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萬邦 微電腦超聲波美容儀誰用過
我從05年到現在一直都用這呢,型號是BM-628I型的,機器都才差不多,關鍵是選對波形和功率,網上這類的帖子很多,自己再搜搜吧~
2. 李世民與楊光是什麼關系
唐太宗和隋煬帝有兩層親戚關系。
1,唐太宗的曾外祖父和隋煬帝楊廣的外祖父都是獨孤信。李世民應該叫隋煬帝表叔。
2,隋煬帝楊廣的女兒大揚妃嫁給了唐太宗,生下了李恪和李愔。
相關資料如下。
http://..com/question/18008420.html?si=1
隋煬帝楊廣與唐高祖李淵是什麼光系
姨表兄弟。
隋煬帝楊廣與唐高祖李淵的外祖父都是獨孤信。
http://www.blogms.com/blog/CommList.aspx?BlogLogCode=1000507750
中國歷史上,外戚世家頗多,如西漢王家,東漢粱家等,但是,沒有哪一個世家,比得上獨孤世家。
獨孤世家,在北周,隋,唐,這接連替代的三個朝代,都是外戚。一個家族,在兩個朝代都是外戚,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何況三個朝代!何況這三個朝代是先後接替,而非同時並立的!
歷史上有三位獨孤皇後,北周明敬後,唐元貞後,隋文獻後,她們系同父所生,這在歷史上實屬罕見。這位三朝國丈就是西魏宰輔獨孤信。
獨孤信(公元502年——557年)本名如願,後因治績突出,「信著遐邇」,被賜名為信。北周時期雲中(今大同)人,史稱「美容儀,善騎射」。他是西魏威震四方的一代名將,因戰功卓著,拔至宰輔,其聲名遠播大河上下,長城內外……少年時代喜愛修飾,講究穿戴,故在軍營之中享有「獨孤郎」之美稱。
他初投葛榮帳下為將,後投北魏,曾經匹馬單槍生擒漁陽王袁肆周。因屢立戰功,先後歷任別將、員外散騎侍郎、新野郡守、荊州防城大都督、武衛將軍 、浮陽郡長、衛大將軍、都督三荊軍事兼尚書右僕射、荊州刺史、車騎大將軍、河內郡公、隴右十州大都督、秦州刺史、加授太子太保、大司馬、柱國大將軍。隋文帝即位後,贈太師、上柱國、十州諸軍事、冀州刺史,封趙國公,邑一萬戶,謚曰景。
獨孤信風度翩翩,雅有奇謀大略。太祖初啟霸業之時,他鎮守隴右之地,史稱「及信在州,事無擁滯。示以禮教,勸以耕桑,數年之中,公私富實,流人願附者數萬家。」「信在秦州,嘗因獵日暮,馳馬入城,其帽微側,詰旦而吏人有戴帽者,咸慕信而側帽焉。其為鄰境及士庶所重如此。」由於他執政期間惠政頗多,因此,很受百姓愛戴。
獨孤信一生共有六子七女,六子俱任官職。
其女:
1.長女嫁北周明帝(為宇文泰兒子),為敬皇後,有子——周宣帝。
2.四女嫁唐世祖李炳,被追封為元貞皇後,有子——唐高祖
3.七女嫁隋文帝楊堅,為文皇後,有子——隋煬帝
所以這三朝的首層親戚關系,就是這三朝都有皇帝是獨孤信的女婿和外孫。
三、拋開獨孤世家,他們三朝兩兩間都還互有的親戚關系
1.北周-----隋
拋開獨孤皇後,另外
楊家是北周的外戚,這是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的。就不多說了。楊堅的女兒嫁給了北周宣帝,後來到宣帝的兒子(也就是楊堅的外孫)即位時,楊堅就把國家給奪了,改周為隋。
2.北周-----唐
拋開獨孤皇後,另外
宇文泰的長女,也就是北周明帝和武帝的姐姐,襄陽長公主,嫁給了神武公竇毅,他倆後來生了個女兒,就嫁給了李淵,後來此女被封為太穆皇後,也就是李世民的親母。所以,李家當時也是北周外戚(確切是竇家,但是後來竇家都依靠李家,也就這么看了)
3.隋------唐
一般人都知道由於有獨孤皇後的關系,李淵是楊堅的外甥,但是,拋開這層關系
李淵的妹妹同安公主,有女王氏,乃隋煬帝的妃子,也就是說李淵的外甥女是楊廣的妻子(當然不是正妻,但李淵靠這層關系也是外戚啊)。有人可能注意到:李淵和楊廣應該是同輩的,怎麼李淵的外甥女嫁楊廣呢!呵呵,請注意帝王納妃子,往往不看輩分的。
http://ke..com/view/217457.html
李恪,唐太宗第三子,母乃隋煬帝之女。
鬱林王恪,始王長沙,俄進封漢。貞觀二年徙蜀,與越、燕二王同封。不之國, 久乃為齊州都督。帝謂左曰:』吾於恪豈不欲常見之?但令早有定分,使外作籓 屏,吾百歲後,庶兄弟無危亡憂。」十年,改王吳,與魏、齊、蜀、蔣、越、紀六 王同徙封。授安州都督。帝賜書曰:「汝惟茂親,勉思所以籓王室,以義制事,以禮制心。外之為君臣,內之為父子,今當去膝下,不遺汝珍,而遺汝以言,其念之 哉!」坐與乳媼子博塞,罷都督,削封戶三百。高宗即位,拜司空、梁州都督。恪 善騎射,有文武才。其母隋煬帝女,地親望高,中外所向。帝初以晉王為太子, 又欲立恪,長孫無忌固爭,帝曰:「公豈以非己甥邪?且兒英果類我,若保護舅氏, 未可知。」無忌曰:「晉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且舉棋不定則敗,況儲位乎?」帝乃止。故無忌常惡之。永徽中,房遺愛謀反,因遂誅恪,以絕天下望。臨刑呼曰: 「社稷有靈,無忌且族滅!」四子,仁、瑋、琨、璄並流嶺表。顯慶五年,追王郁 林,為立廟,以河間王孝恭孫榮為鬱林縣侯以嗣。神龍初,贈司空,備禮改葬。
恪有文武才,太宗常稱其肖己, 欲立為太子,但遭到了大臣長孫無忌(文德皇後的哥哥)的反對。長孫無忌看到外甥承乾、李泰都完了,想立另一個外甥即太宗第九子李治。後來,無忌輔立李治後 ,就借口「謀反案」殺李恪「以絕眾望,海內冤之」。在李世民的兒子中,數李恪在大臣、百姓中威望最高,卻死於冤獄。
從太宗立李治為太子以後賜吳王恪書可以看出,太宗逝世之前,他都還是很有野心的,太宗書誡之曰:「吾以君臨兆庶,表正萬邦。汝地居茂親,寄惟籓屏,勉思橋梓之道,善侔間、平之德。以義制事,以禮制心,三風十愆,不可不慎。如此則克固盤石,永保維城。外為君臣之忠,內有父子之孝,宜自勵志,以勖日新。汝方違膝下,凄戀何已,欲遺汝珍玩,恐益驕奢。故誡此一言,以為庭訓。」若吳王恪是個太過於本分的人,太宗也不必如此費盡苦心地告誡他。
3. 你好萬邦美容儀器怎麼用
這個要看具體型號的呀?不同功能的就不同用法,就像你問「斯媚爾美容儀器怎麼用?」有上百個型號,我相信沒人能知道怎麼准確地告訴你
4. 唐太宗和隋煬帝是什麼關系
唐太宗和隋煬帝有兩層親戚關系。
1,唐太宗的曾外祖父和隋煬帝楊廣的外祖父都是獨孤信。李世民應該叫隋煬帝表叔。
2,隋煬帝楊廣的女兒大揚妃嫁給了唐太宗,生下了李恪和李愔。
相關資料如下。
http://..com/question/18008420.html?si=1
隋煬帝楊廣與唐高祖李淵是什麼光系
姨表兄弟。
隋煬帝楊廣與唐高祖李淵的外祖父都是獨孤信。
http://www.blogms.com/blog/CommList.aspx?BlogLogCode=1000507750
中國歷史上,外戚世家頗多,如西漢王家,東漢粱家等,但是,沒有哪一個世家,比得上獨孤世家。
獨孤世家,在北周,隋,唐,這接連替代的三個朝代,都是外戚。一個家族,在兩個朝代都是外戚,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何況三個朝代!何況這三個朝代是先後接替,而非同時並立的!
歷史上有三位獨孤皇後,北周明敬後,唐元貞後,隋文獻後,她們系同父所生,這在歷史上實屬罕見。這位三朝國丈就是西魏宰輔獨孤信。
獨孤信(公元502年——557年)本名如願,後因治績突出,「信著遐邇」,被賜名為信。北周時期雲中(今大同)人,史稱「美容儀,善騎射」。他是西魏威震四方的一代名將,因戰功卓著,拔至宰輔,其聲名遠播大河上下,長城內外……少年時代喜愛修飾,講究穿戴,故在軍營之中享有「獨孤郎」之美稱。
他初投葛榮帳下為將,後投北魏,曾經匹馬單槍生擒漁陽王袁肆周。因屢立戰功,先後歷任別將、員外散騎侍郎、新野郡守、荊州防城大都督、武衛將軍 、浮陽郡長、衛大將軍、都督三荊軍事兼尚書右僕射、荊州刺史、車騎大將軍、河內郡公、隴右十州大都督、秦州刺史、加授太子太保、大司馬、柱國大將軍。隋文帝即位後,贈太師、上柱國、十州諸軍事、冀州刺史,封趙國公,邑一萬戶,謚曰景。
獨孤信風度翩翩,雅有奇謀大略。太祖初啟霸業之時,他鎮守隴右之地,史稱「及信在州,事無擁滯。示以禮教,勸以耕桑,數年之中,公私富實,流人願附者數萬家。」「信在秦州,嘗因獵日暮,馳馬入城,其帽微側,詰旦而吏人有戴帽者,咸慕信而側帽焉。其為鄰境及士庶所重如此。」由於他執政期間惠政頗多,因此,很受百姓愛戴。
獨孤信一生共有六子七女,六子俱任官職。
其女:
1.長女嫁北周明帝(為宇文泰兒子),為敬皇後,有子——周宣帝。
2.四女嫁唐世祖李炳,被追封為元貞皇後,有子——唐高祖
3.七女嫁隋文帝楊堅,為文皇後,有子——隋煬帝
夠BT吧。所以這三朝的首層親戚關系,就是這三朝都有皇帝是獨孤信的女婿和外孫。
=================
三、拋開獨孤世家,他們三朝兩兩間都還互有的親戚關系
1.北周-----隋
拋開獨孤皇後,另外
楊家是北周的外戚,這是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的。就不多說了。楊堅的女兒嫁給了北周宣帝,後來到宣帝的兒子(也就是楊堅的外孫)即位時,楊堅就把國家給奪了,改周為隋。
======
2.北周-----唐
拋開獨孤皇後,另外
宇文泰的長女,也就是北周明帝和武帝的姐姐,襄陽長公主,嫁給了神武公竇毅,他倆後來生了個女兒,就嫁給了李淵,後來此女被封為太穆皇後,也就是李世民的親母。所以,李家當時也是北周外戚(確切是竇家,但是後來竇家都依靠李家,也就這么看了)
======
3.隋------唐
一般人都知道由於有獨孤皇後的關系,李淵是楊堅的外甥,但是,拋開這層關系
李淵的妹妹同安公主,有女王氏,乃隋煬帝的妃子,也就是說李淵的外甥女是楊廣的妻子(當然不是正妻,但李淵靠這層關系也是外戚啊)。有人可能注意到:李淵和楊廣應該是同輩的,怎麼李淵的外甥女嫁楊廣呢!呵呵,請注意帝王納妃子,往往不看輩分的。
http://ke..com/view/217457.html
李恪,唐太宗第三子,母乃隋煬帝之女。
鬱林王恪,始王長沙,俄進封漢。貞觀二年徙蜀,與越、燕二王同封。不之國, 久乃為齊州都督。帝謂左曰:』吾於恪豈不欲常見之?但令早有定分,使外作籓 屏,吾百歲後,庶兄弟無危亡憂。」十年,改王吳,與魏、齊、蜀、蔣、越、紀六 王同徙封。授安州都督。帝賜書曰:「汝惟茂親,勉思所以籓王室,以義制事,以禮制心。外之為君臣,內之為父子,今當去膝下,不遺汝珍,而遺汝以言,其念之 哉!」坐與乳媼子博塞,罷都督,削封戶三百。高宗即位,拜司空、梁州都督。恪 善騎射,有文武才。其母隋煬帝女,地親望高,中外所向。帝初以晉王為太子, 又欲立恪,長孫無忌固爭,帝曰:「公豈以非己甥邪?且兒英果類我,若保護舅氏, 未可知。」無忌曰:「晉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且舉棋不定則敗,況儲位乎?」帝乃止。故無忌常惡之。永徽中,房遺愛謀反,因遂誅恪,以絕天下望。臨刑呼曰: 「社稷有靈,無忌且族滅!」四子,仁、瑋、琨、璄並流嶺表。顯慶五年,追王郁 林,為立廟,以河間王孝恭孫榮為鬱林縣侯以嗣。神龍初,贈司空,備禮改葬。
恪有文武才,太宗常稱其肖己, 欲立為太子,但遭到了大臣長孫無忌(文德皇後的哥哥)的反對。長孫無忌看到外甥承乾、李泰都完了,想立另一個外甥即太宗第九子李治。後來,無忌輔立李治後 ,就借口「謀反案」殺李恪「以絕眾望,海內冤之」。在李世民的兒子中,數李恪在大臣、百姓中威望最高,卻死於冤獄。
從太宗立李治為太子以後賜吳王恪書可以看出,太宗逝世之前,他都還是很有野心的,太宗書誡之曰:「吾以君臨兆庶,表正萬邦。汝地居茂親,寄惟籓屏,勉思橋梓之道,善侔間、平之德。以義制事,以禮制心,三風十愆,不可不慎。如此則克固盤石,永保維城。外為君臣之忠,內有父子之孝,宜自勵志,以勖日新。汝方違膝下,凄戀何已,欲遺汝珍玩,恐益驕奢。故誡此一言,以為庭訓。」若吳王恪是個太過於本分的人,太宗也不必如此費盡苦心地告誡他。
5. 美容儀器哪個牌子最好中國哪個牌子的美容儀器最響
金儀美抄真的好牛,怎麼我走過很多家美容院都有金儀美牌的美容儀器,在中國我覺得是金儀美牌子的美容儀器最出名,質量也最可靠的,看他們公司在美博會那個排場,真是有氣派。宏強,萬邦好像給人感覺低了一個層次。我選的話就選金儀美。
6. 萬邦微電腦超聲波美容儀有用嗎
朋友。美容之類的產品都是沒有用的,人的皮膚是隨者年齡而變化的和你的新陳代謝有關。不要相信那些美容的產品和化妝品。主要是你要有樂觀主義你才會年輕。再好的葯。不如你有一個好心態。。希望你能年輕漂亮
7. 誰有萬邦微電腦超聲波美容儀B-6281 的程序謝謝!
去網上搜
8. 楊淑妃在李世民的後宮地位有多尷尬
楊妃,隋末唐初人,名諱不詳,生卒年不詳。
楊妃的出生地史書無記載,《隋書》記載楊妃之父隋煬帝,遷都洛陽。唐初成為唐太宗李世民內官"四妃"之一,徽號未載,安葬地亦不明。
楊妃為唐太宗三子吳王李恪、六子蜀王李愔生母。
史書對其本人的正面記載甚少,記載於其子吳王李恪的立傳之上,但僅有寥寥數字;楊妃因出身貴胄,而被唐廷上下所矚目。
「恪母,隋煬帝女也。」出自《舊唐書.李恪列傳》[1],寥寥一語道出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子李恪生母顯赫的出身。其後《新唐書.李恪列傳》[2]中證實道:「……其母隋煬帝女,地親望高,中外所向。(後面多認為指代李恪)」楊妃是正史記載中隋朝皇帝隋煬(明、閔)帝楊廣第二個女兒,隋煬帝的長女是著名的南陽公主。唐太宗楊妃原是隋朝身份顯赫的帝女,隋朝楊氏門鼎貴重,自詡源起弘農楊氏[3],是楊姓的郡望之一,始自西漢丞相楊敞。楊敞玄孫楊震東漢光武帝時官居太尉,人送稱號「關西孔子」。隋朝的建立,使得這個家族更是成為天下一等望族。除隋朝皇室外,越國公楊素,也是這個家族的著名人物。楊妃的祖父是隋朝的開國皇帝楊堅[4],公元581年二月甲子日,周靜帝以楊堅眾望有歸下詔宣布禪讓。楊堅三讓而受天命,自相府常服入宮,備禮即皇帝位於臨光殿,定國號為大隋,改元開皇,宣布大赦天下。隋朝是五胡亂華後漢族在北方重新建立的大一統王朝,結束了自東漢末年以來長達400年的分裂局面。隋文帝楊堅中止北周北齊時期胡化逆流,復漢姓,推行漢化,為後來唐宋漢文化大發展奠定基礎。隋唐時期也是全世界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期。楊妃的曾祖父楊忠[5],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楊堅襲此封爵,即位後立國號為「隨」,但其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為「隋」。楊堅的夫人獨孤伽羅即楊妃的祖母冊封皇後,史稱文獻獨孤皇後。獨孤皇後乃周大司馬、河內公獨孤信[6]第七女。史載獨孤信「美容儀,善騎射」是當時聞名的美男子,其三個女兒先後封為北周、隋、唐三朝皇後,史稱他為三朝國丈。因此楊妃可以說是楊氏與獨孤氏的直系血親,其門閥貴盛,翹楚當世。
隋文帝楊堅與獨孤皇後共育有五男五女,史載隋文帝楊堅與獨孤皇後感情甚篤,朝夕相處無異生子,「高祖甚寵憚之。上每臨朝,後輒與上方輦而進,至閣乃止。使宦官伺上,政有所失,隨則匡諫,多所弘益。候上退朝而同反燕寢,相顧欣然。」「後每與上言及政事,往往意合,宮中稱為二聖。」楊妃的父親楊廣乃隋文帝夫婦第二子,公元581年封晉王,589年任行軍元帥統兵伐陳,協助隋文帝完成統一大業,聲望日隆。之後,宮中有獨孤皇後、外朝有楊素等的政治勢力促成下,楊廣和王妃蕭氏為首的晉王府採取的奪嫡策略奏效,公元600年,隋文帝終於廢黜嫡長子楊勇,改立次子楊廣為太子。公元604年,隋文帝楊堅在仁壽宮駕崩,楊廣於靈前即皇帝位,年號大業,在位13年,史稱隋煬帝。隋煬帝政績和暴政都很突出,有人拿商紂王、秦始皇等與他相比,並稱暴君。「修通運河」、「西巡張掖」、「開創科舉」、「開發西域」可以概括他一生所為,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毀譽參半的著名帝王。
隋煬帝楊廣見諸史料子女甚少,共四男二女。(隋煬)帝(曾經)謂侍臣曰:「朕唯有暕一子,不然者,當肆諸市朝,以明國憲也。」[10]隋成帝(元德太子)楊昭、齊王楊暕、南陽公主均為蕭後所生。趙王楊杲為蕭嬪生,一子早夭[11],根據內容從寫作時間上推測可能為蕭後所生。隋煬帝的長女南陽公主則在《隋書.列女傳》中單獨列出,而楊妃不見《隋書》記載,卻出現在《舊唐書》中。按照楊妃大約義寧年間的出嫁日期和女子生育規律,推測楊妃當最可能出生於仁壽末年或大業初年。楊妃於武德二年生李恪,則至少在武德元年嫁與秦王李世民,當時婦女婚配年齡一般在十二歲到十五歲之間,還要考慮女性的一般生理常態,當然特殊成例也有。比如武則天母榮國夫人楊氏出嫁已經有四十多歲,李恪的第四個女兒信安縣主則因為獲罪也是四十多歲出嫁。據此推算楊妃最可能出生在仁壽至大業元年。這個時期楊廣是皇太子,楊妃則很可能出生在東宮。當然楊妃也可能出生的更早,但決計不會遲於大業三年,那樣她出嫁的年齡就會小於十歲。
作為楊廣為數不多的子女之一,楊妃在童年時代應當是衣食無憂,接受了皇室良好的教育。嫡母皇後蕭氏為出雲公主西梁明帝蕭巋之女,後妃陳貴人陳婤乃陳後主第六女,宣華夫人陳氏[12]為陳宣帝第十四女寧遠公主,陳後主妹,隋煬帝妃陳氏為陳後主第四女廣德公主,皆為帝女。蕭嬪當為西梁宗室,王氏為李淵外甥女、唐同安長公主女。楊妃的長兄楊昭大業元年立為皇太子,美容儀,有武力,能開強弓,自奉儉朴。卒,謚「元德」,義寧元年追崇為世宗成皇帝。齊王楊暕字世朏,小字阿孩,生於隋文帝開皇五年,美容儀,疎眉目,為父廣所愛。長姐南陽公主生於開皇六年,美風儀,有志節,造次必以禮。年十四,嫁於許國公宇文述子士及,以謹肅聞。最小的弟弟楊杲,小字季子。年七歲,以大業九年封趙王。尋授光祿大夫,拜河南尹。杲聰令,美容儀,帝有所制詞賦,杲多能誦之。
楊妃的生母是誰史料無載,會有多種可能,尚無定論。有一部分人認為是隋煬帝的高級嬪妃所生,有些人則認為是一般姬妾所生,也有少部分人認為是蕭後所生,爭論頗多。盡管在大業後期,隋煬帝妃嬪增多,但在晉王和太子時期楊廣的妃嬪數量有限(「晉王知之,彌自矯飾,姬妾但備員數,唯共蕭妃居處。皇後由是薄勇,愈稱晉王德行。」《隋書.文四子》),生子也不多。根據生育自然選擇概率統計,性別選擇概率各為百分之五十(請參看相關自然科學理論和概率論理論),諸如出現三個兒子和十位女兒的可能性基本沒有。當然《隋書》是否有遺漏記載其他公主的可能性應當被考慮在內,但一般也超不過五位。而且,生母外家的出身、地位如何,對楊妃「帝女身份」沒有任何影響,也就是說,楊妃的「帝女」身份是由其父楊廣所處的地位所直接定義的——古代男權社會中以父為尊,以父系血親形成的宗法關系構成皇室統治權力的核心,母親對後代不起決定意義,但外家的尊卑有時會影響其可能的尊寵程度。
至於是否晉封為公主,是否婚配,封號如何則沒有任何文獻記載,也無確鑿結論。參考同一時期比較著名的帝女如梁朝公主蕭氏(即後來的隋煬帝皇後蕭氏)、陳朝公主陳氏(即後來的宣華夫人)都沒有關於其封號的相關史料記載,也未流傳。(宣華夫人的封號後來在其母施太妃墓誌上提到為寧遠公主[13],考古發掘後才為世人所知,從而證明宣華夫人曾被正式冊封為陳國的公主)。根據歷代皇室制度,帝女一般情況下要由皇帝授予公主封號並賜金冊,公主得封意味著經濟(食邑)與政治上的獨立。隨後皇帝會在全國貴族子弟中擇選駙馬都尉進行婚配,往往都有著明顯的政治意味和信號。可以確定的是,楊妃是楊廣的親生女兒,而非任何宗室之女。史料當中只有明確記載「帝女」二字可確定是皇帝的親生女兒,其他宗室女是沒有資格稱為帝女的,這也是史學界確定楊妃身份的基本史料。北魏直到隋朝,公主制度尚不完備。史書所記諸位公主按照實際則有郡公主、邑公主等區分。因此很多帝女墓誌銘上都會刻「某某郡公主」字樣。此外宗室女因外嫁而封為公主的出身都有明確記載,比如隋朝著名的義成公主,突利可汗的正妻淮南公主。而隋朝豐寧邑公主楊靜徽則為隋文帝長子楊勇之女。
隋湮唐興
隋唐交替的歷史背景集[14]:隨著隋煬帝登基以後修建大運河、長城和東都洛陽城,開拓疆土暢通絲綢之路,三征高句麗,開創科舉。他對人民奴役征斂日益苛重,使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巨大的工程和連年的戰爭使民生不堪重負,加之隋文帝、隋煬帝政治改革觸動了門閥的利益,引發大規模的叛亂。外表強盛至極的隋朝,在大一統的表面下卻涌動著各種割據勢力的暗流,統治階級內部埋藏著深刻的不安定因素,統治基礎很不穩固。隋末,天下地主武裝紛紛起兵造反,而以李唐政權為根據地的關中地區最多,李淵在《授三秦豪傑等官教》一文寫到,「義旗濟河,關中響應,轅門輻湊,赴者如歸。五陵豪傑,三輔冠蓋,公卿將相之緒餘,俠少良家之子弟,從吾投刺,咸畏後時,扼腕連鑣,爭求立效」。說明了關中豪強的數量、質量很高,勢力強大,在受到朝廷的壓迫後,反心尤盛。所以,在統治集團變亂時期,這些豪強,借機起事,紛紛而起。江淮到嶺南地區,這些地方原來都是南朝的統治地區,有眾多支持南朝的豪強地主,隋朝建立之後,它們大都成為隋朝的異己力量。一旦天下有變,這些潛在的力量立即起兵反隋。還有黃河中下游地區,即今河南、山東一帶地主起兵的數量也很多。中原矛盾素來復雜,妄起風波,舊號難治(三國時期,曹操為穩定河北曾經建都於鄴)。隋征吐谷渾後,國家馬驢死者十有八九,後征高麗,隋煬帝詔征馬匹十餘萬,主要出自中原,中原富人因此破家者十家而九。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如此激化,隋政權的根基已經搖搖欲墜。於是,統治階級內部的三股勢力,以李淵、楊玄感為代表的隋朝高官顯貴,以蕭銑、沈法興為代表的南朝殘余勢力,以梁師都、劉武周為代表的地方大族豪強群起反隋,鋒鏑鼎沸,星離棋布。一意孤行在外巡視的隋煬帝繼雁門之圍後再也無法回返國都大興,而是帶領十萬驍果南下江都,企圖割據而後東山再起。大業十三年(617年)五月,太原留守、唐國公李淵在晉陽起兵,十一月佔領長安,擁立隋煬帝孫子楊侑為帝,改元義寧,即隋恭帝,遙尊楊廣為太上皇。李淵任大丞相,進封唐王。大興城破之後,楊妃的人生軌跡徹底改變,由皇女變為皇姑,假如冊封應為大長公主。但即使這樣楊妃的皇姑身份仍然沒有維持多久,義寧二年(618年)三月,隋煬帝在江都被大臣宇文化及縊死。同年五月,李淵篡隋稱帝,定國號為唐,廢楊侑為酅國公,閑居長安,次年五月遇害。隋朝復國希望徹底覆滅,宣告滅亡,立國共三十八年。李淵史稱唐高祖。改元武德,都城仍定在長安。而後,李淵長子李建成被封為太子,次子李世民為秦王,三子李玄霸早夭,四子李元吉為齊王。楊妃從帝女之尊徹底淪為亡國之女。「覆巢之下無完卵」,亡國慘禍接踵而來,隋煬帝被害之後,楊妃的親兄弟齊王、年僅十三歲的趙王皆慘遭宇文化及逆臣殺害,親屬死者不計其數,如今都隨煬帝安葬於吳公台下。楊妃的嫡母蕭後和姐姐南陽公主等宗親被監禁隨宇文化及北上,竇建德擊潰宇文化及後,蕭後由義成公主迎至突厥,其後立隋煬帝之孫楊政道為隋王,南陽公主則回歸長安。唐貞觀四年,唐太宗李世民擊潰突厥大軍,蕭後帶傳國玉璽歸返長安。
皇妃迷雲
楊妃的姐姐南陽公主於開皇六年出生,開皇十四年出降宇文士及,隋朝滅亡時年僅三十二歲。而曾作為帝女的《大唐情史》楊妃楊妃不知何故突然下嫁於唐高祖第二子,當時已封秦王的李世民。很多人推測兩人屬於政治聯姻,也有人認為兩人曾是舊識,但史料無任何記載。隋唐典型的門閥政治使得世家大族之間頻繁通過婚姻締結政治同盟,彼此之間互為姻親盤根錯節,楊妃與秦王李世民從血緣關繫上就是典型的表親,楊妃的祖母隋文獻皇後和李世民的祖母唐元貞皇後(追封)分別為獨孤信的第七女和第四女。兩女又分別是隋煬帝楊廣和唐高祖李淵的母親,因此楊妃可以稱為李世民的表姊妹,兩人的結合不僅從血緣上更從政治上充實了李淵家族的根基,因此唐太宗李世民和楊妃之子李恪和李愔,承襲了隋唐兩代大一統王朝的正統皇室血脈,還融入了後周門閥獨孤家族的基因,稱為天潢貴胄此言不虛。
楊妃究竟是何時嫁入秦王府的,根據其子李恪出生基本時間可以推測出來。李恪,唐武德二年生人,與長子李承乾同年。楊妃最晚於武德元年要入秦王府,也就是唐受隋禪讓改元武德之時。至於她是以什麼身份嫁入秦王府,則不得而知。根據現存史料的制度記載推斷,楊妃以大長公主(皇姑曰大長公主,皇姊妹曰長公主,皇女曰公主)身份嫁入秦王府可能較小,而是在武德元年五月後以國公親戚的身份禮聘入秦王府,其品階不詳。以燕氏禮聘入府後墓誌稱其為貴人(據唐制一般而言孺人是親王有品級側室的稱謂,燕氏的封號令人不解,原因不明),應與之相當。按道理說,楊妃的人生軌跡從此應該平穩,會作為一個秦王側室默默沉入歷史長河。也許是因果循環,唐朝建立後,李淵派李世民征討四方,剿滅各方群雄,李世民功勞過大,引起皇太子李建成的警惕。秦王李世民早有奪嫡之心,各派斗爭你死我活。唐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四方征戰有功的李世民悍然發動玄武門之變,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被殺。初八,高祖李淵立李世民為皇太子,八月八日,李世民於東宮即位,李淵退位為太上皇。李世民就是後來譽為千古賢君的唐太宗,次年改元貞觀(627—649)。如果楊妃在世,她在離別大興宮不到十年之後,又跟隨其夫李世民重新踏入昔日皇宮,彼時之家又為今日之家也,這不得不說是歷史的吊詭。
周禮制度天子周圍當環繞四星,前朝以皇後與三夫人為四星,共同輔佐天子,齊掌後宮諸項事務,被稱為四星制度。四星制度源於周朝周天子有三平妻曰夫人列後下,根據周禮,後宮年過五十,就不得侍寢,惟四星除外。《呂氏春秋》中道:「王者一後三夫人。妃即夫人,與後參職,配王兼眾事。王者親耕,故後妃親桑也。」《史記 天官書第五》講:「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旁三星三公,或曰子屬。後句四星,末大星正妃,餘三星後宮之屬也。環之匡衛十二星,籓臣。皆曰紫宮。」
因此《舊唐書 後妃傳》開頭曰:「三代宮禁之職,《周官》最詳。自周已降,彤史沿革,各載本書,此不備述。唐因隋制,皇後之下,有貴妃、淑妃、德妃、賢妃各一人,為夫人,正一品;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各一人,為九嬪,正二品;婕妤九人,正三品圖畫版楊妃(4張);美人九人,正四品;才人九人,正五品;寶林二十七人,正六品;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其餘六尚諸司,分典乘輿服御。龍朔二年,官名改易,內職皆更舊號。咸亨二年復舊。開元中,玄宗以皇後之下立四妃,法帝嚳也。而後妃四星,一為正後;今既立正後,復有四妃,非典法也。乃於皇後之下立惠妃、麗妃、華妃等三位,以代三夫人,為正一品;又置芳儀六人,為正二品;美人四人,為正三品;才人七人,為正四品;尚宮、尚儀、尚服各二人,為正五品;自六品至九品,即諸司諸典職員品第而序之,後亦參用前號。」這段史料提到,唐朝初期是以四夫人為四星,增設賢妃一人,違反周禮原來制定的皇後與三夫人為四星的制度,不知何故。
而《舊唐書 列傳第二十六》中提到太宗十四子:文德皇後生高宗大帝(唐高宗李治)、恆山王承乾(李承乾)、濮王泰(李泰),楊妃生吳王恪(李恪)、蜀王愔(李愔),陰妃生庶人祐(李祐),燕妃生越王貞(李貞)、江王囂(李囂),韋妃生紀王慎(李慎),楊妃生趙王福(李福),楊氏生曹王明(李明),王氏生蔣王惲(李惲),後宮生楚王寬(李寬)、代王簡(李簡)。
《新唐書列傳第五》提到太宗十四子:文德皇後生承乾,又生第四子泰、高宗皇帝,後宮生寬,楊妃生恪,又生第六子愔,陰妃生祐,王氏生惲,燕妃生貞,又生第十一子囂,韋妃生慎,後宮生簡,楊妃生福,楊氏生明。
以上兩段史料都提到楊妃與生子,其中妃並非泛指妃嬪,漢制最初「妃」有亞後之名。這里是唐朝後宮四夫人的專屬稱號,只有四夫人方可稱為某妃。其他品級都有相應的專屬稱謂比如某昭儀,某才人等。但是楊妃究竟是四夫人中的哪個封號,則無史料進一步證明。目前有明確封號的四夫人分別是韋貴妃(墓誌言貞觀元年封)、楊貴妃(趙王李福生母)、燕賢妃(墓誌言貞觀十八年封德妃)、鄭賢妃(晉升時間不明,有人推測是遞補燕妃)、徐賢妃(徐惠,高宗追封,但在昭陵陪葬單中依舊稱為才人)。除此之外沒有明確封號的四夫人剩下了楊妃、陰妃二人。另外由於存在妃嬪如未生育可能被史書遺忘的情況,至於貞觀年間是否還有其它的四夫人,我們不得而知。
復雜的晉封結果和史料的模稜兩可產生了諸多關於楊妃封號的爭議。其中觀點之一認為楊妃是四夫人中的淑妃,持有這種說法的人占相當一部分,因為這樣四夫人的封號似乎沒有矛盾了,分別是韋貴妃、楊淑妃、陰德妃、燕賢妃。但實際上這個看法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無法解釋楊貴妃如何越級晉升或與其他嬪妃沖突,可以用七人做四個位子排列組合;還有許多人認為楊妃早喪,因此封號為追封,所以可能是任何一個,這樣與晉封的實際情況不存在任何矛盾,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楊貴妃原是四夫人之一後追封為貴妃也順理成章,但是史料隻字未寫李恪等人的孝悌是硬傷之一。比如大劉良娣早喪就提到其子燕王每至母親忌日便哭泣等孝悌舉動,在舉孝廉制度還有餘威的隋唐時期孝悌是個人人品的集中表現,因為孝名有人都可以直接推薦做官,而在李恪與李愔列傳均未提到其孝悌則令人疑惑。也有人認為,如唐睿宗時崔貴妃和豆盧貴妃例,豆盧貴妃因出內未住宮內,崔氏可能是追封。
還有極少數人認為楊妃和楊貴妃是一人,這些人認為史料一般在同一章存在的相同品級妃嬪都以「大小」區分。比如隋朝的大劉良娣(早喪)和小劉良娣,唐朝李淵後宮的大楊嬪和小楊嬪等;而太宗後妃奇特的是只以楊妃統稱之,而史學界一般認為在史書的同一篇記載內稱呼一致的大多是同一人,此說法需要更有力的證據,因其最大的問題在於,雙貴妃並存與已知的後宮制度資料若有沖突;而如果是死後追封那就要證明楊貴妃去世早於兒子李福,這樣在兒子的墓誌上才會寫上其母最後的封號。但李福的墓誌上沒有明確寫孝悌,孝悌作為一個皇子的重要方面不出現在墓誌上比較蹊蹺,且趙王福墓誌上明言「王,楊貴妃所生」,而非「贈貴妃楊氏」。所以有專家認為楊貴妃是死在李福之後。因此我們只能確定的是楊妃是唐太宗的四夫人,品階正一品,其餘不詳。
子嗣後裔
史載楊妃為唐太宗生育兩子,第三子吳王李恪,第六子蜀王李愔,女兒不詳。吳王李恪生於武德二年,由於其有文武才,故深得太宗喜愛,常稱其類己。在歷代政治漩渦的中心,皇帝稱贊皇子類己往往耐人尋味,昔日趙王劉如意被稱類己,後為呂後所害;漢武帝太子劉據因一句不類己,徒生困擾,如此種種不勝枚舉。太宗對李恪的喜愛史料有佐,非不實的誇大:李恪第三子李瑋《大唐故朗陵郡王墓誌銘並序》中提到「昔吳王帝之愛子,朝望攸歸, 雖魏武憐才, 方之多愧, 漢皇許善, 對我何階。然優寵特殊, 各萌斯構。讒人發於左戚,妖迭兆於中台。桂折小山, 蘭枯長圾。」,又有李恪曾孫《故相國兵部尚書梁國公李峴傳》中道「曾祖曰吳王,太宗愛子也。」
第三子吳王李恪以年幼不之官,留住宮內。貞觀二年封蜀王,益州大都督,五年轉秦州都督,七年轉齊州都督之官一年,八年復轉益州大都督,太宗以親王遙領都督就始於貞觀八年蜀王李恪。貞觀十年改封吳王,十一年在封地因狩獵過度被御史彈劾罷黜安州都督一職,貞觀十二年復官赴任太宗臨行誡之曰:「吾以君臨兆庶,表正萬邦。汝地居茂親,寄惟籓屏,勉思橋梓之道,善侔間、平之德。以義制事,以禮制心,三風十愆,不可不慎。如此則克固盤石,永保維城。外為君臣之忠,內有父子之孝,宜自勵志,以勖日新。汝方違膝下,凄戀何已,欲遺汝珍玩,恐益驕奢。故誡此一言,以為庭訓。」,此書是唐太宗傳世難得的一篇只針對一位皇子的個人書信,全文收錄於全唐文曰《誡吳王恪書》,表達了一位慈父愛子的拳拳之心。期間為了規范李恪的言行,唐太宗選擇了鯁直的權萬紀為吳王府長史,史書記載吳王畏其直,對權萬紀非常尊重,而太宗也對權萬紀能左右吳王而對其嘖嘖稱奇並贊賞有加。
貞觀十七年經過激烈的皇儲爭奪,太子李承乾以謀反被廢,魏王李泰獲罪,太宗最後在眾臣勸諫中選擇了第九子李治為太子。不久,太宗以李治仁弱又欲改立吳王恪為太子,遭到後族國舅長孫無忌的激烈反對,太宗無奈作罷。長孫無忌此後與李恪交惡,深所嫉忌,離間父子。永徽年,李治繼位為皇帝,史稱唐高宗。李恪則為司空(墓誌寫司徒),位列三公。某年某月某日吳王恪鎮宋州慧眼識人,對有幹才的史萇說:「逆賊未殄,君有濟物才,若垂顧黎元有望矣。」於是史萇深深領會並贊同應召做了判官一職,將治下管理的井井有條。永徽二年遷太子太師,永徽四年二月初二會房遺愛事以謀反罪被賜死於長安,時年三十四歲。一時間海內冤之,天下絕望。永徽年間這一皇室清洗案受到牽連的不僅有吳王恪、還有戰功赫赫的江夏王李道宗等人。而皇室勛貴荊王李元景、高陽公主夫婦、巴陵公主夫婦等均被賜死,房玄齡家族幾乎被清洗殆盡。李恪四子,仁、瑋、琨、璄並流嶺表。其第四女信安縣主尚未成年,也被貶到祖父的獻陵守墓近四十年。在其子李瑋的墓誌上悲愴表達了這一冤案給這個家族帶來的滅頂之災:「漢皇許善, 對我何階。然優寵特殊, 各萌斯構。讒人發於左戚, 妖迭兆於中台。桂折小山, 蘭枯長圾。王銜破家之痛, 深覆巢之禍。號訴不達於天門, 投俾遂居於海裔。……」對於這一海內冤案,《舊唐書》在諸子傳中最後說道:「太宗諸子,吳王恪、濮王泰最賢。皆以才高辯悟,為長孫無忌忌嫉,離間父子,遽為豺狼,而無忌破家,非陰禍之報歟?武後斫喪王室,潛移龜鼎,越王貞父子痛憤,義不圖全。毀室之悲,《鴟鴞》之詩,傷矣!比齊祐之妄作,豈同年而語哉!贊曰:子弟作籓,磐石維城。驕侈取敗,身無令名。沖、撰憤發,視死如生。承乾、齊祐,愚弟庸兄。」
顯慶五年,追李恪為鬱林王,為立廟,以河間王孝恭孫榮為鬱林縣侯以嗣。神龍初,贈司空,備禮改葬。
第六子蜀王李愔,貞觀五年(631年),封梁王,十年(636年),改封蜀王、益州都督。貞觀十一年仍不之官,時太宗幸洛陽曾封夏州都督。後常在任所無故毆傷官員,畋獵過度,數為非法。太宗屢教不改,甚至罵他不如禽獸鐵石並削封邑及國官之半,先貶為岐州刺史(今陝西寶雞附近),後貶為虢州刺史(今河南靈寶)。聯想唐太宗曾對擔任過虢州刺史的頡利說:「虢州地近山區,麋鹿野獸很多,可以游獵。」一事不禁令人發笑。.二十三年,加實封滿千戶。唐高宗對他也很是頭疼,曾對荊王等人說:「……蜀王畋獵無度,侵擾黎庶,縣令、典軍,無罪被罰。阿諛即喜,忤意便嗔,如此居官,何以共理百姓?歷觀古來諸王,若能動遵禮度,則慶流子孫;違越條章,則誅不旋踵。愔為法司所劾,朕實恥之。」隨後,貶為黃州刺史(進湖北黃岡)。永徽四年(653年),李愔因恪母弟株連被廢為庶人,後改為涪陵王。乾封二年(667年)死於流配地巴州。咸亨初,復其爵土,贈益州大都督,陪葬昭陵,謚曰悼。封子璠為嗣蜀王,永昌年配流歸誠州而死。神龍初,以吳王恪孫朗陵王瑋子榆為嗣蜀王。龍生九子,各不相同,一兄一弟性格行為處事如此不同,令人詫異。
楊妃至此在史料中銷聲匿跡,死後安葬地亦不詳。楊妃作為一個出生於皇宮,長於皇宮,又嫁入皇宮的亡國帝女,其父為亡國之君備受爭議,其子李恪在唐書中被史臣贊為「太宗諸子,吳王恪、濮王泰最賢。」李恪因被知人善任的唐太宗贊為英果「類己」而被提為立儲人選,威脅了特定集團的利益,成為政治斗爭的犧牲品。吳王以英傑親賢,酒(久)為權臣所疾(忌)」(李恪第四女《大唐故信安縣主元府君墓銘》)。 她的榮辱和其一生關聯的父親隋煬帝、夫君唐太宗、兒子吳王李恪、蜀王李愔密不可分。雖然她保證了先天和後天的榮華,也親歷了隋朝的傾覆和唐朝崛起的歷史進程,無論她一生隨波逐流還是波譎雲詭,但她初為帝女後為皇妃的經歷將留給後人無限的遐想,也隨著她兒子吳王與蜀王的命運悲劇而更加令人嘆惋。多年之後,唐高宗皇後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周,唐三代後女主武王的預言成為現實,李家子孫幾乎被誅滅殆盡,唯李恪一族長盛不衰,與唐朝享國同壽,也算是歷史的寬慰。
9. 原來起了痤瘡 有一點好轉 臉上留下了好多紅色的印痕 還有小坑、結節 怎樣讓紅色、疤痕都去掉 讓皮膚恢復
你臉上的小粒粒是毛囊堵塞 容易導致毛囊炎
一般光子嫩膚是可以的
你可以一邊做臉一邊接受光子嫩膚的治療呀
去醫院的美容科接受治療
它可以給你進行專業的排臉,還有用電磁波導入葯品
使臉有效吸收葯物 一般兩天一次 三次效果就很好
因為光子嫩膚也是對肌膚有傷害的 一般20天一次就行
這兩個一起治療 效果很明顯的
我和你的情形差不多的 去年就是去醫院這么治的
還有就是千萬別去美容院接受治療 一般他們的葯品都帶有激素
而醫院的是純葯物的
中葯
材料:透骨草50克、苦參50克、皂角30克
做法:用600毫升的水煮30分鍾(文火),將紗布(或面膜紙)浸透敷在患處20分鍾,保持溫熱狀態20分鍾
湯葯可以反復使用,因為不是服用,所以不會對身體造成不適感
我試過,很有效
一服葯大約1.75元,因地區不同可能差價不同,但不會超過4元錢
還有就是海倫皇後牛油可可棒 是美國原裝進口的 很純 效果也很好 一般淘寶網上就有賣 大約十元左右 要找信譽度高的賣家哦
堅持的話 效果會很明顯