所哂。起家太子通事舍人。楊素甚奇之,素每戲威曰:「楊素無兒,蘇夔無父。」後與沛國公鄭譯、國子博士何妥議樂,因而得罪,議寢不行。著《樂志》十五篇,以見其志。數載,遷太子舍人。後加武騎尉。仁壽末,詔天下舉達禮樂之源者,晉王昭時為雍州牧,舉夔應之。與諸州所舉五十餘人謁見,高祖望夔謂侍臣:「唯此一人,稱吾所舉。」於是拜晉王友。煬帝嗣位,遷太子洗馬,轉司朝謁者。以父免職,夔亦去官。後歷尚書職方郎、燕王司馬。遼東之役,夔領宿衛,以功拜朝散大夫。時帝方勤遠略,蠻夷朝貢,前後相屬。帝嘗從容謂宇文述、虞世基等曰:「四夷率服,觀禮華夏,鴻臚之職,須歸令望。寧有多才藝,美容儀,可以接對賓客者為之乎?」咸以夔對。帝然之,即日拜鴻臚少卿。其年,高昌王曲伯雅來朝,朝廷妻以公主。夔有雅望,令主婚焉。其後弘化、延安等數郡盜賊蜂起,所在屯結,夔奉詔巡撫關中。突厥之圍雁門也,夔領城東面事。夔為弩樓車箱獸圈,一夕而就。帝見而善之,以功進位通議大夫。坐父事,除名為民。復丁母憂,不勝哀而卒,時年四十九。
史臣曰:齊公霸圖伊始,早預經綸,魚水冥符,風雲玄感。正身直道,弼諧與運,心同契合,言聽計從。東夏克平,南國底定,參謀帷幄,決勝千里。高祖既復禹跡,思布堯心,舟楫是寄,鹽梅斯在。兆庶賴以康寧,百僚資而輯睦,年將二紀,人無間言。屬高祖將廢儲宮,由忠信而得罪;逮煬帝方逞浮侈,以忤時而受戮。若使遂無猜釁,克終厥美,雖未可參縱稷、契,足以方駕蕭、曹。繼之實難,惜矣!邳公周道雲季,方事幽貞;隋室龍興,首應旌命。綢繆任遇,窮極榮寵;久處機衡,多所損益;罄竭心力,知無不為。然志尚清儉,體非弘曠,好同惡異,有乖直道,不存易簡,未為通德。歷事二帝,三十餘年,雖廢黜當時,終稱遺老。君邪而不能正言,國亡而情均眾庶。予違汝弼,徒聞其語;疾風勁草,未見其人。禮命闕於興王,抑亦此之由也。夔志識沉敏,方雅可稱,若天假之年,足以不虧堂構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