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誰知道莎珂羅曼美容養生陸家嘴店怎麼過去啊
你是坐公交還是開車,開車可以直接過去了
㈡ 為什麼說讀書是美容新術
讀書是美容
喝完功夫茶後,和一杯水,會覺得那水特別甜潤。
熱鬧的聚會後,沉靜下來,會覺得那沉靜格外清澄。
厭倦了案牘之後,恍然回憶,會覺得平和的歲月令人神往。
平和的歲月就是那讀書的歲月。
瞧,「讀書是美容」,多醒目的題目。
美容作為彌補自然缺憾的一種方式,成為當今的一大時尚。作為一個怎麼注重打扮的須眉,我想介紹的是另一種美容之法--讀書。
讀書增補感知的不不足,使人跨越時空的長河,與古今中外的哲人、智者傾心交流,知無窮,去浮躁。讀書,使弱者獲得信心和勇氣;讀書,使悍夫收斂粗蠻,棄粗俗趨儒雅;讀書,使男子更瀟灑,為女子添風韻。小長工高玉寶,靠著書籍的滋潤,寫出了一代人的生活經歷,圓了同代人不敢奢求的夢想。卓文君、李清照,雖無西施之貌,卻留下了千古美文,字字句句,感動後世。
知識可以彌補身體上的缺陷,矮個的魯迅、殘腿的張海迪都在文學的天空中找准了人生的坐標,寫就了驚天動地的篇章。知識使人從落魄的境遇中解脫,蘇東坡面對荒蠻的流放之地,唱出了「左牽黃,右擎蒼,老夫聊發少年狂」的激越詞章。
當人間的繁華與我擦肩而過,當權勢的請軋在世間上演,知識使人掙脫了世俗的困惑。寬和的心,簡單得不能在簡單,放鬆得不能在放鬆。我曾在山區工作過幾年,面對物質生活的簡朴和單調,是曹雪芹的《紅樓夢》、羅曼·羅蘭的《約翰·克里斯多夫》等鴻篇巨制伴我度過了精神虛空的時光,咀嚼出歲月的恬談。吧時候,用悠然忘我和超塵脫俗來形容也不算誇張。多年以後,當我厭倦於案牘為俗事而傷神十,我才恍然記起那段平和的歲月,因為它曾是那麼的令人神往。
愛書小語
導讀
能憎能愛才能文。《愛書小語》表達的是作者自己堅持日日讀書、充實生命、提高生活質量的體會。因為作者愛書,感悟深刻,所以才有開篇情真意切的呼告,才有「清貧而不寒傖,小康而不俗氣,關鍵是要有書卷氣,而不是市俗氣」的雋語,才有尼克松、基辛格及西方哲人的名句的引用。作者對讀書人越來越少的世俗的感嘆,對只愛物質財富,失去物質財富便一無所有的人的規勸,都鮮明地表達出自己的愛情。
如果想為自己風風火火的都市生活或是疲倦重復的農家生活打開另一扇窗,徜徉在另一個世界中,那摸,讀書吧。當基辛格不再擔任美國國務卿時,他曾說過:「卸職以後最大的喜悅是不需要整天再看文件,可以讀自己喜愛的書。」想不到,書籍對他竟有如此大的吸引力。
在標新立異的現代生活中,與書本競爭的對手太多太強了。人們可以輕松地敲著電腦鍵盤,打出一行行大小均勻的文字,研讀詩書的人越來越少;人們可晝夜不停目不轉睛地關注股票的張跌,卻不愛翻閱唐詩宋詞元曲;人們有了痛苦煩悶寧願上麻將桌下舞池去發泄,卻不願靜下心來反思以尋求心靈的澄明……他們疏遠了讓他們返璞歸真的心靈殿堂——書籍。他們寧願用焦油和酒精來麻醉自己,卻不屑光顧這片樂土。他們的精神家園在何方?他們的理想、情感寄託在哪兒?
隨著社會的發展,書的范圍也在日漸擴大,不僅指狹義的書報雜志,還包括教育性的電視和廣播等等。說真的,現在堅持日日讀書可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
其實,現代人類的生活離不開讀書。衣著能賦予你外在的美,讀書能給你氣質的美。人不能事事靠直接經驗來感知世界,讀書獲得的間接經驗能使你大大加快走向世界、了解世界、融入世界的進程,讀書能使人心靈得到凈化與升華,能使人的心靈擺脫塵俗的紛擾,飛升到一個絢麗神奇的世界。只有在這個世界裡,你才能超越時間的限制,去感知、探求人類的一切。惟有讀書能夠讓我們在物質和精神生活的兩極中保持寧靜與平衡。16世紀一位西方哲學家說:「當 我有些錢的時候,我買書,剩下的錢再去買食物和衣服。」物慾就像茫茫沙漠,沒有一條路可以尋到綠洲,而精神的財富卻像曲徑通幽,妙趣通無窮。與其花錢買到名牌時裝美一時,不如投資書籍終生受益。
清貧把持不當,就會變成寒傖;小康處理不妥,便會陷入俗氣。清貧而不寒傖,小康而不俗氣,關鍵是要有書卷氣,而不是市俗氣。如果你熱愛知識,即使失去財富,你還是富有的;如果你只愛財富,失去它你會一無所有。
尼克松說:「所有我認識的偉大的領袖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他們都是偉大的讀書者。」有人說,一本好書是不會寂寞的。實際上,讀者更不會寂寞。一卷在手,神遊天地,俯視蒼穹,與那些偉大的心靈對話,和自然界的萬物溝通與交流,那才是世上最美的享受。
讀書,是充實生命的有效途徑,是提高生活質量的重要內容。「書中自有黃金屋」已不是對知識寶庫的科學估價。因為書籍不是名利場,所以在書海中漫遊,不用費心計算美鈔英鎊與法郎。因為書籍不是物慾角逐圈,所以,在書山上攀登,只有需盡心享受自然與恬靜即可。
書 韻
呂宜鵬
讀書,是一個對書籍意蘊的把握與接納的過程。
讀書是人生命的必須。我想,任何一個真實的文明人都會把讀書作為管理體制組成部分,沒有這種必須,「生命就會失去彈性,很容易風乾和脆折」。黃庭堅說:「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於胸中;對鏡覺面目可憎,語言無味。」--書,是「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禪床」。
古往今來,勤苦讀書總是流風不輟,總為人津津樂道。漢匡衡把家裡的牆壁鑿個小洞,借鄰居的燈光來看書;晉孫康在晚上映著雪光勤讀車胤在夏天捉幾十個螢火蟲兒,裝入絹袋,照覽卷冊;南齊江泌,則攜書上房頂,隨月而觀。他們俱以刻苦讀書,取得成就。
書似一面神秘的魔鏡,折射出迷宮似的世界。從金庸的俠骨,瓊瑤的柔情,余秋雨的苦旅,馬爾克斯的孤獨,乃至泰山之巔,秋毫之末,南飛的雁陣,故枝的新葉,悱惻纏綿的少婦春夢,雋永曲折的真人妙諦,都是書的世界中的藏品。若唐詩宋詞:唐代的環佩,宋代的衣裙,在字里行間輕靈飛動,--讀去,彷彿聽到了幽遠的天籟,看到了水月的姿影,人面桃花愛情三分色,才子邊將瀟瀟萬古愁;安詳地枕在唐風宋韻里,一不小心便一篙從周邦彥的煙柳長堤撐到了歐陽修的深深庭院……
偉大、優秀的藝術,自有其永恆的生命力,自是美的「無盡藏」。歌德說:「優秀的作品無論你怎樣探測它,都是探不底的。」所以說,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永工夫興味長。古人謂之「讀書有間」,即指能由字里行間,窺見作者立意用心之所在。讀的重點在於「通」:融會貫通,聞一知十,觸類旁通,由此及彼。如唐張旭因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悟出筆法而書益精工;吳道子因見裴將軍舞劍變化無常,聯繫到畫裡面更大進。讀書,特別需要這種舉一反三的悟性。
讀書還應「反芻」。「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這就要溫故而知新,就要回味。每讀一次有新的收獲與心得,有餘音繞梁之絕響,有「食已畢而味愈濃,言猶盡而意無窮」之妙不可言。
「腹中有詩氣自華」,讀幾本好書,讓熠熠閃光的文字照透你的身體以及靈魂,乃至生命。
談讀書
凡古今之大學者多從書中獲取,也將本人 才學著之於書。讀書者,無非兩條。多讀收,精讀書。
杜甫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強調的即是讀書數量。古人 有頭懸梁錐刺骨,有鑿壁偷光,宣揚贊賞的就是抓緊一切時間讀書的精神,韓愈告誡學生業精於勤,也是這個主張。但善讀書者,無之而非書,慧 能大師目不識丁,卻於其修行中讀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的佛學境地,漸開出「南宗禪」;岳飛讀書很多,但他更多的是從書中讀出「國破山河在」、「遺民淚盡胡塵里」的亡國之情,於是立大志,終成一代名將。可見書不局限於書本本身,萬物皆書,惟善讀者可用。
古今中外各種書籍無窮無盡,諸子百家無所不包。於是便需要擇其精華而讀。
龔自珍所謂:「讀書過萬卷,胸中無適主」,所指即是讀書之精。讀過很多書後,佛家、道家、法家、陰陽家全部都接受,容易造成思維的混亂,在各種思想的沖擊下,自己的主見反倒容易丟失,終於只能被稱為文人墨客,抬手張口子曰詩雲,恰恰沒有自己的主張和見解,最終被可悲的稱為「書櫥」。讀書目的在於用書,而不只是機械的記憶和套用,這便是盡信書不如無書。從《詩經》到《四庫全書》,從《荷馬史詩》到《戰爭與和平》,無一 不是當時社會精英用血汗所書的極品。從中可以深化精神,提高修養,感悟人生,尋找真理。其餘像瓊瑤、古龍等等的言情武打則不讀也罷。
讀書並非為讀書而讀書,也並非為在人前顯示資本。只停留在此的人至少是膚淺的。讀書是基礎,而它後面還有學書和用書兩個部分。只有俱全者才是真正的學者,讀書人。
何謂「善讀書者」?通常文人 不是善讀書者。他們在乎的是風花雪月,活得狹隘。只在乎文章的格式和語言華美的讀書人也並非真人才,充其量是支寫文章比較突出的筆。真的讀書人從任何角度都能讀到整個社會。他們敢於痛社會弊端,憂國憂民,惟有如此,方顯書生本色。蘇軾文章絕倫,惜乎他的才華沒能完全發揮,最終並沒傾向幾件值得贊頌流傳的事跡;范仲淹就好一些,因為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至少他是努力過的;而文天祥、史可法是真正值得稱贊、值得敬佩的,他們讀書,而且從書中讀出了真理。這才是真正的善讀書人。
善讀書者,無之而非書。山水亦書也,棋酒亦書也,花月亦書也。
真讀書人,不只詠風花,不只誦雪月,亦憂國也,亦懷博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